欧熠曙
摘 要:地理学具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中地理应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应用。目前,网络技术正在发展,人工智能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步扩大。这些技术为高中地理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可以通过引入传统文化价值观来构建高中智慧课堂。本文研究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高中地理智慧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中地理 智慧课堂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5.042
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在高中各个学科教学中都开始融入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同时,接触到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升地理教学效率成为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展开论述。
一、智慧课堂的概念和特征
1.智慧课堂的概念
智慧课堂是指将高度智能化的信息技术融合到教学实践中,建立一个支持个体差异,能迅速正确判断课堂情况的学习环境,极大提高课堂效率以及培养智能能力目的的新型教学形式。智慧课堂具备出色的功能,例如数据库能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迅速分析,从而提高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效果。
2.地理学科运用智慧课堂的优势
地理学科是一门文理综合的学科,具有地域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自然地理部分知识难度较大,通过课前掌握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能够便于因材施教。人文地理知识部分侧重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课中的协作探究、合作讨论使得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区域地理知识方便以区域为主题制作微视频,又便于在课前环节激发学生兴趣等。
二、高中地理智慧课堂教学中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
1.实现教材内容的补充
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中,大部分教材内容都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进行知识的融合,也可以采用跨学科、跨理论的形式,利用其他领域知识,对高中地理教材进行补充。
比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二《区域发展》第二章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时,教师可以花2—3分钟,让学生了解地理学在中国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为四大文明古国,在其文化传播之际,只有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在继续传承,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不同于其他国家。我国历史上对于地理的探索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分布着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五十五个民族被统称为少数民族,在国家省级行政区中,有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这些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更加方便学生记忆,也可以让学生明白,我国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2.落实教材内容的对比
高中阶段的地理教材体系中具有许多可以相互对照的内容,蕴含着相似文化内涵的地理事件。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全面落实教材内容的对比,利用联系、对比等手法,在讲述地理知识的同时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因为我国的地理位置处在亚洲的东方,国土面积辽阔,所以在同一季节会出现不同的气候。比如,新疆的气候特点是夜短昼长,白天的日照充足,且夜晚的温度很低,所以新疆的水果往往甜度更高。而在我国的北方,四季分明,春、夏、秋、冬,每个季节的温度也大有不同,在我国最北方的漠河冬天最低温度可达零下50℃左右,而夏天的最高气温也会出现30℃以上的情况。但我国的海南地区一年四季都是夏季,并没有出现温度过低的时候,即便在冬天,海南的气温也会维持在零上20℃左右。为什么同一国家不同的地区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教师在讲解时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明白中国辽阔的土地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有趣的现象,这也是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之一。
3.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我国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已经在我国的绝大多数教室中普及,有关部门和学校也举办了关于信息技術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培训。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丰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对人教版地理新教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进行教学时,由于教材中相应的介绍较少,学生通过教材不能直观了解我国的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针对这一情况,高中地理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周庄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首先对周庄有感性认识,之后再对其讲解“小桥流水人家”“白墙青瓦马头墙”,挖掘古代“道法自然”的人地协调观,以及“和合”的传统文化精髓,理解“和谐社会”的部分内涵。教师也可利用视频展示“呼麦”等艺术形式来让学生更了解草原文化的特质。通过多媒体进行高中地理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参与度、活跃课堂氛围,学生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观看教学内容,不但能够使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的融合更加紧密,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4.在高中地理课堂上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与环境
高中地理学科所研究的内容中包括区域的地理条件、文化等,这是很好的传统文化教学阵地。高中地理教师可利用这种教学特点,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环境,也可通过设定传统文化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习地理的相关知识。
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或学习小组)用一周的时间准备我国一个知名地域的相关内容,其中包括地理环境条件、居民生活习惯、习俗、当地的代表文化(如戏曲、民歌),等等,再利用课前三分钟让他在课上为其他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文化学习环境的创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地理结合,这既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也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
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是非常复杂的,不但要肩负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工作职责,还要做好教学设计、教学优化等各种工作。就地理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教学而言,地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当为学生营造更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通过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共同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我国传统文化中包括仁爱、爱国、以和为贵、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等思想,教师可将教材中的相关元素提炼出来,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可根据教学内容融入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通过课堂氛围的构建,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
以“自然环境”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就可将我国仁爱、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地理学科研究的是自然环境与自然气候,与此相关的很多信息和知识都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现阶段,环境保护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所有人都应当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师可在上课过程中,通过将优秀典故融入课堂中,达到培养学生传统文化运用意识的目的。网开一面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但是也有不少学生不知道这一成语的由来,这一成语的出现与我国商朝的开创者商汤有着直接的关系。商汤在野外看见一个人用四面网捕鸟,并希望四面八方的鸟都飞到他的网里。商汤认为他的做法既贪婪又无情,就将网打开三面,只留下一面,让鸟有更多存活的机会。这一故事体现出了商汤的仁爱之心,体现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体现出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及环保意识。教师可将这一故事放在导学环节进行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学科之间的关系。
6.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资源
地理学科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蕴含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教师要对地理教材进行深度解读与剖析,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刻与全面的了解,唯有如此,才能精准捕捉其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提炼出来。地理教材中的部分章节能够体现出爱国主义、以和为贵等思想,教师可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从教材内容中提炼出来,融入课堂教学中。
以“中华民族大家庭”为例,其中充分体现出了爱国主义思想与以和为贵思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这些民族团结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共同面对风雨,共享太平盛世,五十六个民族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实现了共赢共进,正是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团结、安定,正是各民族之间奉行以和为贵的理念,才能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繁荣,才能将五十六个民族凝聚成一个大家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相关传统文化因素提炼出来,在地理教学中加强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和了解,提升他们的民族自信,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情怀。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在教学中以《爱我中华》歌曲作为切入点开展教学,以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的理解。
7.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进行教学
地理课程中对区域的划分比较详细,教师要学会利用现有的条件,以当地风俗特色为切入點,引导学生深入发掘自身所处区域的传统文化,了解自己成长的区域具有什么样的优秀文化,以此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还能强化学生对家乡故土的认同感,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意识。比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在现在的山东省,这一地区数千年的文化底蕴厚实绵长,对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
学生们从小就在语文学科中学习了《论语》《孟子》等著名的关于古代思想的著作,学习了“仁义礼智信”的高尚品德,并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仁爱、宽容、和谐的人文精神。地理课程中还会介绍山东的孔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查找相关资料,找出介绍孔庙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儒家文化,让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还有山东著名的风景名胜泰山,学生在高中时就学过诗圣杜甫关于泰山的诗,很多学生没有亲眼见过泰山,无法深刻理解诗圣为何会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在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泰山的海拔、地形地貌,还有气候条件等对学生进行详细的科普,并搜索泰山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泰山的巍峨,感受泰山雄伟壮观的气势。通过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对地理知识保持更加积极的探究欲望,从中得到精神熏陶,提升品德修养。
8.培养学生积极踊跃的学习热情
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活跃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理智慧课堂的效率,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来讲,积极踊跃地学习也是对青年学生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智慧课堂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们在课堂上踊跃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和能力,同样,学生们要有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的精神,才能让自己在地理学科的学习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
例如,在教学《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时,教师先将全班学生们分成各个小组,并提出问题:对于本地的生态环境建设,你有什么建议?学生们面对教师可能还会有些胆怯,不会说太多建议,但是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更愿意畅所欲言,将自己关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提出来,每个小组总结本组的建议,最后再由教师汇总。然后教师开始带领学生学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知识,并对学生们的建议一一讨论,告诉学生们哪些建议可行,哪些不可行,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地理知识。
9.课后阶段的反思
课后反思和总结是高中地理课堂的关键环节。课后作业是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后期掌握情况的结合,进而修正智能平台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提取有争议的话题,这能够让高中生思考得更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他们能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学习效率,整理相关内容,提升学习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渗透传统文化的内容,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地球定位系统及其应用”时,定位系统的相关技术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存在着问题。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教师要让学生进行探索。结合相关技术的推出,教师有效渗透了与变革相关的传统文化。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中华上千五千年历史的传承,若将其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则可以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优势。保证传统文化的渗透,这也是丰富学生文化内涵的有效方式。教师在教学当中首先应当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意识到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实际授课中应当利用传统文化,对地理学科的内容进行补充,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保证学生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兴华《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现状与策略》,《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年第20期。
[2] 李广水、郭春喜《高中地理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年第19期。
[3] 郭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渗透路径研究》,《海外文摘学术》2020年第9期。
[4] 孙曙辉、刘邦奇《智慧课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
[5] 王玉震、李建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地理课程实施中的渗透》,《科普童话》2020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