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度发展,教师开始对课堂教学进行探索,通过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初中英语教学仍然存在教学目标性不强、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不紧密、学生对知识点把握不扎实的问题。文章认为,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教师可以尝试将KT-PL问题链融入教学中,发挥KT-PL问题链的优势,优化教学内容,将设计的主体性问题、知识点问题、引导性问题、发散性问题串联,从而更好地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KT-PL问题链;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18-0065-03
引 言
近年来,许多教师都致力于探索高效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新方法,从而衍生出案例分析法、探究式课堂、翻转课堂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这些教学方法最大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在教师、学生、知识三者之间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关系,进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学习是知识不断持续性内化、深化的过程。教师只有在不断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完备的知识体系,才能帮助学生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
一、知识树构建KT-PL问题链的含义及特点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任何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会与其他知识点之间存在串联的关系。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教师缺乏将这些关系表述出来的能力,学生就只能从表面加以认知,
在遇到同类或关联知识点时也就无法做到触类旁通[1]。
KT-PL(knowledge tree-problem link)问题链是由多个问题组成的相互串联的链条,链条中的各个问题之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当学生按照KT-PL问题链开展学习活动时,由于问题与问题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对照问题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思考。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对知识点的综合掌握能力。KT-PL问题链是在知识树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一类以知识点为基础的问题链。“知识树”是指将相互之间具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后组成的一类可视化的结构图。“知识树”中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或平行关系。学生对照“知识树”就可以轻松地掌握某一知识点的内容。KT-PL问题链中的问题则是在知识树中提取出来的,它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和趣味性,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意识。
与其他问题相比,KT-PL问题链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具有基础性的特点。KT-PL问题链涉及的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学生能够通过教材学习获取问题的具体答案。比较困难的题目一般不能出现在这类KT-PL问题链之中,却可以通过引申的方式导入。二是具有递进性的特点。KT-PL问题链涉及的各种问题都与对应的知识点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不同知识点之间呈现出一种递进的关系,因此KT-PL问题链也就具备了一定的递进性特点。三是具有全面性的特点。KT-PL问题链所涉及的问题较为全面,以某个知识点为出发点,教师可以将此问题与其他问题进行扩散性连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不同知识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将KT-PL问题链运用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一)加强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
一篇英语文章中涉及了多方面的知识点,初中生在阅读文章时无法做到学以致用和融会贯通。由于问题链是由多个知识点进行有效连接的,将KT-PL问題链运用到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能有效帮助学生解决知识关联性和应用性的问题。
(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起点,从英语阅读学习的现状出发,可以看出初中生对英语阅读学习的兴趣并不高。当学生在明确阅读内容时,对其中语法及词汇的理解浮于表面,兴趣自然无法提升。把KT-PL问题链运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换为具象、可视化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深入学习阅读文章中涉及的知识点,提升英语阅读兴趣。
(三)有效提升学生的复习效率
有效的复习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掌握阅读文章中的各个知识点,并将此前所学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然而,从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许多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暴露出“学了新知识,忘了旧知识”的问题,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KT-PL问题链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复习活动,因此学生可以通过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精准地找到该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升复习效率,强化自主学习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意识
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对思维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对比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思辨思维能力。其中,对比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将某一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进行对比,找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将某一知识点进行创新,并将它灵活地运用到其他学习环节中。思辨思维能力则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个知识点的过程中将具有辨别性的思维意识融入其中,对教材中的内容展开深入分析。将KT-PL问题链运用到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提升上述三种思维能力。一方面,学生在围绕问题链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分析时,能够对不同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和对比;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某一知识点与其他的知识点进行联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和思辨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意识。
三、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KT-PL问题链模型的构建
通常情况下,初中生在英语阅读活动中一般需要经历理解、掌握、运用这三个不同的阶段。而要想在这三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学生不仅需要了解自己学习的内容是什么,还应了解如何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上述三个不同阶段的教学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创建KT-PL问题链模型。
(一)KT-PL问题链模型的内容
KT-PL问题链模型是由多个知识点对应的问题串联而成的。根据问题在问题链中的重要性,人们惯于将问题分为主体问题、知识点问题、引导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四个类型。教师根据前后问题之间的衔接程度对问题的关系进行设计,可以将问题链中的问题分为直接引导问题和间接引导问题两种。在成功构建了KT-PL问题链模型后,教师就应结合实际情况对问题链的结构模型进行构建,将不同的问题融入具体的问题链中。
(二)KT-PL问题链模型的构建步骤
KT-PL问题链的构建需要依据对应的英语阅读文章结构展开,将知识点对应的各个问题进行划分,并围绕why、what、how设计三个主体问题,随后结合主体问题设计相应的引导问题,最终建立一个完整的KT-PL问题链。
第一,结合知识点设计与之相对应的问题。按照
《课程标准》对学生英语学习提出的要求,教师开始根据具体的课文内容确定相对应的知识点,再结合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树,从而为后期设计相对应的问题链奠定基础。在知识树的结构设计中,教师可以将它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其中左侧知识点往往是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点,右侧知识点则是一些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点。这种方式能确保将与某一知识点相关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效排列,确保知识点本身的全面性。在知识点问题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个或多个问题,从而完成基本的KT-PL问题链构建。
第二,对问题链中的问题关系进行优化处理。教师可根据不同知识点的前后關系将why、what、how主体问题与其他问题进行有效关联,画出详细的问题引导线。在线条的选择过程中,虚线代表间接引导的关系,实线代表直接引导关系,数字则代表着各个问题之间的顺序。在直接引导关系的处理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问题的某一点,作为切入点设计更多与之相关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应遵循开放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提升问题与问题之间的紧密联系程度。
第三,对问题进行优化与调整,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结构、难度及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程度确定是否替换问题,从而提高问题的整体质量。
四、KT-PL问题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对照主体性问题快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体含义
对于初中生来讲,快速阅读是提升英语阅读能力的重要突破口。快速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迅速了解文章的主题及写作倾向,进而为学生后期深入开展阅读活动奠定基础[2]。快速阅读的难点在于学生很难把握阅读的重点,花费大量时间却无法快速把握文章中心。由于KT-PL问题链中的主体性问题是贯穿整篇文章的“筋骨”,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照主体性问题展开快速阅读,迅速掌握文章中的what、why、how,进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来龙去脉。
(二)围绕知识点问题深入阅读文章,深入把握文章内涵
当学生对照主体性问题完成快速阅读任务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开展更加深入的阅读活动。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更注重对关键词语、词组、语句的分析与讲解。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让学生迅速了解各个知识点的含义及具体的使用方法,但很难帮助学生找到这一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此,在KT-PL问题链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照问题链中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例如,在“What does the pink mean?”问题中,教师可以将与“pink”这一单词相关的其他单词罗列出来,并通过连环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印象。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让学生思考这一问题与其他问题之间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达成本环节的教学目标。
(三)借助引导性问题明确阅读重点,快速掌握相关知识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会采用讲授法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先围绕重点语句的含义展开分析,随后重点围绕这些语句中的重点单词、语法、词组展开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效率不高,还会让学生产生
“深入阅读就是分析文章重点”的错觉。其实,分析文章重点的目的是透过内容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并以此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化素养。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引导性问题展开教学,以文章中的某一重点为出发点,设计多个具有递进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一边思考一边阅读文章,从而逐层加深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并感悟出更多阅读语句之外的内容。
(四)利用发散性问题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阅读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辨意识,并尝试通过实践的方式验证自己观点的正确与否。为此,在设计发散性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设计更多开放性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在分析、思考、辨别的过程中增强创新意识。
结 语
KT-PL问题链是一种将多个问题串联在一起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KT-PL问题链,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意识,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KT-PL问题链包括主体性问题、知识点问题、引导性问题、发散性问题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对照主体性问题的方法快速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围绕知识点深入把握文章内涵,借助引导性问题明确阅读重点,快速掌握相关知识,使用发散性问题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教学策略开展教学活动[3],让KT-PL问题链更好地融入英语阅读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唐瑞江.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策略培养研
究[J].学周刊,2022(17):106-108.
方文娟.基于“主线式”教学模式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2):
114-116.
常学娉.基于思维品质提升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J].校园英语,2022(6):64-66.
作者简介:张步云(1986.1-),女,甘肃武威人,
任教于甘肃省武威第二十六中学,一级教师,市级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