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芯诚 陈园园 张可 张迅捷 杨琳 李志华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1.新生儿科;2.临床药学部;3.儿科研究所,上海 201102)
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seudohypoaldosteronism,PHA)又称醛固酮不敏感综合征,醛固酮水平增高,但因醛固酮抵抗而导致排钾和排氢减少,临床以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为特征,多伴有低钠血症。PHA 根据临床表现和遗传学特征可分为PHA Ⅰ型、PHA Ⅱ型和PHA Ⅲ型[1]。PHA Ⅱ型又称戈登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高血钾、高血氯及代谢性酸中毒和低肾素性高血压为临床特征。PHA Ⅲ型又称继发性PHA,常继发于肾脏疾病,往往有肾功能不全。PHA Ⅰ型根据受累器官及基因变异分为肾型PHA Ⅰ和多脏器型PHA Ⅰ(systemic PHA type Ⅰ,sPHA Ⅰ)。肾型PHA 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是由肾脏醛固酮受体基因NR3C2突变导致肾小管对醛固酮不敏感,丢失钠盐,病变局限于肾脏,表现为低钠、高钾、脱水,但病情较轻,随年龄增长可自行缓解[2]。sPHA Ⅰ是由醛固酮发挥效应的上皮钠通道(epithelial sodium channel,ENaC)基因突变所致,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率仅为1∶166 000[3]。由于ENaC 分布于多个脏器,因此多在新生儿期起病,表现为严重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低钠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还可能合并呼吸系统(呼吸窘迫等)、消化系统(呕吐、拒奶、腹泻等)和循环系统(心律失常、休克等)等多系统受累[4],治疗困难,随时可因电解质紊乱而危及生命,需终身服药。本文报道1例以婴儿失盐综合征起病的新生儿sPHA Ⅰ型的多学科诊治,为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及改善这类患儿的长期预后提供经验。
现病史:患儿男,生后18 d,因发现反复血钾升高10余天转入我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剖宫产出生,胎龄38+6周,出生体重3 400 g。出生时羊水清,脐带、胎盘未见异常,生后Apgar 评分1 min 10分、5 min 10分。患儿生后5 d出现吃奶欠佳,后逐渐加重,出现拒奶、嗜睡、呻吟,生后8 d 至当地医院就诊,考虑“休克、重症肺炎、呼吸衰竭”收住入院。入院后禁食,并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抗感染等治疗,查血K+11.4 mmol/L(参考值:3.5~5.5 mmol/L),血Na+117 mmol/L(参考值:135~155 mmol/L),pH 7.145(参考值:7.35~7.45),碱剩余-10.1 mmol/L(参考值:-3~3 mmol/L),予补钠、纠正酸中毒和血液净化降钾治疗;血清皮质醇45.27 μg/dL(参考值:上午4.26~24.85 μg/dL,下午2.9~17.3 μg/dL),予补充氢化可的松(生后8 d 至转我院前,每12 h静脉注射20 mg)和9α-氟氢可的松(生后8 d至转我院前,每12 h口服0.1 mg)治疗。经治疗后患儿呼吸平稳、血K+正常(最低3.8 mmol/L),生后11 d 予配方奶喂养,开奶5 d 达全肠内营养后血K+再次升高(最高7.5 mmol/L),再次禁食。为求进一步诊治,在鼻导管吸氧下转入我科。患儿父母均健康,非近亲婚配,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入院体格检查:鼻导管吸氧下,体温36.5°C,心率122次/min,呼吸45次/min,血压70/40 mmHg(平均压50 mmHg),体重3 540 g。神志清楚,反应可,全身皮肤红润,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正常。心律齐,有力,无杂音。双肺呼吸音对称。腹部软,肠鸣音弱。四肢肌张力低,原始反射均未引出,正常男性外生殖器,无阴茎肥大,无色素沉着。
辅助检查:血气分析示K+7.0 mmol/L,Na+131 mmol/L, Cl-98 mmol/L ( 参考值: 96~106 mmol/L),pH 7.286,碱剩余-7.1 mmol/L。血肌酐18 μmol/L(参考值:13~33 μmol/L)。血串联质谱和尿串联质谱检测阴性。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17α-羟孕酮、游离甲状腺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在正常范围内,醛固酮(>1 000 pg/mL)升高、血管紧张素Ⅱ(278 pg/mL)升高、肾素(>500 pg/mL)升高。B超提示头颅、双肾、双肾上腺、输尿管和膀胱无明显异常,肾上腺增强CT 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入院10 d 后外院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结果回报检测到SCNN1A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723C>G(p.Tyr241Ter, 402)和c.604C>T(p.Arg202Ter, 468)(NM_001038)。
该患儿因反复高钾血症、低钠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入院,考虑婴儿失盐综合征。婴儿失盐综合征与盐皮质激素即醛固酮的分泌及效应有关。醛固酮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各种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如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肾上腺发育不良及各种因素导致的肾上腺功能减退)可导致醛固酮分泌不足,不能保钠排钾,发生电解质紊乱。而当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但终末器官对醛固酮不应答也会引起低钠高钾,如PHA。此患儿外院首先考虑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导致醛固酮合成不足,但外院查皮质醇水平并不低,我院进一步送检激素检查示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肾素明显升高,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正常范围内,且肾上腺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增厚或发育不良,给予足剂量足疗程的糖皮质激素及盐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后效果不佳,故除外真性醛固酮减少,应考虑醛固酮发挥效应异常,其中又包括肾性及肾外因素导致的失盐。肾性因素是由于各种肾前性、肾性及肾后性因素导致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影响肾脏排泄钠钾功能,该患儿无肾脏基础病史,虽病程中合并泌尿系感染,但多次监测肾功能及泌尿系超声结果正常,不支持该原因。肾外因素即PHA,考虑为以终末器官不应答(醛固酮抵抗)为表型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具体分型需待基因结果进一步明确。
该患儿表现为激素替代无效的顽固性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醛固酮显著升高,考虑终末器官对醛固酮无反应,PHA 可能性大。患儿血钠持续偏低、血压正常,不支持PHA Ⅱ型。患儿肾功能及肾脏结构正常,虽有泌尿系感染但不足以引起严重的电解质紊乱,不支持PHA Ⅲ型,故首先考虑PHA Ⅰ型。该患儿生后起病早,临床有反复高钾血症、失盐和代谢性酸中毒,还合并脱水、呼吸困难等症状,sPHA Ⅰ型应重点考虑,但需待基因报告明确分型。PHA 治疗包括降钾治疗(减少钾摄入和促进钾排出)、补充钠盐和纠酸等对症支持治疗。
对于可治性遗传病,WES 技术可以帮助制定精准治疗方案,以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该患儿WES结果显示SCNN1A基因存在复合杂合变异,c.604C>T(p.Arg202Ter, 468)来自父亲,c.723C>G(p.Tyr241Ter, 402)来自母亲,均未被既往文献报道,结合该患儿的临床表型考虑为致病基因变异[5]。患儿明确诊断为sPHA Ⅰ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双方均为携带者。sPHA Ⅰ型是由于分布于肾小管、呼吸道、皮肤等ENaC亚基基因突变所致[6]。ENaC 是由α、β、γ 亚基形成的多聚体,分别 由SCNN1A(12p13.31)、SCNN1B(16p12.1) 和SCNN1G(16p12.1)编码[7]。sPHA Ⅰ型常表现为高钾血症、低钠血症、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道感染、皮疹和胆汁淤积症等[4]。
减少患儿钾的摄入有利于维持血钾水平稳定,可考虑以低钾配方奶粉喂养。常见的低钾配方奶粉为慢性肾脏病患儿服用的低钾低蛋白配方奶粉(即肾功能衰竭奶粉),每100 mL 奶液含钾约22 mg,但同时其他营养成分主要适用于肾功能衰竭婴儿,不利于该患儿长期的生长发育。母乳含钾偏低,如果没有母乳,可适当选择含钾偏低的普通一阶段配方奶。
考虑患儿需要终身降钾治疗,利用聚磺苯乙烯钠散(降钾树脂)降钾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小儿降钾树脂的用法包括加入奶中口服和保留灌肠。然而,降钾树脂尚无新生儿推荐剂量,用药期间需长期监测电解质水平,当血K+降到4~5 mmol/L时应考虑停药。
该患儿以婴儿失盐综合征起病,血气分析提示高钾血症、低钠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醛固酮水平增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水平基本正常,不支持真性醛固酮减少。患儿肾脏结构及功能正常,除外肾性因素导致醛固酮作用受限,考虑醛固酮受体或ENaC基因异常导致的假性醛固酮减少症,WES 结果也证实该诊断,且明确分型为sPHA Ⅰ型。予降钾树脂降钾、补充钠盐治疗,并纠正酸中毒,维持内环境稳定。婴儿失盐综合征的鉴别诊断思路见图1。患儿最终诊断为:新生儿sPHA Ⅰ型、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低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
图1 婴儿失盐综合征鉴别诊断图
患儿入院时存在顽固性电解质紊乱,予禁食、输注无钾和含高钠的静脉营养,并予以纠正酸中毒、呋塞米利尿和静脉滴注胰岛素降血钾。经过内分泌科和遗传代谢分子诊断中心协诊,结合WES结果,明确诊断患儿为sPHA Ⅰ型,逐渐减停糖皮质激素及盐皮质激素,予对症补钠和降钾治疗。降钾治疗包括减少钾摄入和促进钾排出,然而,使用常规的促排钾药物如胰岛素、呋塞米降钾时血钾水平波动大;如果长期依赖无钾静脉营养患儿也无法出院回家,但含钾较低的肾功能衰竭奶粉不能满足患儿正常生长发育需求,因此经过和药剂科、内分泌科及营养科讨论后予降钾树脂降血钾治疗。最初考虑到降钾树脂分子量大,不易溶解吸收,曾尝试保留灌肠,但需每次用20 mL注射用水配置降钾树脂后经直肠灌入并保留20 min,患儿耐受欠佳且降钾树脂易随大便排出,具体药量和药效较难估计,故改为降钾树脂每日1 g/kg 分次随奶液口服,每次先将降钾树脂溶于20 mL奶液中形成混悬液喂服保证药物摄入,再继续喂奶。同时给予患儿10% NaCl每日15~18 mmol/kg加入奶中口服,基本纠正低钠血症,但血钾仍时有升高。由于含10% NaCl 的奶口味偏咸,患儿常出现拒奶情况,因此尝试用枸橼酸钠来替代10%NaCl口服。使用枸橼酸钠治疗后患儿血钾也降至正常水平,降钾树脂的用量减少,考虑可能枸橼酸钠偏碱,而碱性环境也利于降钾。最终患儿体重4 410 g,使用一阶段配方奶880 mL/d,补钠量为枸橼酸钠6.48 mmol/(kg·d)和10% NaCl 6.17 mmol/(kg·d),降钾树脂2 g/d,电解质水平保持稳定,好转出院。
其他方面治疗如下。(1)呼吸:患儿入院时有呼吸急促,予低流量鼻导管吸氧3 d;(2)感染:患儿住院期间1月龄时发生肺炎克雷伯杆菌尿路感染,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予头孢吡肟抗感染后很快治愈。为了患儿出院后的长期管理,出院前我们教会患儿父母计算每日口服的奶液及各种药物中K+和Na+的含量并做好记录,指导家长带患儿定期前往当地妇幼保健院监测血气及电解质,并根据随访结果调整药物剂量。患儿出院返家后曾有1次呼吸道感染,随访至2023年5月时患儿4月龄,发育正常,抬头稳,咿呀学语,爱笑,体重达7.1 kg(P50~P75),每日奶量达1 050 mL,每日口服10%NaCl 21 mL、枸橼酸钠77 mL,奶及药物中含钠量合计17.6 mmol/(kg·d);每日口服降钾树脂2.5 g,每周监测1 次血气电解质,确保电解质水平保持稳定。
本文报道了1例新生儿期以婴儿失盐综合征起病的sPHA Ⅰ型,基于新生儿科初诊的鉴别诊断,与内分泌科、遗传代谢分子诊断中心、营养科和药剂科开展多学科诊疗合作进行诊断和救治。新生儿期起病的婴儿失盐综合征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需排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醛固酮、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等)明确有无醛固酮产生不足,进而排查肾脏疾病除外肾性因素导致醛固酮作用障碍,之后考虑醛固酮受体或ENaC异常导致醛固酮不敏感的原发性PHA,并借助基因检测技术明确诊断及分型[8]。
sPHA Ⅰ型患儿易发生严重电解质紊乱,治疗上需口服钠盐促进钠钾代谢,并辅以降钾树脂维持钾离子在正常范围内,且需终身治疗并定期监测电解质水平,及时调整口服药物剂量,充分告知家长疾病的风险及长期监测的必要性,教会家长学会自我管理及随访就医指征。研究报道,近50%的sPHA Ⅰ型患儿在长期补钠及口服降钾树脂下病情保持平稳,约10%患儿死于因高钾血症出现的心律失常[9]。该患儿确诊后,给予小剂量降钾树脂及口服枸橼酸钠和10% NaCl 治疗,监测血钾和血钠水平保持稳定,达临床痊愈出院,在门诊长期随访。sPHA Ⅰ型作为较少见的引起新生儿期严重电解质紊乱的疾病,需在早期识别与诊断后尽早开始降钾补钠及对症治疗,对于减轻多脏器损伤至关重要。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