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发玉
摘 要:创新作业布置,促进“双减”政策落地,是每一个初中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传统的数学作业弊端凸显,不适应现代教学理念,还会降低学生的好感度。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大力创新作业布置方法,促使学生在深度学习之中领悟数学的本质,进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最终实现高质量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数学;作业;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2-006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2.021
数学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工具,是先进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基石,在人才培养和国家战略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双减”政策的全面推行,传统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课堂教学问题、学生学的问题、评价问题以及课后作业布置的问题等,一直困扰着广大数学教师。其中,作业布置问题尤为突出。传统的数学作业以背公式、记口诀、抄定义、写法则、做习题为主,作业形式和作业内容单调、枯燥,扼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量的抄、背、做、写使作业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违背了作业布置的初衷,影响了学生数学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为此,教师要借“双减”的春風,把作业布置的视野从智力领域扩展到非智力领域,用丰富多彩的作业内容和多种多样的作业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数学作业布置现状分析
(一)作业内容机械重复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的作业以教材课后习题和练习册为主,作业内容较为单一,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禁锢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时,大多数教师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面对的都是统一的作业内容和作业评价标准,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考虑。此外,很多作业内容的难度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符,导致学生出现了“吃不了”“吃不饱”的现象,而且有些题目反复出现,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降低了学生对完成作业的兴趣。
(二)作业形式简单化一
以往的数学作业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教师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为作业布置的主要目的,导致作业形式缺乏创新,几乎所有的作业都局限于书面答题,要不就是记忆公式、定理,除了写就是背,作业形式简单化一。学生每天面对无差别的作业形式,就会产生疲劳感,逐渐对作业失去热情。此外,教师在设计作业时缺乏开放性、实践性、前置性的作业内容,很多作业都设有标准答案,在对学生进行作业评价时非对即错,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扼杀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布置方法创新
(一)布置生活作业,突出数学的有用性
作业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形式,特别是在初中时期,学生正处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巩固和发展阶段,如何布置高效的数学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再加上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这个阶段让学生爱上作业、做好作业,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良好习惯的培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可以遵循“双减”政策的要求,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与能力。
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就其本身来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运用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寻找教材与生活的关联性,并以此为切入点,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假设与猜想,为学生布置观察类作业,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答案,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生活即教育”,数学知识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之中。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生活案例作为作业设计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去分析、理解、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是有用的,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动力。实践出真知,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实践型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到生活中进行实地测量、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自制数学教具、开展数学家庭实验等,通过具有浓重生活气息的课外作业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帮助学生养成从数学角度看待生活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二)布置线上作业,展现数学的科技感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也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下,现代信息技术为布置初中数学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丰富的作业资源。为了响应“双减”政策,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共享性为学生布置线上作业,将数学与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合起来,使数学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笔纸,用更加新颖的作业形式吸引学生完成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多元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科技感和时代感,实现学生思想的与时俱进。
互联网中具有丰富的作业资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从网络中搜集作业题目,并将这些作业内容进行归类与整理,按照知识点利用互联网技术组建数学作业资源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从中提取相应的作业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利用智能手机或电脑进行在线答题,并进行线上提交。电脑系统会直接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批改。学生可以及时地看到自己的完成情况,也可以看到对出错题目的详细讲解,进而及时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提高作业布置的有效性。同时,教师也可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教学反馈,为制定下一步教学方案提供参考依据。除了让学生进行在线答题,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线上口头作业,让学生将当天的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也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今天的学习体会,并通过录音或视频进行在线提交,把学生从抄写、计算的苦海中解脱出来,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资料收集类的作业,让学生在网络上搜索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同时鼓励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制作成课件,随后将其发布在班级学习平台中,与其他学生进行共享,拓宽学生的思维与视野。
(三)布置探究作业,呈现数学的神秘感
数学是一门充满神奇色彩的学科,很多数学问题的解决是没有固定思路的,这就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数学问题布置探究作业,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和猜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究,挖掘学生的智慧与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
初中生思维活跃,对身边的事物总会产生各种各样新奇的想法。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的这一特点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内容,让一道数学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数学问题的多种可能性,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一题多解的作业内容,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案,并从中总结、归纳出最简单、最实用的解决方案,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产生“最优化”的意识。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已经具备了扎实的数学基础,但是在做题时却总会出错,其根源就在于学生审题不仔细。为此,教师可以在探究类作业中设计具有干扰项的作业题目,在设计作业题目时人为地加入一些多余条件,将其与解题的必要条件混合在一起,给学生制造一些干扰。这就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理清题意,在题目探究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有效的数学信息提炼出来,舍弃不必要的条件,使学生产生“拨开云雾见月明”的学习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隐含条件的作业内容,专门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如果学生不仔细观察和细心思考,这些条件往往会被学生所忽视,给学生的解题思维造成阻碍。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类作业对学生加以训练,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明确给出的已知条件,也要对题目叙述进行深入的探究,挖掘文字背后所蕴藏的隐含条件,进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性,使其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四)布置前置作业,凸显数学的导向性
“双减”政策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都是要让学生的天性和能力获得健康的成长。所以,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计教学内容,把教学设计的出发点由教师“好教”转为学生“好学”,使数学教学向“生本教育”转变,实现“以学定教”。为了达到“以学定教”的目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自主预习新知识,然后再让学生带着充分的准备进入课堂中,有方向、有重点地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布置前置性作业时,教师要以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为主,作业内容要做到少而精,通过有效的前置性学习让学生把握课堂教学的主要脉络。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学课本例题,让学生在书上做批注、做记号,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学习难点,标注运用到的重要知识点等,让学生在书本上完成前置性作业,对即将要讲的新知识有所了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把书中例题用本子抄写下来,用自己的方法尝试着解决书中例题,检验自己对新知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数学学科拥有系统的知识体系,新知都是建立在旧知基础之上的。在布置前置性作业时,教师可以把复习和预习结合起来,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计作业内容,让学生复习与新知相关的旧知识,按照知识的发展、演变过程引出新知的预习,实现温故知新。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前置性作业中绘制思维导图,展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脉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的作业本用于完成前置性作业,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在自学过程中的收获,包括会做的例题、认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对知识点的梳理、自学中的困惑等,通过清晰的记录让学生把握课堂听讲的重点,提高课堂听讲的针对性。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难度适中、具有层次性的作业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前置性学习中有所收获,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难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五)布置合作作业,体现数学的趣味性
完成作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个人完成,很有趣,学生的思维可以自由驰骋;多个人合作完成,更加有趣,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总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所以,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合作类作业,把作业形式从整齐划一转向自由发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独立走向协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结合作精神,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教师可以布置调查类的作业,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调查活动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比如有的学生负责到生活中、图书馆或利用互联网去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有的学生负责资料的筛选、统计、整理,有的学生负责资料分析,还有的学生负责撰写调查报告等。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让学生在合作作业中展现自己的能力,并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收获,逐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教师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布置应用型作业,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思考,通过交流、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确定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要用到观察、测量、计算、对比等多种数学技能,也会遇到各种不同的思维,这既锻炼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也拓宽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情感。在方案确定后,教师还要让学生将合作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和概括,以自编题、数学小报、数学小故事等形式加以呈现,为课堂教学展示做好准备,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在学习的过程中,语言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对话型的作业,为学生布置一些作业题目,让学生将自己的解题思路讲给教师、同学或父母听,并接受他们的点评,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问答和评说之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使彼此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
三、结语
总之,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创新数学作业布置方法、构建数学作业的新形式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一個重要途径,也是保证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初中数学教师要以“双减”政策为依据,树立新型的作业设计理念,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用新颖多样的作业形式和作业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从作业完成中获得知识、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铺就道路。
参考文献:
[1] 高志军.控量减负 创新增效——“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8).
[2] 黎云国.“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J].新课程研究,2021(12).
[3] 刘燕.双减政策下的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浅谈[J].文渊,2021(8).
[4] 韩锦平.“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差异化作业设计探索[J].数学之友,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