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独处星球

2023-07-17 17:50黄子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20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高中生

黄子容

关键词:人际交往;独处;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20-0031-04

【活动理念】

(一)体验式学习理论

本课以体验式学习理论为背景。20 世纪 80 年代初,美国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是“始于体验,进而发表看法,由此引发反思,继而形成理论,并最终把理论所得应用于实践的过程”。该理论强调教师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其作用在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寓乐于教,帮助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

(二)“三阶五步”设计理念

有研究者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个步骤,简称“三阶五步”,三阶即“导入—展开—结束”。其中展开环节又分为三个步骤,分别与认知目标、态度与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相对应。

what环节:让学生认识普遍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完成认知目标;

Who环节:让学生分析反思自身问题,在反复体验中形成积极态度和情感;

How环节:启发学生思考“怎么办”,领悟问题解决的方法。

(三)独处的能力

马斯洛概括出自我实现者的16个特质,其中包括:每个人都有“独处需要”。自我实现者能享受独居的喜悦,也能享受群居的快乐,他们喜欢有独处时间来面对自己、充实自己。

温尼科特提出,独处的能力是情绪发展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建立在“某人陪伴下独处”的经验之上的。独处有助于一个人进行内在的整合,让一个人成为更稳定、统一、完整的个体。

【活动背景】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随着年级增长,高二学生会逐渐拥有较为固定的交友圈。学生会有不同的人际关系困扰,有的学生尽管身边有很多朋友,也会感到孤单,不愿意一个人待着;而有些学生喜欢一个人独处,却又担心别人说自己孤僻。渴望独处但又害怕独处,似乎成了一个较为矛盾的话题。由此看来,需要引导学生去探索适合自己的人际交往模式,思考独处的积极意义。

本课教学内容选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为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和“促进人际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针对学生在日常人際交往中对独处存在一些认知偏差,引导学生思考独处的意义,探索适合自己的人际交往模式。

本节课程分为团体热身、团体转换、团体工作、团体结束四个教学环节。(见表1)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梳理独处概念,了解独处给自身成长带来的积极意义。

2.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和表达独处感受,接纳独处的感受。

3.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建设性独处的方法。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体验独处感受,提高自我觉察

活动难点:让学生学会建设性独处,探索适合自己的人际交往模式

【活动准备】

PPT、视频、彩笔、学习单

【活动对象】

高中生

【活动时长】

40分钟

【活动过程】

一、热身阶段:小王子看日落(5 min)

师引导:一个独自看四十四次日落的小王子,你觉得他孤独吗?(见图1)

小结:在故事中,小王子并没有停留在孤独里,他享受这样做。在生活中,有些人可以单独去做很多事情,并且享受这种状态,有些人则难以忍受这种状态。今天,让我们一起聊聊关于独处的话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王子的故事,让学生初步感受独处和孤独之间的关联,从而引出主题。

二、转换阶段:独处星球——是孤独还是快乐(15 min)

(一)视频:学生们眼中的“独处”

师引导: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眼中的“独处”。看完后,相信大家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视频内容:寻找几名学生谈谈对独处的了解,有些同学回答挺享受独处,很喜欢这种自由;但有些同学会担心独处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会被贴上孤僻、孤独的标签。

师: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

生:独处让我们感到自由,但有时候也忍受不了寂寞。喜欢热闹又喜欢独处,喜欢独处又害怕孤单,挺矛盾的。

(二)小组辩论赛:一起认识独处

通过视频呈现出同学们对独处的理解,现在提炼出三个问题让同学们思考,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正方、反方辩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问题1.喜欢独处=性格孤僻、孤独?

生1:有些人喜欢独处,但又害怕别人评价他孤僻、性格奇怪,所以他只能融入人群中。

生2:不一定,我认为孤独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他想要得到人际关系的支持,却没法实现。而喜欢独处的人可能很享受这种状态。

师引导:心理学家Larson认为,独处分为两种,即非自愿独处和积极独处。非自愿独处会给个体带来伤害,且常与强烈的寂寞感和痛苦有关;而积极独处又指建设性独处,指个人自主选择的,在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同时,也喜欢保留一些时间独处。

问题2.独处=刷手机、玩游戏?

生1:独处时刷手机,看视频,才感觉痛快。

生2:刷手机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而且没能做其他有趣的事情,所以刷手机不等于独处。

师引导:独处与内心的安全感密不可分。如果一个人内心安全感不足,独处时会感到慌张不安。为了回避这种状态,他会想通过其他活动来躲避自己。

因此,当一个人沉迷在游戏、电视剧、网络讯息里,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人,其实不是真正的独处。真正的独处是指与自己融洽相处的能力,能够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不需要强大的外来信息占据自己的大脑,能够体验自己的内心感受与需求。

问题3.如何看待独处与社交?

生1:独处和社交两种状态是可以平衡的,独处可以给人带来更多自由,但我们也需要交友,满足内心需求。

师引导:独处偏好与一个人的性格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并不一定羞于社交或有社交焦虑,也不一定会主动回避他人;相反,他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

(三)独处的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独处的能力是情绪发展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能够让一个人成为更稳定、统一、完整的个体。

马斯洛发现自我实现者享受独居的喜悦,也能享受群居的快乐。他们喜欢有独处时间来面对自己,充实自己。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学生对独处的理解,剖析常见误区,从而引出独处的概念。

三、工作阶段:绽放独处星球(15 min)

师引导:就像小王子一样,他在旅途中经历不同的星球,不断探索生命的意义;在他与玫瑰的相遇过程中,他也学会如何处理独立与依赖的关系。

(一)绘制独处星球

请为你的星球取个名字,并且画出你的独处星球上有什么。可以尽情发挥你的想象力,用各种颜色笔进行描绘。(见图2)

学生们绘制自己的独处星球。(见图3、图4)

(二)绽放独处星球

1.觉察感受

师:独处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有些时候会无聊;感受到自由;能让自己平靜下来……

2.汲取能量

师:独处给我们带来什么?

假如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独立的星球,我们需要一个人在这个星球上开荒,首先我们得为它寻找能量源。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独处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积极能量呢。然后填写自己的“绽放星球”。(见图5)

师小结:独处的积极能量可以帮助我们激发创造力,缓冲负面情绪,和他人保持安全关系,促进自我反思

3.绽放星球

师: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独处?

我们需要怎么样让这个独处星球绽放美丽,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独处?

生1:可以做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情,如感受大自然、运动。

生2:发展自己某项技能,如画画、做手工。

师小结:积极独处更多地体现在,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整合、发展自己。我们可以发展兴趣爱好,学习某项技能,做家务运动,或好好照顾自己。

设计意图:通过绘制自己的独处星球,让学生觉察对独处的感受,觉察独处带来的积极意义,找到建设性独处的方式。

四、升华阶段:独处星球环游记(5 min)

学生分享“独处星球”作品。

师小结:每个人的独处星球都是独一无二的,记载着真实的自己,在这个星球里我们变得更宁静、更独立、更通透。同学们也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星球,体验一下星球环游记!

设计意图:通过让同学们互相分享独处星球,汲取他人的独处经验,从而充实自身对独处的应对方式,达到点题升华的效果。

【活动感悟】

第一,主题新颖,实效性强。

选择小王子故事作为教学背景,不仅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也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

第二,联系生活,便于代入。

对同学们的独处常见误区进行剖析,引导学生正向看待独处,发掘独处的积极意义。

第三, 结合心理学理论,拓宽视野。

分享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温尼科特的独处能力理论,为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渲染,同时拓宽学生视野。

第四, 特色活动,寓意深远。

在独处星球绘制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们思考建设性的独处方式,通过与他人交流也可以丰富自身的独处资源。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高中生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美国高中生如何度过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