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静
摘 要: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关系到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其个人素养及管理水平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直接影响。本文界定了班级、班级管理的概念,在分析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班级管理 问题 改进措施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9.056
班级作为学校管理组织的基本单位,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优质的班级管理,能够给学生创造优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得到良好保障。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班主任应依据学生的身心特征,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言行,从而让学生在学业方面取得进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班级
班级这一概念最早是国外提出的,夸美纽斯在其论著中对班级的概念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和分析。所谓班级实际上是一种有着明确目标的组织,它的目标就是让师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展开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并让学生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并取得学业上应有的进步。从学校这一组织形式的角度来看,班级实际上是学校这一公共组织的基础组成部分。
2.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指的是班主任基于科学合理且可行的管理理念,带领全班学生基于同一目标来认真规划班级的发展方案,让班级日常活动在更为有序的情况下展开。班级管理能够让学生在纪律的约束下,有效推动和组织策划各项活动,让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和培养。如果从理论框架层面来看,班级管理大体可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即班级管理方面的理念,所选择的方式,管理制度以及管理主体。
二、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的管理目标过于片面
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使得整个班级朝着更为积极向上的方向良性发展。由于应试教育以及各类考核的压力,大部分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会将管理目标的确立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挂钩,而其他与学生德、体、美、劳相关联的各类班级管理目标,却无法得到班主任的重视。这样“重智育、轻德育”的班级管理目标,必然导致学生出现“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无所谓”的认知,严重影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2.班级管理的方式过于单一
许多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都习惯采用批评的方式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言行。这种管理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可能导致学生由于教师的严厉批评而缺乏自信,产生自我怀疑的心理,进而影响到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自我效能感,甚至还会严重降低学生的社交欲望。由于学生的家庭成长背景以及个人的性格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如果教师以单一的班级管理方式来对待每一位学生,必然会对学生的个人成长起到一定的负面影响。
3.班级管理过于严苛
许多班主任认为,小学生本身并未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也不具备良好的自控能力,因此需要以较为严厉的方式来规范学生的日常言行举止,才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小学生固然在日常的生活及学习行为上存在着亟待改进的方面,但并不意味着小学生个人的需求和意见不值得被理解、被尊重。若教师以过于专制的班级管理方式来完成日常的班级管理,那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受到压制,学生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就难以找到存在感,甚至会在班级活动中失去歸属感,直接影响到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养成。
4.班级管理考核不完善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日常表现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和考核,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可通过教师的评价来全面了解自身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家长也可通过教师的评价来了解学生日常在学校中的生活状态和学习情况。但大多数教师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往往只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是否优秀的评定依据,这种管理考核方式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其他因素,极易导致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无法得到有效的培育。
三、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策略
1.确立更为可行的班级管理目标
班级管理的长久目标是让整个班集体向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班主任可通过子目标的确立让班级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推进。为了让学生实现个人各方面能力和素养的全面培育,教师应结合当前学生的身心特征,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确定各方面发展的子目标。比如,在德育层面,教师可在与全班同学商议后,确定本学期整个班级要获得多少次流动红旗表彰;体育方面,教师可在与全班同学商议后,认真规划本学期的运动会中班集体要参加哪些项目并获得多少项荣誉;在美育方面,教师可让班级内的学生共同筹划一期黑板报,并争取在黑板报评比活动中获奖;在劳育方面,教师可以规定日常包干区的卫生清洁评比结果达到多少次优秀;而智育方面,则可沿用原有的子目标确认方式,通过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让学生完成智育方面的要求。这样一来,班级管理目标的确立就变得更为细致,班级管理工作也更具有可行性。
2.丰富和完善班级管理方式
传统的严厉批评等班级管理方式,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为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得到有效保障,班主任应当以多样化的班级管理方式规范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除了严厉批评这一教育形式之外,教师还可通过奖励规则的发布,让奖励与批评相互结合,有效提升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
比如,在运动会等大型集体活动举办前夕,教师可通过发布细致的奖励规则,让学生意识到,如果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就能获得相应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除了颁布奖励细则之外,教师还应当注意以正向的语言鼓励学生,这是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有效形式。班主任采用多样化的手段丰富和完善班级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让每个学生在班级内都找到更适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同时可以促进全体学生共同为班集体的发展和建设而努力。
3.以民主的方式完善班级管理
民主、平等的班级管理方式是有效改善师生之间关系,提升师生之间交流频率的重要途径。过于专制的班级管理形式,很可能会让学生在日常的班集体环境中感受到压抑,最终导致学生无法以正常的方式和同伴交流,也无法在班级活动或课堂教学中自信大胆地表达自身的观点。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学生个人意见被尊重、被倾听的重要性,树立“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的班级管理理念,以民主的方式完善班级的管理工作。
比如,在班级文娱委员的选举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民主推选方式:先让参选同学上台演讲拉票,述说自己为什么参与选举,如果当选后怎样开展班级文娱工作,然后让其他同学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投票,最终选举出“人心所向”的文娱委员。这样民主选举产生班干部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班集体的凝聚力,同时也可以让班级氛围变得更为和谐。
4.完善班级管理考核内容
每个学生的发展都需要来自教师的肯定,而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是无法通过学生的个人成绩来评定的。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考核过程中,需要改变原有的考核理念,在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之余,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人际交往能力、明辨是非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现阶段的小学班主任在学生个人考核过程中,通常都会使用学生个人成长手册。为了让考核的内容更为具体,让最终的考核结果更为科学合理,班主任可以在学生个人成长手册使用之初,向学生细致科普各方面达到目标后所能够兑换到的奖励。比如,学生代表班级参与校园活动,就可在个人能力评定栏方面得到一朵小红花;做一件好人好事,就可在个人操守评定方面得到一朵小红花。在本学期结束后,教师再通过学生个人成长手册上各栏项的小红花数量,给学生做出最终的评价总结。这种班级管理考核与评价方式,不仅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个体化差异,还让全体学生在统一的班级管理标准下得以更好的发展,更能让班集体的竞争在积极、阳光、和谐的氛围下进行。
5.强化沟通以培养学生的信任感
小学生的心智发展仍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高频率的交流沟通有助于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及时把握学生的内心状态,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指引方向,同时通过日常的沟通交流,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感也可以得到有意识培养。
比如,每个班级都会有性格内向、不喜欢与同学玩耍或不喜欢参与集体活动的学生,这些学生一旦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了困境或问题,通常不会寻求外部的帮助,只会自我消化,最终很可能会影响到自身的成绩。而成绩的起伏,又很容易引起班主任的注意。班主任在意识到学生出现异常情况后,应当及时加以干预,通过谈话和友好沟通,及时了解到学生在班级社交活动中存在的困境,进而帮助学生解决成长道路上所遭遇的困难。良好的沟通可以让学生对班主任产生信任,进而敞开心扉,吐露心声,不仅有利于班级内部矛盾的及时消除,创建更为友好和谐的班级氛围,同时可以让敏感内向的学生在班主任的关心鼓励下主动融入班集体大家庭中。
6.建立良好的家校共育模式
家长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启蒙者,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实际上大部分小学生与家长相处的时间,要远远多于与教师相处的时间,因此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占的比重不容小觑。作为班主任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作用与价值,并高度重视家校沟通这一环节的工作,构建更为和谐的家校共育模式,做到与学生家长定期沟通和交流,形成家庭教育和班级管理的同频共振,共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提供更为良好的外部环境。
比如,班主任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成绩在短时间内快速下滑,或者突然在上课时经常走神,或者本来挺开朗的学生变得不爱讲话,此时便应该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在家时的生活及学习情况,从侧面打听是否与其他学生发生了矛盾,进而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家校共育最根本的目标,是为了学生能更好、更全面地健康成长,班主任与学生家长间的良好沟通,不仅可以让问题在萌芽状态就得到解决,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学校和家长的陪伴下健康成长。
7.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形象
学生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两个并行存在的主体,他们之间既有明确的界限划分,又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大多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以主动的形象存在,他们需要树立威信才能把握班级前进的节奏,规范学生的日常言行。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班主任教师的形象都是高大威严的,这种现状极易导致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仅不利于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更不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交流。教师应当主动寻求师生之间界限感的突破,逐步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日常的言行,进而让学生在日常的班级生活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学校每年都会举办秋季运动会,班主任便可以主动参与到运动会前的准备工作中,与学生商量运动会前需要购买哪些必备用品,进而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以更亲近的姿态观察教师的日常言行举止,意识到自己应当主动参与班集体活动,为班集体做贡献。
又如,在运动会召开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班集体的一分子,更可以“身先士卒”参与到本班的方队中,为参赛同学加油呐喊,摇旗鼓劲,这不仅能够提升班集体的士气,让参赛学生拿出更为良好的状态参与比赛,还能够让其他学生受到其影响,进而以更为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到班集体的各类活动中。
8.提升班主任的内涵修养
社会在不断进步,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理念与方式方法也应当不断更新和变化。如果班主任仍以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方式进行班级管理,非但无法取得良好的班级管理效果,还容易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出现交流壁垒,最终导致师生之间的距离无法拉近,师生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为了不断更新自身的班级管理理念,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应当在课余时间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贴合时代发展的新型班级管理模式和教育理念,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内涵,通过阅读或参与班主任交流会等形式,积累班级管理方面的各种经验。
作为小学阶段的班主任,除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更需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发育状态,对成长过程中出现困难的学生予以更多的关心。这就意味着班主任需要提升自身的内涵和修养,多阅读一些与心理学相关的专业书籍,如此才能以更专业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内心,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总之,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管理者,还是班级的服务者。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应正确认知班主任的功能与作用,树立“为了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并积极学习先进的班级管理方法,在班级中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形成良好的班风,进而促进全体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晓琳《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年第11期。
[2] 劉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天津教育》2019年第10期。
[3] 王琳玲《小学高年级班主任班级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广州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4] 王静《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