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永明(铜陵市科学技术局)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北接合肥,南连池州,东邻芜湖,西临安庆,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皖中南中心城市。1956 年建市,现辖一县三区(枞阳县、铜官区、义安区、郊区)。截至2021 年末,铜陵市常住人口为130.6 万人,城镇化率为66.3%。
铜陵市于1999 年获批建设国家火炬计划铜陵电子材料产业基地,2006 年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10 年获批建设国家级电子基础材料及新型元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22 年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拥有1 个国家级高新区(狮子山高新区)、1 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 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枞阳县省级农业科技园)。
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103 家增长至407 家,累计增长294%,基本实现了双倍增长。全市新增上市高新技术企业5 家,分别是蓝盾光电子、洁雅生物、富乐德科技、晶赛科技、耐科装备。旋力特殊钢和六国化工两家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安徽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全市拥有30 个省级高层次人才团队,其中A 类团队6 个、B 类团队13 个、C 类团队11 个,共获得省政府扶持资金1.71 亿元,人才团队数量位居全省第5,获扶持资金总额位居全省第4。全市共刚性引进人才(博士和正高级职称)14 人,柔性引进人才1332 人次(硕士和副高级职称),累计补助资金1739 万元。
全市企事业单位围绕铜基新材料、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农业生态环保、人口健康等领域,积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共争取国家及省级以上项目1000 余项,争取资金总额超过4 亿元。全市拥有国家科技进步奖4 项、省科技进步奖62 项,其中铜陵有色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蓝盾光电子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市拥有省专利奖32 项,其中金奖4 项、银奖1 项。
全市共组建科技创新平台109 个,其中省重点实验室1 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 个、省院士工作站2 个、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7 个、市重点实验室11个。全市共认定科技企业孵化器9 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 家、市级2 家;共备案众创空间10 家,其中国家级5 家、省级4 家、市级1 家;共组建国家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2 家。全市新建高校院所(铜陵)技术转移中心5 家,其中与江南大学战略合作案例入选安徽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创新案例。
在全省率先试点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项贷款,对经科技部门认定的特定企业,可享受免抵押、免担保、最高500 万元、最长三年期,低于央行市场利率的优惠贷款。截至2022 年底,累计发放科技贷款6.36 亿元,惠及企业212 家。在全省率先推出创新产品首张订单政策,认定并发布49 项铜陵市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产品,可享受政府采购预留10%份额、产品销售补贴10%、科技保险补助80%。在全省率先实施免申即享“科技直通车”惠企措施,涉企类科技事项34 项“一本清”,被人民网、澎湃新闻、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在全省率先组建科技服务团,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6 所高校11 名专家,组成2个科技服务团,进驻义安区和铜陵经开区,促成26 个技术研究合作项目落地。目前,科技服务团已实现县(区)全覆盖。
铜陵市没有一所理工类或综合性大学,仅有一所本科院校——铜陵学院;没有一所部属科研院所,2012 年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和铜陵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仅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非法人研究单元;没有一家央企母公司或总部,原部属企业——铜陵有色,早已移交给安徽省,成为铜陵市唯一的省属企业。
建市以来,铜陵有色一直是龙头企业。铜陵有色的铜采选冶技术,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处于领跑或并跑,但铜精深加工技术基本处于跟跑。虽然铜陵有色已跻身世界500 强多年,但其主要产品仍是电解铜,没有以铜为主要原材料的电子产品。“抓住铜、延伸铜”发展较强,“不唯铜、超越铜”还处于短板。
传统产业大而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体量不大,关键技术研发瓶颈突出,创新产品缺乏。县(区)重点产业错位互补、统筹联动不够,企业间协同度低,未能形成共生耦合的产业生态。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缺乏,对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不足。同时,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较低,产品迭代更新缓慢,行业领先优势不明显。
全市创新开放程度不高,对长三角地区的人才、资本、成果等创新资源吸引力有限,经开区、高新区科技要素集聚不足,高端研发和管理人才、高素质产业技术人才等缺乏。招工难和引才难成为影响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市级层面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作为全市科技创新领域的统筹机构,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加快形成全市科技创新“一盘棋”格局。对标长三角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市、县(区)科技创新工作力量建设,实施市科技部门机构改革,成立企业化公司来承接科技创新的事务性工作。树立“科技即产业”理念,发挥科技部门统筹、抓总职能。
着力推动科技金融融合工作,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引导社会力量和地方政府共同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遵循引导性、间接性、非营利性和市场化原则,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善现有“科技贷”模式,严格企业库名单准入,扩大资金池规模。落实创新产品科技保险政策,拓展科技保险险种,降低创新风险,引导企业敢于创新、不怕失败。
探索由政府牵头,在合肥等地设立铜陵科技飞地,采用“在外研发+本地制造”模式,为铜陵市有效吸纳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要素,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的有效平台,构建“创新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落地”创业生态链条。
全面落实《安徽省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切实做好《铜陵市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执行情况督查。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常态化开展项目发现、挖掘、策划、转化和服务,当好院(校)地对接联络员、成果收集侦察兵、成果转化经纪人、专家团队服务员,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