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硅谷”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2023-07-14 03:49吴海龙韩效锋宋云涛
安徽科技 2023年6期
关键词:硅谷科技建设

文/张 杰 吴海龙 党 好 韩效锋 宋云涛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西安交通大学;3.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4.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2022 年6 月13 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科大硅谷”建设正式启动。目前,“科大硅谷”建设运营体系逐步构建,政策基金工具加快组建,创新资源持续涌入,正成为合肥市和安徽省创新创业的金字招牌。

一、“科大硅谷”的建设背景和意义

合肥市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院所,2004年被科技部批准成为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2017 年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建设了一批大科学装置和重大原始创新平台,培育出了科大讯飞、国盾量子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形成良好的市校联动生态。《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在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建设海内外校友科创基地,支持师生和校友创办企业,逐步发展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产业”集聚区。这意味着在更大程度上深化校地融合,“科大硅谷”应运而生。

“科大硅谷”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校友资源,汇聚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要素,协同多元创新主体,联动周边产业创新、城市发展,实现高校周边区域发展活力和能级双提升,最终形成“科产城人”多元融合的创新创业生态[1],建成区域发展的创新策源地和活力引领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其建设意义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充分体现市场对创新资源的配置作用

建立市场化要素对接、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培育机制。让科研活动更多地成为产业活动、经济活动,推动创新资源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2.体现科技体制创新改革的引领作用

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关键问题,以创新改革为动力,建立高效的全球资源汇聚链接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人才激励机制、研发机构建设模式、投融资模式等。坚持守正创新,让科研活动更多成为产业活动、经济活动,让改革的“试验田”成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高产田”。

3.校友人才链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树立世界眼光、开放视野,厚植创新生态,感召五洲英才。建立全球校友资源网络,以高端人才链为纽带,深度融入国际创新生态,推动“科大硅谷”成为全球高科技供应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4.打造科创回归都市的活力空间

重点在高校院所富集区域,推进老城区城市更新和城市新空间高端利用,建设高品质创新创业空间载体,构建科产城融合的创新生态,提升发展势能,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

5.促进高端创新要素的相互耦合

串联国家实验室、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高能级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高端创新资源,利用政策、基金、场景、载体等工具,促进人才、技术、资本三大要素相互耦合,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辐射带动。

6.打造包容创新创业创造的完整价值生态

鼓励改革创新举措在“科大硅谷”先试先行,营造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既要有科研、产业、资本、人才的完美链接,又要有学术研讨、文化交流、生活时尚等品位气质,逐步形成“科创+投资+传播”的创新生态[2]。

二、国内外促进知识经济和科技创新共同发展的经验做法

1.典型做法

(1)美国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集聚全球顶尖人才和企业,形成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3]。硅谷起源于斯坦福大学工业园,依托斯坦福大学优势学科,形成以微电子产业为主导,信息技术、生物医学等产业共同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集聚了惠普、苹果、英特尔等一批顶尖企业。斯坦福大学衍生企业数量占硅谷地区企业数量的1/3,收入占硅谷地区企业收入的1/2。在斯坦福大学的助力下,硅谷形成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成为世界顶尖科技创新中心。主要经验做法包括:加强创新创业动员和教育、成立全美首个技术授权办公室、建立咨询教授制度、加强校企全面合作、集聚风险投资和科技银行、集聚科技中介机构等。

(2)纽约硅巷激活老城旧巷的创新基因,开展应用科学研究,成为美国第二大互联网和移动信息技术中心地带。硅巷诞生于互联网科技兴起的1990 年代,发源地在纽约市曼哈顿第五大道和23 街交会的熨斗区和周边街区,是由曼哈顿下城区的移动信息技术企业群所组成的虚拟园区,没有固定边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园区。近年来,硅巷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硅谷,集聚众多独角兽企业及多家市值超过数十亿美元的上市企业,成为美国发展最快的第二大互联网和移动信息技术中心地带,被称为美国“东部硅谷”。主要经验做法包括:打造以人为本、高度开放的创新街区;实行纽约应用科学计划,打造以“科技+”为特色的“东岸模式”,即更注重把技术与时尚、传媒、商业、服务业结合在一起,挖掘互联网新增长点,优化软硬件环境,构建良好创新生态。

(3)北京中关村依托密集的科教资源,强化开放协同创新和双创生态培育,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新旗帜。北京的中关村地区是中国科技智力资源最为密集和创新活力最为突出的区域,集聚了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全日制普通高校32 所。中关村依托密集的科教资源,强化技术源头创新,形成了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这里集聚了全国40%的独角兽企业和23%的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成为我国新时代的新经济发动机。主要经验做法包括:共建大学科技园、建设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建设中关村创业大街、打造社交化创业社区、全面建设人才特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中央级事业单位的科技成果处置权限等。

(4)南京大学以“两落地一融合”为导向,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和校友资源联动,助力名校名城融合发展。南京是我国著名的科教中心,集聚了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为代表的普通高等学校52 所,高校实力全国领先。2017 年9 月,南京启动“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即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4]。工作启动8 个月后,123 个新型研发机构相继落户。南京大学与南京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带头组建39 家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引进企业超百家,在推进城市经济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经验做法包括:校地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大力发展校友经济、鼓励动员师生创业、建设环南大硅巷等。

2.经验启示

(1)抓双创载体,促进科技创业。在高校内部或附近建设一批创新创业载体,为高校师生提供低成本的创业空间和专业的创业服务,举办路演、创赛等各类创新创业活动,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2)抓科技服务,促进成果转化。依托本地高校的科研优势,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新型研发机构等成果转化平台,引入一批科技中介机构,建立健全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加快承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

(3)抓配套环境,促进人才集聚。针对创业者、科技工作者、企业家对开放空间、生活品质、交流共享的需求,一方面要增强高校周边空间的复合性,合理配比生产、商业、居住和混合使用等用地,另一方面注重打造非正式交流空间,引入创意书店、咖啡馆、体验店等业态,促进非正式交流,增加创新的可能性。

(4)抓体制机制,激发创新动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束缚,鼓励和引导有能力、有条件的科研人员投身创新创业,解决科研人才在高校院所、企业间流动的制度障碍。围绕人才引进、评价、激励、服务和保障等政策,加强股权激励,激发高校师生创新创业动力。

三、“科大硅谷”建设现状

2022 年6 月,安徽省和合肥市开启“科大硅谷”建设。目前,“科大硅谷”实现了从“0”到“1”的转变,高端创新创业品牌形象逐步形成。

1.建体系,保运转

成立“科大硅谷”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领导小组会议、省市校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三级调度机制。省长任组长,每月至少专题研究推进或调研一次有关工作;省市校联席会议择机召开,讨论具体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半月调度一次。组建战略咨询委员会,强化科技战略咨询。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工作周报机制,已累计报送工作简报34 期。组建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作为股权结构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吸纳7 家中国科大校友企业出资4800 万元,占比48%),首批经营层已招聘到位,公司在岗人数41 人。强化资金保障,2022—2023 年,省、市按1∶2 比例安排9 亿元用于支持“科大硅谷”建设。

2.组工具,强抓手

制定支持“科大硅谷”建设若干政策,充分考虑创新创业主体现实需求,聚焦资源招引、成果转化、科技创业、投融资等方面关键堵点,制定7 个方面共30 条政策。设立“科大硅谷”引导基金,总规模300 亿元、首期15 亿元。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快速投资决策机制,强化金融支撑,开发初创期科创信用贷、科大硅谷人才贷、科大硅谷创业贷等系列金融产品。依托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点示范区,与安徽省证监局就资本市场对接服务拟定合作备忘录,启动组建“科大硅谷”基金联盟,强化“投早投小投科技”联动效应。打造高品质创新创业载体,统筹城市更新和新空间开发,蜀山区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老校区、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周边,通过城市更新建设转化孵化平台,“科里科气”科创驿站科大站、科学岛站投入运营,购置9 万m2合力大厦B 座作为“科大硅谷”蜀山园门户楼宇,新医学转化平台开工建设。高新区加快建设一流科技园区,中安创谷二期、创新产业园三期建成开园,中安创谷三期开工建设。“科大硅谷”片区内整体可用面积达100 万m2,在建面积约240 万m2。

3.引资源,做增量

组建全球校友事务部,广泛联络国内知名高校校友会,形成联络和项目推荐机制。2022 年6 月以来,对接校友超1000 人次、各类投资机构超100 家,目前在库项目400 余个,落地项目70 余个。招募首批“科大硅谷”全球合伙人,建立“团队+基金+载体”细分单元运营模式,累计收到意向团队115 个。启动引导基金子基金管理人招募工作,主要招募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子基金,致力“投早投小投科技”,打造项目生命周期全覆盖基金体系,意向投资机构达50 余家。

4.重协同,促开放

建立战略协同机制,与科大商学院建立常态合作机制,举办“五懂”青年硬科技沙龙等主题活动;与“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联动,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系统;与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围绕“创业安徽”承办创新创业赛事、开展徽商特训营“科大硅谷”班等活动。打造开放体系,有序将全市范围内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孵化载体、创业园区纳入“科大硅谷”建设范围,形成“一核两园一镇”发展格局,建立市场化评估考核机制,提升“科大硅谷”辐射带动力。推进区域交流合作,制定国内外创新中心建设方案,建立异地孵化、合肥注册的发展模式。促进场景开放,以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为单一大股东组建合肥场景应用公司,整合全市应用场景;依托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推进国企央企场景开放;与璞跃中国、海尔海创汇等创新生态企业合作,打通国际创新、企业出海、产业链开放资源。

5.塑品牌、广传播

推进“科大硅谷”标识设计及视觉体系搭建,制作主题宣传片、官方网站等,搭建新媒体传播矩阵。强化宣传推介,开展苏州校友会、深圳校友会等多场主题推介,与各级媒体建立联络机制,在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科大硅谷”专题报道。开展系列活动,举办“科大硅谷”大讲堂等活动50 余场,举办“科大硅谷”全球校友和知名投资人座谈会、大湾区中国科大校友企业家安徽行等重要活动,对接合作事项20 余项。

四、“科大硅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国内区域竞争趋于白热化,在新一轮的科技产业变革中,急需结合“科大硅谷”建设着力解决好科技创新工作中的关键问题。根据《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2022年,合肥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位列全国创新型城市第9。从一级指标排名看,创新治理力指标排名第3,高于综合排名6 位。原始创新力指标排名第9,与综合排名一致。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创新驱动力三项指标分别位列第10、第11、第27,分别低于综合排名1、2、18 位。

1.企业创新能力不强

近年合肥市财政科技投入位于全国前列,是全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落地城市、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全国排名前三的大科学装置聚集地,高校院所基础科研实力较强。企业创新能力方面,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营业收入之比为2.26%,低于综合排名4 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低于综合排名5 位。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与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之比为74.39%,低于综合排名7 位。

2.成果转化效率不高

技术输出合同成交额、技术输入合同成交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分别为2.08%、2.26%,分别低于综合排名29、35 位。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双创示范基地数及新增在孵企业数排名分别位列第19、第12,分别落后于综合排名10、3 位。

3.科技支撑力不足

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万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排名分别位列第13、第14,分别落后于综合排名4、5 位。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力方面,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排名位列第24、第35、第36,分别落后于综合排名15、26、27 位。

4.城市外向度不高

“以我为主”发起的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极少,城市整体国际化水平不高。同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四大区域(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粤港澳大湾区),仅安徽合肥不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外资利用方面,人均实际使用外资额为383.53 美元,位列第23,落后于综合排名14 位。

五、促进“科大硅谷”建设的对策建议

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推进“科大硅谷”建设的关键之年。新形势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科技和产业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着力构建科技创新策源、新兴产业集聚的科产城融合示范区,全面提升“科大硅谷”建设能级,聚力打造全球卓越创新中心。

1.打造高品质创新创业空间

完善总体空间发展规划,形成“一核两园一镇多点”发展格局,建设包容创新创业创造的生态完整的“科大硅谷”。以“一核两园一镇”为基础,建立基础片区、政策片区、生态片区梯度布局的总体片区发展模式。以统要素、汇资源、建生态为出发点,发挥政策基金引导作用,充分考虑科技产业生态发展布局、片区功能定位以及生活配套,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编制扩区规划和入区标准体系,将符合要求的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纳入“科大硅谷”建设范围,鼓励引导各高校院所优质项目在“科大硅谷”区域内实施。

2.构建全球高端创新资源链接网络

树立世界眼光、开放视野,建立全球校友资源网络,注重以高端人才链为纽带,深度融入国际创新生态。高效运行全球校友事务部,在全球创新资源富集区域建设若干“科大硅谷”创新中心。加强与国际一流创新高地及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和G60科创走廊建设。推动“科大硅谷”上升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重要布局,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在“科大硅谷”布局实施国家重大创新平台、重大攻关任务、重大产业布局、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整合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利用安徽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等现有资源,建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重大仪器设备服务企业、服务产业、服务行业发展机制。

3.建立市场化科技产业组织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整合利用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把科技创新的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把科技创新势能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对标国内外一流科技产业高地,进一步发挥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全球招募创新合伙人,打造高标准运营单元。强化场景供给,为场景供需两侧提供策划与对接赋能服务,打造示范应用场景。探索打造“学科+产业”新模式,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和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打造楼栋产业链。提升市场服务专业化水平,强化与投资机构和产业端深度互动,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市场化价值评估体系。引进培育高水平策划创意企业,为技术、产品、企业讲好创新故事,加强市场推广。

4.推进创新改革事项有效落地

实施《支持“科大硅谷”建设若干政策》,推进有关改革事项落地,建立开放式科技体制改革创新体系,在省级事权范围内,坚持守正创新,制定新的改革举措,让改革的“试验田”成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高产田”。创新科技投入模式,根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不同阶段,灵活采取财政资金“拨转股”“股转债”等方式进行投入和变更。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关键问题,试点“先使用后付费”方式将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试点。创新人才评价方式,给予符合条件的企业、新型研发机构自主评价人才名额。

5.强化“科大硅谷”传播力

深化对“科大硅谷”价值理念的挖掘和传播内涵的认知,完善宣传体系,打造精品活动或文案,形成国内外广泛有力的感召氛围。加强宣传矩阵建设,加强系统谋划,规范对外品牌视觉形象,进一步深化品牌策划。加强宣传阵地建设,制作多语种宣传片、专题宣传短片等,做好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新媒体运营。围绕“科大硅谷”品牌和内涵传播、创新创业团队、产业生态、建设成效等,生动地讲好“科大硅谷”故事。强化对“科大硅谷”企业家、科学家等代表性、典型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持续打造思想汇、创投汇、场景汇“科大硅谷”品牌系列活动,提升“科大硅谷”影响力。

6.构建一体化专业化服务体系

强化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及各片区专业化服务能力建设,建立资源链接、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企业孵化、产业培育、投资运营等全方位服务体系。建强科大硅谷服务平台公司,选聘高水平、专业化运营团队,公司经营层聘用到位,发挥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融资的优势,推动形成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建立“科大硅谷”特色服务标准,梳理涵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服务流程,提供全方位、标准化的政策咨询、指导协调和对接服务。重点在技术经纪、投融资、创业辅导、政策研究、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升服务能力。构建一流科技金融体系,依托“科大硅谷”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点示范区域,打造“科大硅谷”风投、创投街区。

猜你喜欢
硅谷科技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科技助我来看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赶超硅谷,目标是对的
凭什么硅谷的失败者就叫“履历丰富”?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