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职新工科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3-07-14 10:01张明雷
职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

张明雷

摘 要: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构建融高水平特色专业群、产教融合集成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技术创新服务载体在内的五位一体高职新工科模式,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职新工科    高职教育    高质量发展

课  题:本文系苏州市职业大学2021年“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工程文化赋能高职新工科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编号:202103A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我国的高职教育体系中,工科或以工为主的综合性院校居多,如何借助新工科建设的创新动力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值得深入思考。

一、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职新工科担当作为

自新工科建设理念提出以来,不论是新工科建设“三部曲”,还是后续开展的研讨交流等专题活动,参与和实施主体一直为普通本科院校。而高职院校,不用说参与,就是关于高职新工科的相关研究也屈指可数。截至2022年7月,以“高职新工科”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仅得到11篇国内论文,可见关于高职新工科的研究还不多。但是,不论是从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体量来看,还是从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趋势来看,高职教育理应在新工科建设中有一席之地,更应展现出高职教育的独特优势与作用。

(一)新工科自身建设需要高职新工科的有益补充

从“复旦共识”十条内容中基本可以找到开展高职新工科建设的理论支撑。一是“我国高校要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毫无疑问,包括高职在内的所有高校都不能缺位,都有义务和责任积极响应,开展建设工作。二是“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由于人才培养的特殊性,高职院校与地方的关联程度显然比普通本科院校更为紧密,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需要高职新工科的高质量发展来提供支撑与保障。

2018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建设一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多主体共建的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产业急需的新兴工科专业、体现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新课程等。作为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的高职院校,显然有着独特优势和禀赋。

由此可见,新工科自提出开始,从理论上并未将高职院校完全摒弃在外,高职院校在新工科建设中理应有发展空间。从实践层面而言,职业教育发展窗口期和爆发期的到来,更对高职新工科的尝试与探索,提出了主动作为的要求与期待。

(二)高职院校的体量决定高职要增强新工科建设自觉

教育部网站相关数据显示,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生人数,高职工科教育在相应体量上都占据了半壁江山。从而也可以说明,高职新工科建设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绕不开的话题。

(三)国家顶层设计指明高职新工科发展方向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指示,强调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同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化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我国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大幅提升。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更是从国家法律地位上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强调了职业教育在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国家顶层设计对职业教育进行的战略定位,指向清晰、目标明确,是新时期高职院校遵循教育规律,服务新发展格局、聚焦内涵式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指南针和定盘星,更是对高职新工科提出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和戰略性的目标与愿景。

据此,在中国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全面建设技能型社会的背景下,任何一类教育都不能置身事外,所有高校都是参与者,都是高质量发展集合体的共同建设者。高职院校也应该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科学定位,增强自觉自主意识、主体担当意识,进行高职新工科建设路径的探索,集聚发展能量,扛起对服务区域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完成好技术支撑、智力支持、服务引领的重大使命,实现自身与社会的双重高质量发展目标。

二、高职新工科特征分析

基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方式的特殊性,以及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特征,高职新工科建设有其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性。

(一)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

南京师范大学王建华教授发表观点认为,高质量发展,从发展范式看,评判标准是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范式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范式相匹配。从这个层面而言,高职新工科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是要为高职人才培养服务,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绝不能脱离地方、脱离产业,简单搞自娱自乐,走高冷线路。也不能空喊口号,没有实际行动,貌合神离。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试验中打造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重视工程技术、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的融合,加强开放合作,推进融校、政、企、行为于一体的区域新工科教育共同体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耦合式发展。

(二)服务当前新兴产业发展需要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知识、技术与产业加速融合,各类生产要素广泛链接,正在重塑经济空间布局和竞合格局。高职院校在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下,要主动服务产业发展需要,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高技术产业集群,前瞻性布局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新工科专业,加快数字领域人才培养,培育一批高水平数字技术工程师。

(三)适应高职发展新形势

教育要与时俱进,方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是当前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最新指南和根本大法,为开展高职新工科的全新探索和实践,提供了依据和指导,也从法律层面上给予了充分支撑与保障。同时,新时代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一体化推进的新任务。“一带一路”建设、国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苏锡常都市圈以及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等政策要求,都是高职教育在新时代面临的新形势,需要深入审视与思考、主动适应和参与,进入新的“职教圈”。而高职扩招、提前招生等政策的实施带来的生源结构多元化、学习目标分散化也成为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新动向、需要加以解决的新问题。

三、高职新工科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

高职院校应瞄准数字经济“新赛道”“主赛道”,聚焦产业迭代升级和创新集群能力提升,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立足整合工科等各学科优势资源,推动各院系、专业的交叉融合。构建融高水平特色专业群、产教融合集成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技术创新服务载体在内的五位一体高职新工科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高适应性、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以“本土化特色化”打造高水平特色专业群

结合学校工科专业发展特色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形势,服务数字经济发展,深入对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精准分析重点行业领域相关产业现状、趋势及人才需求状况,围绕数字经济,积极推进相关专业设置,并通过并、改、转等方式,对现有专业不断充实完善,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软件及大数据等新工科专业建设,实现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更好对接,推动专业调整升级。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完善教学标准、深化“三教”改革、提供保障条件、培育教学团队等措施,全力打造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健全专业群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动态的专业预警、优化调整机制,提升特色、优势专业建设水平。

(二)以“一体化高质量”创建产教融合集成平台

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紧盯当前工业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整合相关资源,加强与行业企业深度产教融合,创建“产、教、研、服”一体化高质量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培育若干创新服务团队,加强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综合技术技能。聚焦区域高端制造产业,构建工科专业群高质量协同发展支撑体系,丰富平台运行机制,创建教学与生产相融的高水平教学团队,推动专业标准化建设,丰富专业集群课程资源,创设与技能证书对应的实训教学环境,构筑产学研用技术创新高地,提升国际化建设水平,促进工科专业群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有机衔接,提升工科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以“校企协同育人”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依托高水平专业群,面向地方智能制造产业,联合行业企业,校企协同,建设集教学、科研、实训、培训、竞赛、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和新技术应用成果展示与推广平台。重点建设各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以虚拟工厂为核心,开发更多数字化资源、新形态教材,提升教学体验,创新教学模式。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團队,成立虚拟仿真研创中心,校企协同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资源。着力打造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四)以“深化四个融合”创新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深化产教融合。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平台优势和作用,推进校内资源循环、融合共享,有效利用地方资源,将其融入学校建设发展。通过教师进企业参与实践锻炼,打造“双师型”数字化师资队伍。通过聘任产业教授、引入专家学者等途径,构建“双主体”校地融合教学团队。建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及覆盖主要专业领域的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为师生实习实践创造条件。

二是深化专业融合。实施工科所有专业共修公共专业基础课程,拓展选修群内相关专业模块化课程,共享所有教学资源。大力推进跨专业、跨学校融合交叉建设,充分发挥集群效应,有机整合各类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效益最大化。

三是深化课程融合。加强对新型企业、典型企业的调研,重点调研新技术岗位、新职业岗位、新业态岗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组成。厘清传统专业和现代专业的岗位能力差异,重点打通现有工科专业与“5G”“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 等新兴工业技术的壁垒。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级课程资源共享体系,扩大应用覆盖面。校企共编新形态一体化教材,推动建设开发数字化、融媒体教材。

四是深化模式融合。紧密对接地方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态势,优先关注新职业、新业态、新技术所涉及的领域,围绕数字经济产业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出的新需求,结合办学实际,自主选择开展产业契合度高、企业认可度高的“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探索与企业共建创新实验班,全面推广中国特色学徒制、订单班等双主体培养模式,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

(五)以“赋能科研创新”设立技术创新服务载体

学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优势,在制造业、大数据等相关前沿领域和行业领军企业展开合作,在产教融合集成平台上联合申报国家、省市级课题项目,推动科技成果创新。重点建设好各类研究中心、创新中心、大师工作室、实验实训基地等,面向区域、行业企业开展科研、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项目研究,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发挥高层次人才科学研究引领作用,挖掘各学院之间的比较优势,促进优势专业群、特色资源的优势互补,跨院系组建领军人物与科研骨干领衔的专业和团队,持续形成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发展的示范效应。

同时,依托技术创新服务载体,探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构建多层次、分类别的专业教育体系,建立跨院系、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更好地提升学生技能水平。

四、小结

在高职新工科建设中,需要立足高职教育本质特征,不断借鉴普通本科院校新工科建设的有益经验,在遵循融合发展的逻辑思路下,不断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等利益相关主体深度融合,在实践中共担责任、共搭平台、相互作用,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焦新.深入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 扎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21-10-13.

[2]王建华.什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21(6).

[3]谢冰蕾,吴琳华.融入区域发展的新工科教育建设:逻辑、挑战与进路[J].中国高教研究,2021(6).

(作者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
2018:中国会展业“高质量发展”之年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