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位一体”培育体系的系统建构

2023-07-14 06:47苏泽宇吴雨桐
关键词:认可度四位一体共同体

苏泽宇,吴雨桐

(华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抓住青年大学生“三观”形成与成长的关键期,发挥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功能作用,形成协同联动的综合性培育力,细致搭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砖一瓦”,才能真正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广东地处“两个前沿”,经济发达,社会流动性极强,是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输入最多、增长最快的省份,56个民族中少数民族人口占475万,其中流动人口368万,是名符其实的民族工作大省。从1989年起,珠三角5个城市的27所高校先后承担培养新疆籍少数民族大学生任务;9个地市共有30所学校承办内地民族班,内地民族班在校生约占全国数量六分之一,数量最多,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和培育尤为重要。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广东省的59所高校大学生中选取了不同区域、层次和类型的样本作为调研对象,以回收的1002份问卷为样本,通过客观数据分析,对广东省高校大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情况进行了评估,剖析了近年来在广东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位一体”培育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探讨了“四位一体”民族共同体培育的思路与方法。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位一体”培育体系调查问卷的编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在长期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过程中,各个民族于历史记忆、政治制度、利益关系、价值信仰、社会交往等层面所形成的综合性身份认同意识。“四位一体”培育体系是由个体、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主体共同发挥作用,施加影响的混合模式,注重联动性发挥多主体、多维度、多场域的复合影响与交互共鸣,生成全面、全员、全要素的综合系统培育机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位一体”培育体系即是以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主题,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四位一体”协同培育机制为依托而形成的有机协调的综合培育系统,推进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1.测量维度与指标设定

本次数据收集依据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认可度分为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维度,编制14个测量指标。

表1 测量指标

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评分,“1”为“完全不认同”,“2”为“较不认同”,“3”为“一般”,4为“较为认同”,5为“完全认同”分数越高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认可度越高。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χ2/df为6.709,CFI为0.963,TLI为0.952,RMSEA为0.077,SRMR为0.054。以上结果表明,四因子的模型拟合程度较好。

2.量表信效度检验

本次数据收集显示,各指标因素负荷值在0.542~0.920之间,各维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且相关值在0.350~0.660之间;各维度与量表总分之间也均呈显著正相关,且相关值在0.749~0.870之间。以上结果表明,该量表的指标质量较好,且具备良好的内容效度。

表2 量表信效度检验

以Cronbach'sα系数作为量表的信度指标,分析结果显示,个人维度为0.784,家庭维度为0.898,学校维度为0.937,社会维度为0.867,总量表为0.926。以上结果表明,本次数据收集的信度系数良好。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位一体”培育状况的调研施测

此次调查的研究对象涵盖了预科班、大一至大四、硕博研究生等所有年级的学生,并包括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广东省高水平建设大学、地方高校、双一流、双非高校以及高职院校。这些高校分布于广东省不同地区,包括粤港澳大湾区、粤东、粤西、粤北等地。尽管抽样还可以进一步调整以达到平衡,但已经具有相当代表性。本研究通过网络问卷方式,于2022年6-8月展开数据搜集工作,共收集到1002份数据,筛除填写时间过短、测谎题项回答错误的数据后,获得有效数据961份。

表3 样本基本特征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位一体”培育体系调研的内容分析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认可度基本特点:各维度得分分布不均衡

统计结果显示,量表总得分均值为3.97,且各维度的得分表现出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维度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认可度差异显著(F=251.067, p<0.001),事后检验结果表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认可度的四个维度之间的差异均显著,其中,个人维度显著高于其他维度(ps<0.001);社会维度显著高于学校维度(p=0.012)与家庭维度(p<0.001);学校维度显著高于家庭维度(p<0.001);而家庭维度则显著低于其他维度(ps<0.001)。

表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认可度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位一体”理念认可度的影响因素

将纳入分析的自变量划分为个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层面。针对人口学特征变量,分别使用方差分析探讨变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认可度不同维度的影响。针对个体知识的了解及不同来源的程度,构建多重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认可度不同维度的影响。

表5 变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认可度不同维度的影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认可度的四个维度之间的差异显著,“四位一体”体系内部不平衡,民族共同体培育创新性和协同性不高。其中,个人维度显著高于社会、学校、家庭维度,个人自发主动的自我培育占据了重要地位,而社会环境中全方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学校作为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一环仍然有较大改进空间。认可度在四个维度之间差异均显著,个人维度显著高于其他维度。

1.个人维度:个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性认识不深

在个人层面,家乡与年级因素具有显著影响。家乡来自新疆地区学生的个人维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认可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的学生(ps<0.05);预科班学生的个人维度理念认可度显著高于其他年级(ps<0.05)。此外,学生的知识了解程度(β=0.375,t=11.233,p<0.001)与知识来源于自我了解的程度(β=0.096,t=2.510,p=0.012)对其个人维度理念认可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四个维度中,家乡来自新疆地区的学生的理念认可度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的学生,民族预科班学生的理念认可度普遍显著高于其他年级。这可能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更加重视加强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少数民族预科班更重视历史文化认同教育。新疆大学生与汉族学生由于所处的成长环境不同,价值偏好存在较大差异,预科班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以辅导员和班主任等高校学生工作人员为主,他们都是根据党的培育方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专门为少数民族地区配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注重从认知发展规律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开展思想教育活动。

调查发现,大学生具有很高的爱国热情,对党和国家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有较高的评价,多数大学生拥有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判断且能恰当表达。绝大部分学生拥有较高的民族和谐意识和行为,对目前国家的民族氛围感到满意而富有归属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可度较强,这反映了近年来家庭、学校、社会的培育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时调查发现,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较多停留在浅表性了解与情感性归属层次,能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性,但很大程度局限在类似象征“正能量”的口号上,缺少理论逻辑与历史演进的深入了解和系统把握。分析数据得知,学生知识来源于自我了解的程度越高,但更具有自发性、主动性、浅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系统化深入与实质性提升更多依托于相关强化性教育能否顺利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观念态度以及思维习惯。

2.家庭维度:家庭对民族共同体的内涵把握不够

在家庭维度,新疆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认可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ps<0.01),预科班学生家庭维度意识理念认可度显著高于其他年级(ps<0.05)。知识来源于家庭的程度对家庭维度理念认可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646, t=23.387, p<0.001)。在学校层面,学校层次、住宿情况的影响显著,与本民族学生一起居住的学生的家庭维度理念认可度显著高于与其他学生(ps<0.01)。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是最直接、最持久的影响因素。往往个人、学校、社会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均通过家庭因素的耳濡目染、模仿习得、榜样示范、亲情感化得以发挥。家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直接且深层影响到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与深化。

新疆地区相比其他地区、西部相比东部地区、预科班相较其他年级,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有更大比重。部分家庭可能属于多民族组合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维持家庭关系的和睦稳定,所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有助于形成了良好家风。而来自汉族主要聚居区的家庭,由于缺乏多民族的社会环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对淡化,培育力度和幅度较弱。家庭维度理念认可度还对新疆学生留粤工作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体系完善与提升对促进各族人民共同进步、开创社会和谐良好局面具有重要作用。

表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认可度对新疆学生未来工作地区意愿的影响

家庭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把握不够科学全面。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作为启蒙老师,家长对民族共同体内涵的把握直接关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否坚定,家长自身的理想信念、行为方式等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大学生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着眼于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的“四有”后代,使大学生可以更加自觉地把个人的学业和国家、社会的需求与发展结合起来,反过来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从而更好地促进“专”的实现。唯有通过系统、紧密衔接且贯穿始终的民族共同体培育,才能夯实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础,而家庭正是其中的关键一环。要提高学生观察和透过表象看本质的能力,让新一代大学生,在面对民族问题时,能冷静、客观、全面地思考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增强家庭维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有效培育对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有用的人才,能否培养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是评判家庭培育实效性的重要标准。

3 .学校维度:学校的民族共同体培育实效性不足

学校是可以将“四位一体”真正集中、协同起来的重要场域,是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突破口。广东高校全面启动招收新疆民族生始于2005年,很多学校在大规模招收少数民族政策性学生,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培育有助于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适应在粤生活,增强两地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学习合作,吸引民族学生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能通过将广东物质、精神产品带回家乡,为其家乡面貌的改变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但在目前的培育体系中,学校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效性存在不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党团活动和辅导员工作的认同度有待提高。被访谈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明显作用,理论灌输式教育让人烦躁,更期待自发的个人探索式学习,学生较为倾向于开展专项校园文化活动、课堂教学中的宣传活动、开展专项讲座等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表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方式

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位一体”培育体系的困难与挑战中,一些大学生认为,问题主要集中于学生所学知识、教师教学和家长受教育水平,同时,不良思潮、学校重视程度等因素也有一定的影响。思政课是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但经由调查发现,学校存在德智教育失衡,教育内容陈旧落后和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这表明思想政治课和党团活动的吸引力尚有待加强。

理论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最终旨在指导实践。增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在于增强其理念的实效性。从根本上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与时俱进地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

4 .社会维度:社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氛围感有待增强

虽然在政治环境上,党和国家加强“四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但是其他复杂因素也同时发挥作用。当代大学生较为关注个人利益实现,容易产生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消解的情境。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多元碰撞,影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习近平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大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期”,其思想尚处在不成熟阶段,在多元的价值选择面前,容易出现思想上的滑坡迷茫[1]112-115,理想信念上的动摇不坚定,要针对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表8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位一体”培育体系的困难

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位一体”培育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自我维度:提升学习水平,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2激活个体自我培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重要因子。大学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中既是受益者,也是推动者,既是培育客体,也是培育主体,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发挥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是提升自身学习水平。认真研读中国近现代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内容,理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演进脉络,认识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伟大成就,增强“五个认同”。二是塑造时代新人品质。主动明确自身作为时代新人身上肩负的责任,增强自身学习的使命感。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激发主体意识,提高他们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在自我教育中充分释放主观能动力。

(二)家庭维度:注重家风建设,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耳濡目染的情境氛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3]家庭是进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培育场域,要发挥家庭在理想信念培育中基础作用。父母通过家风家训,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进行正向引导,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传输给孩子,塑造其正确的价值观。因此,父母应率先垂范,引导子女扣好思想观念的第一粒纽扣,坚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仰。[1]112-115家庭教育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内容、方式和效果等方面存在差异,二者各有侧重,各有优势,相互配合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全面、协调发展。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两个教育途径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相互脱节的状态,要素配合不够、合力不强,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认识需要在家庭教育中得到深化,而家庭教育也需要考虑如何与课堂教育相结合,形成有机衔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情、意、行的全面培育。因此,探索两者如何配合、融通,使课堂教学更加有针对性,使家庭教育更加有科学性,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启迪思想、润泽心灵,是提高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效性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学校维度:完善高校课程体系,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引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进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以达到协同效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创新教学手段,深化理论研究,贯彻国家战略,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高校课程的宏观布局中;明确教学主题,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高校课程内容设计;完善课程体系,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高校课程的实施路径;形成联动机制,有机融入高校课程设计、教师培训、教学资源、评价体系等综合保障,打造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坚实思想阵地。

重视以文育人,巩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校园文化可以更微观具体地体现为课堂教学之外的一切自发或有组织的“第二课堂” 和社团活动。通过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在思想观念、政治信仰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影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真正实现既定的民族共同体培育的内化目标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民族共同体培育中应有的作用,是加强和改进日常大学生民族共同体培育实效性的重要一环。高校应充分把握其发教育功能的着力点,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应从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这一最深层次入手,强调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符号和形象,以此铸牢民族认同基础将显性教育转化为生活世界、互联网空间处处可见、人人可为而又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隐性教育,通过学生喜爱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影视戏剧等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共同符号和形象,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使其深入人心。

强化课堂建设,强化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教育主渠道。高校要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主阵地,讲透讲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理论,激活重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设计水准。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第一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视野,建立课内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构建教育同心圆。要注重不同教学环境产生教育效果的差异化,在场域上打破壁垒,在空间上打破传统课堂,促进两类培育协同,让理论变得富有趣味,让教学直击心灵。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学科进行相互配合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现横向贯通与纵向衔接,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感悟中引导学生增进认同,发挥协同育人的最大合力,提升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强化队伍建设,完善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定位不止于传授理论知识,应当成为进行政治引领与价值引领的“人生大课”。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目标,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本领硬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引路人,要对教师队伍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和党的相关民族理论、政策的学习,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者,牢固人力保障。

(四)社会维度:激活多元主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多方协同

要发挥社会体系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协同推动作用。社会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不可或缺的领域,其中社会环境、风气、舆论和评价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1]112-115,要拓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多方协同作用,使社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广阔舞台和大课堂。

完善顶层设计,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制度保障。审视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现状与培育态势,加强培育工作的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协调推进。各级党委、政府应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做出专项安排部署,出台系列政策文件,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战略地位。相关部门应深化实践,全面部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提供贯穿全程的协调管理服务,而不仅仅是各专项服务的简单叠加,共同形成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协同力量,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提供完整思路。加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顶层设计和经费保障,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纳入考核机制,形成各方重视、各尽其责、同向用力的工作态势,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有力支持。

提升媒体传播效能,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筑牢宣传阵地。寻求科学的、人民喜闻乐见的传播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工作提档升级,优化宣传形式,提高宣传思想工作的水平。发挥网络新媒体激发家国情怀的巨大激活作用。直接投资或者鼓励社会力量创作传播爱党、爱国、爱民族的电影、纪录片、短视频、宣传片等文化精品。以短视频媒体为重要载体,培育科普、咨询、新闻、流行娱乐类正向流量网红,精准、全面、理性生动地呈现粤港澳大学生关心的科技创新、生态文明、湾区生活、人文精神、新生事物等话题内容,净化和改善网络环境。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MR、4K、5G等新科技,融汇传统与现代、虚拟与现实、科技与人文元素,实现精准分送和集成化应用,以生动活泼的感染力和体验感,激发家国情怀,引领推动三地大学生施展才华、为国效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紧扣培养目标,协同联动发挥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力量,强化协同育人的理念,系统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培育合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位一体”培育体系。首先,促进角色互补,厘清四个维度在人的全面培育中的关系,明确多元主体的职责定位。个人与家庭是培育根基性依托;学校作为专门的育人场所,是系统化、专业化、深入性培育的关键环节与核心场域;社会以其深刻而生动的实践场域与舆情氛围,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观念走向实践、从思维变成行为、从局部走向整体的现实空间。其次,加强要素联动,完善以个人为中心多点衔接的运行机制。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个人需提升自我学习水平,以点带面、积极有序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的良性健康发展,激发培育生命力与活力。再次,培育体系各主体应完成从“同时视”过渡到“立体视”的有效衔接。“四位一体”培育体系中,社会、学校、家庭、自我都需要明确角色定位,心怀“国之大者”的价值引领,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就如何调动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培育工作,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进行顶层设计,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培育氛围。要建立政府领航机制、企业助推机制、学校驱动机制、同行促进机制,以中央政府、发达省市和非政府机构对民族培育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的全面支持为外推力,以民族地区自身经济、文化、教育、人口、社会等因素的协同共生为内生力,两力结合推进培育发展。围绕创新实效,健全融通支持的平台路径,将高校作为实现资源整合的枢纽,扩大产学研合作基地、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深度和广度,积极拓展家校协同、校企协助、府校协调、校际配合等育人机制,突出和发挥学校的作用,将“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起来,引导各族师生主动参与实践,体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现实图景,实现铸魂育人的根本目标。[4]打通渠道建设,打造效果提升的长效动力,依托学校、家庭、青少年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阵地常态化化、制度化、社会化地开展教育活动,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合力。

猜你喜欢
认可度四位一体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体育活动的认可度和支持度的调查研究
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
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高仿真模拟人技能训练系统的有效运用分析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式实践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