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从楚国创世神到中华人文始祖

2023-07-14 09:18刘雪瑽
传记文学 2023年5期
关键词:三皇创世神伏羲

刘雪瑽

山东临沂吴白庄汉代画像石中的伏羲像

提到伏羲,众所周知他位居“三皇”之首,是神话传说中上古时代的第一位人王。他勘破天地间的奥秘、总结万物阴阳变化之理,发明八卦,参考自然节律变化定下四时、八节与二十四节气,以使人民能够“耕获授时”;他教导民众如何结网狩猎、圈养家畜,大大提高了人们获取食物的效率;他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制定了基本的礼乐和法律制度,使百姓安宁有序、安居乐业。总之,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伏羲是华夏民族伟大的人文始祖神,是集上古多种文明创制于一身的文化英雄。然而却少有人知,早在伏羲成为中华人文始祖之前,曾经是战国中后期楚国的创世神,同时可能很早就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兄妹婚神话产生了合流。

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商承祚摹本)

先秦时期:多种文化融合的创世之神

关于伏羲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战国中叶的文献中,如《管子》有言:“自理国虙戏以来,未有不以轻重而能成其王者也。”[1]《荀子》中有“文、武之道同伏戏”[2]之句;《庄子》有载:“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3]《战国策》则有“宓戏、神农教而不诛”[4]之言。其中的虙戏、伏戏及宓戏指的都是伏羲。此外,古代文献中还出现过宓牺、伏牺、密戏、包牺、包羲、庖牺、炮牺等说法,皆为伏羲氏的异称。通过传世文献可知,战国中叶的伏羲是可与神农氏、燧人氏并列的上古帝王,他文武双修,德才兼备,教化大众,爱民如子。令人遗憾的是,经过诸子百家、文人学者整理后的文献已经基本剔除了民间传说的原初色彩,在当时民众的口耳相传间伏羲究竟作出了怎样的历史功绩,我们已无从得知。直到1942 年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了一件战国中期的重要文物——楚帛书,方慢慢为我们解开了“伏羲最初是何人”的奥秘。

楚帛书形状方正,中间记录着两组书写方向颠倒的文字,分别称为甲篇与乙篇,四边图像及穿插其中的文字称丙篇。甲篇所载的创世神话中,首先出现的就是伏羲:

曰故(古)大熊雹戏(伏羲),出自□(震),尻(居)于睢□。厥□俣俣,□□□女。梦梦墨墨,亡章弼弼。□每 (晦) 水□,风雨是於。乃取(娶)虘(且)□□子之子,曰女皇(娲),是生子四。□□是襄 (壤),而天践是各(格),参化法□(度)。为禹为契,以司域襄,咎而步廷。乃上下朕(腾)传(转),山陵不疏。乃命山川四晦(海),熏(炅)气百(仓)气,以为其疏。以涉山陵,泷汩溢澫(漫)。未有日月,四神相戈(代),乃步以为岁,是惟四时:长曰青干,二曰朱四单,三曰白大橪,四曰□墨干。[5]

这一段文字提到,远古之时,天地间晦暗不明、一片茫昧,伏羲就诞生在这原始混沌的惊雷之中,天生具有呼风唤雨的神秘力量。随后,他与神灵女娲结为夫妇,共同生育了四个神子,分别叫作青干、朱四单、白大橪、□墨干,是司掌四时的季节之神,正对应着春、夏、秋、冬。在生育了子嗣之后,伏羲带领众神继续完成开天辟地的创世伟业。他从神界降至人间,以天界历法参化大地阴阳,开辟了宇宙中的空间秩序。他命令禹与契两位神灵前来治理土壤,又率领他们在大地上划分出山川与四海,调和寒(仓)、热(炅)二气并应时疏通,从此世间得以区分寒暑,万物欣欣向荣。由此可见,帛书中作为创世神的伏羲,不仅率领众神开辟了空间,还通过生育四时之神创造了时间,他整饬了宇宙中的基本秩序,为此后的人类繁育创造了基础条件。

关于“伟大的创世之神形象为何”,也是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大熊”二字引发了学界讨论,虽然同时存在“天熊”“黄熊”等另外两种不同的识别方式,但多数学者认为正因楚人的祖先是熊姓,故提到伏羲为熊实则是在强调他是楚人的祖先。楚国王室的先祖季连部族本来自北方,此后辗转分封至长江流域,或许“伏羲为熊”就是其在北方时崇拜熊神的记忆残留。而楚王室在荆楚地区定居多年,逐渐受到南方民间文化尤其是苗蛮集团信仰的影响,因此伏羲的形象又与葫芦崇拜、蛇崇拜产生了勾连。闻一多先生曾在《伏羲考》中展开过详细的论述,并断定伏羲正是由葫芦神衍变而来的。同时,伴随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挖掘以及其中两件文物漆箱、五弦琴上人首蛇身交缠图像的面世,也令学者怀疑这正是伏羲与女娲的形象,是汉墓中频繁出现的伏羲女娲交尾图案在战国中期的表现。

无论是楚帛书中的“大熊”、苗蛮民间信仰中的葫芦神,还是墓葬中出现的人面蛇身交尾图像,都与伏羲的创世神性质密切相关。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广泛流传着这样的创世神话:在一场毁天灭地的大洪水之后,人类消失了,唯有一对兄妹躲进葫芦而得以幸存。在神灵的指引下,他们担负起了繁衍人种的重任。在经历了一系列占卜仪式之后,二人最终成婚并生育后代,从此天下又有了人烟。洪水灭世与兄妹成婚繁衍后嗣是人类共有的神话母题,其形成年代十分久远。在中国少数民族的此类神话中,这对兄妹往往被命名为伏羲与女娲,这或许不是他们最初的名字,而是在后世逐渐受到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

而出现于先秦时期的创世神伏羲氏,其最初形象很有可能是楚王室神熊崇拜、苗蛮集团葫芦崇拜、龙蛇崇拜三种元素交织、融合的产物。换言之,在伏羲神从特定地域、特定族群的创世神发展为后世全国性神灵的过程中,其形象不断聚合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元素,可谓是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

两汉时期:被建构出的“三皇”之首

在先秦时期,伏羲在具有创世神身份的同时,也被诸子百家认为是上古时期的帝王。到了两汉时期,他的身份被进一步拔高至“三皇”之首,其形象又在谶纬中继续得到神圣化。

“三皇”的说法最早出现在战国末期文献《吕氏春秋》中,如《贵公》篇有“此三皇、五帝之德也”[6],《用众》篇有“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7],《孝行》篇有“三皇五帝之本务”[8]等记载。可见战国末期即有“三皇五帝”之说,只是这很可能只是一个框架式的名称,而未能与具体的人名产生对应。关于“三皇”,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提到秦朝初定天下后,嬴政命众臣商定帝号,大臣们如是上奏道:“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9]若此条记录为真,则可以判断先秦时期就有了“天地泰三皇”的说法,然而仅有称号流传下来,至于其身份、事迹为何则尚不明确。两汉时期的各类文献为“三皇”这一框架填补上了不同的帝王名称:如《尚书》认为是“伏羲、神农、黄帝”;《白虎通》认为是“伏羲、神农、祝融”或“伏羲、神农、燧人”;《春秋纬》认为是“伏牺、女娲、神农”等。我们发现无论其说法如何发生变异,伏羲始终位于“三皇”之首,这是并无异议的。

为何伏羲能够在众多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号里脱颖而出,得到儒家学者的青睐?背后大约有两个原因。

汉代画像石中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交尾图

其一,与伏羲、女娲这一对男女神灵具有的创世神性质与生殖象征有关。学者普遍认为女娲作为创世神的时间要早于伏羲,《楚辞·天问》中的“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一句可以为证。在此之后的楚帛书以及后世的传说与文献中,女娲成为了伏羲的配偶神,这或许可被称为女性神灵职能向男性神灵的让渡。于是,女娲的创世与生殖功能逐渐被伏羲所覆盖,伏羲也成为了这一对配偶神的代表。因此,《淮南子》中尚被并举的“泰古二皇”伏羲与女娲,在后世的注释书中被改换成了伏羲与神农。

其二,与伏羲承担了开创人类文明的历史重任有关。约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际的《周易·系辞传》中有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0]这描述的是伏羲体察天地万物变化生长的自然规律,并从中归纳出事物发展运行的基本法则,将其凝练成为八卦这一思想模型的历史功绩。西汉初年的文献《新语·道基》中也提及:“于是先圣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图画乾坤,以定人道,民始开悟,知有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于是百官立,王道乃生。”[11]此处的“先圣”所指应为伏羲,他除了发明八卦之外,还制定了人世间的等级秩序与道德准则。“作八卦”与“定人道”分别指代掌握自然节律与制定人伦法度,从此人类不仅能够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而且真正在伦理道德上与禽兽产生区别,成为了真正的“人”。由此可见,伏羲的人格中被赋予了人类文明开端的意涵,这与将“三皇”视为人类历史开端的儒家截断式古史论述有着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因此,将伏羲列为“三皇”之首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由明代朱天然撰写赞辞的《历代古人像赞》中的伏羲像

西汉末年至东汉,伴随纬书的大量问世及谶纬思想的流行,包括伏羲在内的众多帝王被不断神圣化,并建构出了丰富的神圣叙事。两汉之交,为使统治合法化,经学家刘歆在五德相生的理论基础上创作了《世经》帝德谱,将汉代适配为火德,并通过“汉为尧后”这一命题的建构为当朝统治提供了理论支持。在这一帝德谱系中,古今众帝王按照“木火土金水”的相生原理排列并不断轮回,而这一轮回谱系中的首位帝王就是适配了木德的太昊庖牺氏。这也从侧面佐证了儒家学者对于伏羲作为“三皇”之首这一地位的肯定。

在当时这一主流思想的影响下,大量谶纬叙事应运而生。《诗纬·含神雾》为伏羲创造了感生神话:“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牺。”[12]即言伏羲的母亲华胥在雷泽中踩到了神秘的巨人足迹,有感而孕生下伏羲,这一神圣叙事中隐含了伏羲之父为天神之意。在阴阳五行思想中雷属木,这既符合伏羲为木德的说法,也正好呼应了楚帛书中“出自震”的古老传说。除此之外,谶纬叙事中还描述了伏羲异于常人的神圣外貌,如《春秋纬·合诚图》中有言:“伏羲龙身牛首,渠肩达掖,山准日角,奯目珠衡,骏毫巤鼠,龙唇龟齿,长九尺有一寸,望之广,视之专。”[13]这段记载为我们描述了一幅这样的伏羲肖像:他身躯如龙,长着宽阔平直的肩膀和粗壮的手臂;面孔似牛,鼻梁高挺额头圆润,眉骨隆起双目圆瞪,须髯飘逸,嘴唇如龙牙齿似龟;身高九尺一寸(约2米1),看起来体态雄武,为人真诚。圣王异相的描述在谶纬中具有固定的格式和规律,其目的是为更加直观地突出其与生俱来的神圣性。最后,谶纬中还建构了伏羲承天受命的神圣叙事。《河图纬·龙鱼河图》有载:“伏牺氏王天下,有神龙负图出于黄河……推阴阳之道,知吉凶所在,谓之河图。”[14]这一叙事强调了伏羲为王是天命的安排,正因为他生来具有超凡的圣德,上天派遣使者赐予河图,使之参悟阴阳吉凶之理,从而能够更好地治理天下。

总之,两汉时期伏羲被推举至“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历史地位,同时通过谶纬建构了大量关于他的神圣叙事。至此,伏羲完成了从楚帛书中的创世神,到儒家经典中的人王,再到谶纬中半人半神之存在的形象衍变。他的神圣传说与历史功绩从此深入人心,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不断发生叠加与变异。

民间传说与祭祀:万民景仰的中华始祖

经过两汉时期儒学者对伏羲形象的不断建构,其作为文明开端、人文始祖的身份被广泛接受,此后的历史文献中再提及伏羲事迹,不过是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细节的补充与累加,而其基本性质则未再发生变化。围绕伏羲创制文明,晋代葛洪《抱朴子》言其“师蜘蛛而结网”[15],即认为他是受到蜘蛛结网的启发而发明了渔网,从而提升了渔民捕鱼的效率。唐代司马贞《补史记·本纪·三皇》则提到是伏羲教导人类使用火来烹饪食物:“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16]这里,伏羲在一定程度上覆盖了传说中燧人氏的功绩。东晋王嘉所编《拾遗记》言及伏羲制八卦一事:“调和八风,以画八卦。”[17]意为伏羲是体察了八方来风才参透阴阳八卦之理的,对前世文献中的俯仰观象于天地、观鸟兽之文之说提供了补充。此外,历代典籍中还提到了伏羲发明文字、创造历法、制定嫁娶之礼、立政事、定官职、创制礼乐等文化功绩,在他身上嫁接了本属于仓颉、黄帝等传说人物的事迹。这种因受到人们喜爱而在传说故事中如同滚雪球一般,其故事情节不断扩充、发展的主人公,被胡适称作“箭垛式人物”,伏羲就是其中的典型。

在民间,伏羲更是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如今在全国各地广泛分布着祭祀伏羲的庙宇,尤其是黄河流域形成了伏羲信仰文化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三个中心地区为秦陇地区的甘肃天水、中原地区的河南淮阳、晋冀鲁地区的河北新乐,分别被称作“羲皇故里”“羲皇故都”“羲皇圣里”。只要有伏羲祠庙存在的地方,就流传着丰富的伏羲神话、传说与故事,除了大量的灵验事迹之外,一些传说围绕着当地特有的地标或风物展开,呈现出丰富的叙事层次与色彩。

如学者曹玉桂曾在甘肃天水采集到这样一则当代民间叙事,是关于卦台山洗衣石的风物传说:

相传太昊伏羲氏在卦台山创造八卦后,又和女娲在卦台山创造了人类。由于当时人多衣服少,大家只能轮流着穿,再加上当时人们不会洗衣服,所以衣服就显得特别脏,后来伏羲氏教会了人们洗衣服。伏羲氏每天从山上下来,跪到这个大石头上,教给人们洗衣服。这样天长日久,洗衣服的人把大石头跪出个膝盖头大的两个“窝窝”。后来,人们就把这个石头叫“洗衣石”。[14]

这则传说的根本目的是解释当地地标“洗衣石”上两个“窝窝”的来源,并通过与当地民间信仰中所崇拜的伏羲产生关联,为这一地标赋予了神圣性。同时,“伏羲教人们洗衣服”的情节也进一步形塑了百姓心中伏羲作为教导人类从原始走向文明的人文始祖的形象。

各地关于伏羲的民间传说还常与其他历史人物及特定情节发生嫁接。如河南淮阳流传着一则伏羲帮禹治水的传说:传言大禹治水时曾得到过伏羲的帮助。这天大禹来到淮阳的龙门,站在山崖上查看水势,只见一道白光过后水中出现了一条青龙,这是上天显圣了。大禹急忙跳入湍急的水流中,跟随青龙进入了一个山洞,一直走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步,方看见一个东西在闪光,原来是一条黑龙口中含的夜明珠。黑龙指引大禹又向前走了九十九步,终于进入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见到了一个人首龙身、额上生角、腰围兽皮之人,这正是伏羲。大禹连忙跪拜,于是伏羲向他赠予了治水的法宝—— 一幅天下山川的分布图。如此一来,大禹不用再亲自用双脚丈量大地便能知晓天下地势,大大提高了治水的效率。不久之后,大禹果真顺利地治平了九州洪水。这则传说中描述大禹治水是得到了伏羲的帮助,一方面是借圣人大禹进一步烘托伏羲的神圣性;另一方面也强化了作为圣王与神灵的伏羲爱民如子、德被天下的形象。

至今在伏羲信仰文化圈内仍会定期举办祭祀、庙会等民俗活动,尤其受到民众的欢迎。这些民俗活动既可与伏羲的相关传说产生连结,又满足了民众最质朴的现世需求。各地的伏羲信仰中常将其与配偶神女娲共同祭拜,并称伏羲为“人祖爷”,将伏羲庙宇称为“人祖庙”,在这些地区往往流传有伏羲女娲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的传说。民众相信伏羲具有人类始祖的神格特征,于是民间的伏羲信仰常与生育祈愿紧密关联。在淮阳一年一度盛大的太昊陵庙会中,会举办“担经挑”的舞蹈仪式,其中有种特别的队形是两名舞者交会时需要背对而过,让身后飘扬的黑纱作出互相缠绕的造型,学者认为这象征着伏羲、女娲交尾的行为。而另一种舞步“履迹步”则呼应了华胥氏履大人迹而生伏羲的感生神话。当地的庙会中会售卖一种称作泥泥狗的玩具,由黄泥制成,造型各异,求子的妇女常会购买并作为生育巫术时的“拴娃娃”之用,周边地区甚至流传着泥泥狗显灵的相关传说,以强调其具有强大的生育功能。当然,各地信众向伏羲神所求心愿不仅限于生育。如在河北新乐伏羲台门口的槐树上,就挂满了写有民众心愿的木牌,所涵盖范围包括了平安、健康、事业、学业、婚恋、财富等现世生活各方面的需求,可见当地人是将伏羲视为了全能神,相信他能保佑信众生活美满、幸福安康。

伏羲氏如今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始祖神,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象征。回顾两千余年以来他最初作为创世神,到上古人王,继而成为“三皇”之首,被不断赋予神圣叙事,到最终成为中华人文始祖的衍化过程,可见其形象生成的层累性特征,也可知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生发着不同地域、民族间的文化融合。而在当代文化旅游和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语境下,伏羲在民间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自2006 年以来,太昊伏羲祭典已被天水、淮阳、新乐三地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不仅成为了当地的文化旅游名片,也成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寻根谒祖的文化圣地。

猜你喜欢
三皇创世神伏羲
三皇五帝的文化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
伏羲创八卦
伏羲画卦
比较文化视阈下的中西创世神话探析
由圣到医:元代医祀三皇考
伏羲宝宝的成长日记
《中国上古创世神话钩沉》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