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杰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途径
根据第 49 次互联网报告的数据,截至 2021 年 12月,全国网民总数达到了 10.32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3.0%, 在线视频的使用比例占 94.5%。随着网络的普及,其作为人们重要的学习、社交和娱乐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网络的发展,非遗保护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以新的表现形式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当前,在非遗领域,已有大量的基础研究,主要是针对传统非遗的保护现状,而对移动互联网技术下的非遗研究则相对薄弱;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仅有的几篇关于非遗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和个案层面,而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在现有文献中,尚缺少深度和系统的研究,因此本文对移动互联网下,非遗保护的新环境、新方式、新方法和新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意义
(一)缩短非遗与观众的距离,培养新的消费者和消费习惯
互联网让人们可以接触遥远的东西,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产品传送到家里。网络电子商务的兴起,使与非物质文化有关的商品进入了千家万户,形成了新的消费者群体和消费方式。首先,电子商务扩大了非遗产品的消费区域,通过网络推广,使非遗产品能够实现全球销售,而不受传统文化的限制,无论是潜在的还是真实的消费者都有很大的增长。其次,这种把非物质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的设计思想,也催生了人们对生活物品的新期望;不仅要有基本的使用功能,而且要有一定的美学性、娱乐性。
淘宝在2019 年发表《非遗老字号成长报告》,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非遗通过网络的力量,将非遗品牌的传承和传播,从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展示性的角度,逐步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80% 的中华老字号企业,都是通过网络平台来销售相关的产品,他们通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析过网络平台展示和传承传统的技艺。
(二)创新保护、传播和传承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方式
近年来,为了宣传“非遗”文化,许多传统的影视传媒和数码传媒纷纷推出了一批以“非遗”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但是,大部分的作品都属于传统的纪录片或专题电影,耗时长、内容冗长。在当今社会繁忙、压力大的生活环境中,读者往往喜欢以“零散”的形式来阅读,很少有时间去欣赏。另外,传统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等,主要是针对老年人,难以吸引对新媒介感兴趣的年轻人,从而制约了传统非遗的推广。伴随着传媒融合的潮流,出现了大量的“社交型”和“服务型”网络媒体。这些视频中,有“抖音”,有“快手”,有“西瓜”,有“微信”,还有“微博”。为满足大众的碎片化、数字化、场景化的需要,这些平台快速发展,而“粉丝”的黏性则为保护、传播、传承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方式。
在信息社会,网络成为人们获取新闻、娱乐的重要途径,利用互联网来传播非物质文化,更符合人民群众的口味,可以让优秀的非物质文化得以普及。比如南通的板鹞风筝,以往多为博物馆、非遗展厅宣传,这种展示往往是静态展示,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由于缺少与受众的互动,使得板鹞风筝在社会中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较低。而移动互联网可以发挥其迅捷、生动的特性,引发“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促进民众与风筝的互动。还可以构建多种网络平台,比如非遗科普平台、电商平台、社交平台等等,为非遗文化的展示与传承创造了一个立体的空间,促进了人们通过多种途径与非物质文化的交流。
二、移动互联网技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一)非遺创作与传播主体层次参差不齐,内容同质化程度较高
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文化内容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推动了文化内容的生产向用户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从事非遗文化内容的专业生产者主要是具有一定非遗传承知识和经验的传承人和传播者,他们制作出的非遗产品质量相对较高。但是,用户对内容的制作没有门槛,而且水平参差不齐,这就导致了网络上的非遗内容质量不高。互联网上的知识种类繁多,虽然可以拓宽传承人的视野,但如果不进行正确地引导,很容易形成一种死板的风格。
传统的油纸伞制作工艺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上也有相关内容在传播,因此也涌现了不少油纸伞的传承者。比如抖音上,就有“闻叔的伞” 这个职业的油纸伞手艺传人, 以及“油纸伞师傅”和“匠人集”等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职业组织。在快手上,一位名为“紫罗手办定制”的宝妈介绍了油纸伞的制作过程,而“阿言说”则向大家介绍了油纸伞的历史和演变过程。由此可见,非遗创作与传播主体层次不同,但与之相关的视频内容仍存在着某些共性,这就需要广大民众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积极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个体 判断力。为支持传承非遗, 抖音发起了“非遗伙伴”项目, 其中一家公司生产的非物质手工艺品,获得了一大批观 众的青睐。网络展示非遗文化的网站在设计上大同小异, 而且都是在同一平台上销售,传播渠道受到限制。除了 这些,还有各种各样的非遗商品在网络上销售。很多企 业为了获取利润, 利用网络传播范围广、成本低等优势, 将相关的商品进行市场营销,以低质、高价、不真实的 商品来代替,以大众对非遗的热爱和支持来获取利益。
(二)非遗在网上展示的观赏效果较好,但实践性、技巧性较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必须在“指尖”落地,而不能在当下实现。网络媒体下,非物质文化虽呈现及表现形式多样,但仍然不能完全等同于“面对面”的体验,不能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虽然有些非物质文化如剪纸、烹饪等,对材料和环境的要求比较低,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进行。但大多数非物质文化还是要进 入到一定的学习和传承环境中去,经过刻苦锻炼才可以 得到与之对应的技艺与文化传承。比如中国的陶瓷,就 是利用土、水、火等基本物质进行手工加工。陶艺是一 种很高级的艺术,要求制作者有一定的技术,可以控制 好自己的触觉,了解相应的知识,并掌握一些规则。中 国传统的榫卯加工技术,由于其结构比较复杂,要培养 出专门的木匠,花费的时间也比较多。就算花上个两三 年的工夫,也不可能把这门手艺练到炉火纯青,更别提 还得亲自动手了。单纯依靠网上媒体的呈现,还不能深 刻地把握到榫卯结构的本质。而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播和传承,往往浮于视觉层面,并没有深入到人们的行为和观念中去。
(三)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时代脱节
在非遗传承领域,一些民间文化受到广大群众的重视和喜爱,并通过网络进行了大量的推广。老手艺人缺少最尖端的信息渠道,也不了解使用手机网络的方法,加之后继无人,许多年轻人很难接受传统工艺的制作,认为工艺太复杂,学习困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同时收入很少,年轻人不会和前辈学习和分享自己的技术。这就导致非遗文化在网络上的传播和保护很难融入网络上庞大的非遗传承人群体之中,致使这些非遗项目与时代脱节。如果政府和其他相关主体对此置之不理,不加干涉,非遗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将越发艰难,很多传统技艺也终将走向失传和消亡的境地。
(四)非遗产品公益展览宣传不够吸引人,受众不多
公益性非遗展示的平台少,水平低。 很多公益性非遗推广平台在内容上缺乏广度、深度, 很难引起受众的重视。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因其宣传机制,文化“出圈”的可能性很低。比如“天津非遗” 的官方微博,每天都会更新非遗项目,宣传非遗文化和技术,但关注人数只有一万,并且交流不多,沟通效率低。而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一些传统的彩色戏法、皮影戏等非遗节目,却能吸引上百万观众,并且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对此,政府机关需要改进传统的宣传方式,使之与网络时代相适应,使之能更好地进入大众的视线。部分热度高、资金雄厚的非遗文化企业,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内容的注入,打造一个内容精美、内涵丰富的非遗展示和传播平台。 总的来说,非遗的推广和展示需要积极创新,大胆实践。
三、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
(一)提升非遗产品的生产、保护和传播品质
推进非遗保护的线上线下互动,提升非遗生产、保护、传播的品质,能使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故此,政府部门在政策、财政上应该予以大力扶持,各类文化机构也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非遗保护和宣传,并对非遗内容进行严格甄别和核查,以提升非遗线上传播的准入门槛,强化线上的非遗保护。为了弘扬非物质遗产,快手平台开展了一项“非遗江湖”, 汇集了众多非遗项目以及众多非遗代表性人物,其作品内容十分丰富,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档案,创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此外,平台还将举行“江湖非遗美食”,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让粉丝们能积极迅速地参与到线下的活动中来。总之,线上平台的应用,扩大了非遗传播范围,让更多喜欢非遗的粉丝知道和了解相关活动信息,剔除无效传播的同时,增加了非遗与粉丝间的有效互动,大大提升了非遗保护的质量和效率。
(二)将传统工艺引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使其更具生命力
非遗技术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通过移动互联网,将其带回人们的日常生活,为生活服务,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真正有效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以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为表现形式,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以及工业化生产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消失。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播方式也在不断改进着。其中互联网平台,已逐步成为非遗展示和传播的重要阵地,比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就增强了非遗与互联网用户的交流与互动,让大家认识非遗的同时,也了解到非遗背后深刻的内涵。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对非遗内容进行创意设计。比如方特景区,就是采用全息投影技术,以孟姜女长城为背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设计和发展了《孟姜女》景区。
把传统的非物质技术和当代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将非物质文化与受群众喜爱的动漫、电影、游戏等完美融合,变成极具特色的非遗产品,能让非遗技术更好地被人们喜爱。同时,利用好传统的民俗节日,让老百姓充分参与其中,真实体验,对非遗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就能使得非遗文化永久延续。
可见,非遗技艺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并不要求原汁原味地还原,而要借助现代化的媒体与表现手段,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将各类冷门技术引入到生活中的实用与美学层面,从而将古代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延续下去。
(三)培育年轻的接班人,支持接班人就业,增加接班人的收入
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要靠人来实现。当前非遗传承人普遍年纪较大,并且老年人对互联网的认识还很陌生,甚至有些人不懂得利用互联网进行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年轻的传承者,帮助他们找到工作,提高他们的收入。比如《非常传奇》节目为了弘扬非物质文化,邀请了年轻一代的传承者,比如九五后的郎佳子彧、杨柳。年轻人在继承传统非遗文化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他们具有开阔的眼界和创新思维,能够更好地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故此,利用线上教育平台和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教学,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远程教学,也是加强传统非遗技艺的传承的重要手段。比如快手平臺开设的非遗学院,就是传承者利用一星期的时间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在此期间,直播间会有官方流量奖励及观众打赏,所以传承者既能传播非遗,也能增加收益。
(四)提升大众的文化素养
提升全民的文化素养,养成大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增强大众的辨识力,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有力促进。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内容生产方式,拓宽了信息交流的途径,构建了内容的展示平台,增加了人们的知识面。因此,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养成良好的文化消费习惯,并加强对信息的识别。同时,我们可以把非遗融入教育,并在网上开设“非遗线上公开课”“大学生线上公选课”等,这样既能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又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文化正逐步走向全球化,保护非物质遗产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在国际上,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大型的国际活动、赛事、节庆等活动,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传播出去。例如,本届冬奥会为我国非遗产品的推广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颁奖仪式则是采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绒线的编织技术,象征着对参赛国家和运动员的美好祝愿。仪式在网上进行现场直播,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的报道,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了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为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做了宣传,提高了我们的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和总结,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使非遗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能展示民族文化,又能巩固和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