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深度立意的“四变”策略

2023-07-14 13:56:20潘巧芳
学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深度思维立意

摘要:当前学生的高考写作或类高考写作中常常出现较为突出的立意扁平化的现象,这反映出学生思维的浅表化、孤立化、碎片化乃至无思想性等问题,这一情况应引起语文教师高度关注。笔者以2022年高考各卷作文题为例,根据深度思维的特点,提出“四变”的深度立意策略,即变分项并列为探寻关系,变泛泛说理为结合现实,变罗列现象为揭示本质,变表态宣誓为把握关键。

关键词:高考写作,立意,深度思维,四变

立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所谓“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近年来,高考作文题审题难度下降,考查的重点放到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思维品质上,摈弃“唯立意论”。这本是好事,然而很多考生甚至一些一线教师却因此产生错觉,以为高考写作中学生一般都不会离题了,高考作文审题立意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殊不知,不离题是底线,底线之上还有合题、切题、思想深刻等多个层级,它们直接反映了学生思维的水平和思想的境界,这影响着阅卷老师对作文的整体评判,怎么可能不重要呢?遗憾的是,当前学生的高考写作或类高考写作中常常出现较为突出的立意扁平化的现象。这一现象反映出学生思维的浅表化、孤立化、碎片化乃至无思想性等问题,应引起语文教师高度关注。下面笔者将针对这些问题,以2022年高考各卷作文题为例,根据深度思维的特点,提出“四变”的深度立意策略。

一、变分项并列为探寻关系

2022年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全国甲卷的作文题有着惊人的相似性——都给出三個关键词。一般情况下,许多考生会不假思索地写出三个并列观点,如新高考Ⅰ卷:勤练本手;追求妙手;拒绝俗手。再如新高考Ⅱ卷:选择热爱;勇于创新;开拓未来。再如全国甲卷:摈弃僵化的直接移用;尝试变通的借鉴化用;追求根据情境的灵活独创。

这样的立意方式使得对事物的整体思考变成了断裂的碎片,既割裂了对问题认识的系统性,也忽视了三个作文题各自还存在的特别之处。先看新高考Ⅰ卷作文题。在解释完“本手、妙手、俗手”三个术语后,命题人用了整整四句话来表达关于这三个术语的思考,显示了一定的观点倾向性:“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这两句是从正反两面强调“本手”的重要性。“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这两句继续强调“本手”的重要意义,同时表达三者之间微妙的转化关系:夯实本手方可成妙手,懈怠本手也可成俗手,妙手、俗手其实只有一线之隔。由此可见,“本手”是这四句话的关键,也是三个术语关系的“枢纽”。而新高考Ⅱ卷则用间隔号将“选择”“创造”“未来”三个词语连接起来,显示了它们之间的分界,又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关联。值得一提的是,三个关键词中,“选择”在材料第一段就得到明确,指向的是“自己热爱的行业”;而“创造”和“未来”则没有明确,需要考生认真分析第二段的三个人物事例。这些事例赋予两个词语多重涵义,也给予立意多元化的空间。全国甲卷虽提及三种情况“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但《红楼梦》例已表明三者逐个升级、“根据情境独创”效果最佳的意见倾向。综上所述,虽然这三个作文题都给出了三个关键词,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出题人的意见倾向却大不相同,统一使用分项列举的形式写作无疑是对题目具体信息和个性要求的忽视。

真正探寻出三者之间各具特点的内在关系,既可以解决碎片化割裂的问题,也符合高考作文切合题意的要求。“系统思考本质上就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用整体的观点观察周围的事物,看清事件背后的结构和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主动地‘建构和‘解构的思维能力。”[1]14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这样建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进而立意:

新高考Ⅰ卷:勤练本手,方有妙手;好高骛远,难免俗手;谨慎出手,妙手、俗手一线之间。

新高考Ⅱ卷:选择热爱,方有创造的内驱力;指向未来,方有创造的生命力。

全国甲卷:夯实基础,模仿是创新的前提;灵活变通,实践是创新的沃土;根据情境,契合是创新的要义。

当然,以上只是举出一种探寻关系的路径,以说明分项列举的不足,分析探寻关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其他合理路径也应得到肯定和尊重。

二、变泛泛说理为结合现实

2022年的高考作文题中,有一些题目涉及的话题可谓老生常谈,如全国乙卷的“跨越,再跨越”,北京卷的“学习今说”等。因为从小到大写得次数较多,谈说讨论的频率较高,很多学生一写起来就不自觉地泛泛说理,陈陈相因,以致千篇一律,乏善可陈,更遑论立意深刻了。那么,如何对这类题目进行深度立意呢?

结合现实思考,这是将思维引向具体、深刻、理性的一种有效方式。

不妨设想,“跨越,再跨越”,挑战无极限,追求无止境,这样的观点为什么在当今这个时代、在当前这个环境中被提出来重新审视和思考?和“中国基建”“中国航天”等成为靓丽的名片而“中国芯”还是国家之痛有没有关系?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景目标有没有关系?这是从国家、民族的层面思考。和脱贫攻坚战略任务取得胜利,有些人产生“小富即安”的思想有没有关系?和前几年许多自媒体乃至社会上甚嚣尘上的“厉害了,我的国”等得意忘形式的言论有没有关系?这是从社会、时代的层面思考。和疫情期间许多人对现实产生沮丧、失望的情绪有没有关系?和许多青年人满足于个人的小世界而忽视大时代有没有关系?这是从个人的层面思考。结合这些现实来思考,我们会发现,“跨越,再跨越”倡导的其实是追求永无止境的热爱情怀,挑战更高更快更强的勇敢精神,前路就在脚下的坚毅品质等等。

再看“学习今说”。“学习”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之一,为什么今天又被提出来“说”呢?显然,今天人们学习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态度现状、观念思想等等都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这正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比如,现在人们的学习很功利化,有用的才学,能涨分的才学,没有实际价值就不学;针对这个现象,“今说”的重点应放在回归学习的本义上。再比如现在的学习存在单一化的弊病,侧重理论学习,侧重文化课学习,尤其是学生阶段;针对这个弊病,“今说”的重点应在于知行合一,鼓励多元发展。又比如,现在的学习有创新不足的问题,陈旧的教育思想和形式,陈旧的学习思维和方式,制造陈旧的人;针对这个问题,“今说”的重点应是与时俱进更新学习理念,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再比如,互联网时代带来了学习方式和学习思维的变革;面对这种情况,“今说”的重点可以是如何在复杂纷纭的信息和便捷快速的工具中保持学习者的理性精神和自学能力……当然,作文题中“在当代中国,人们对学习的理解与古人有相通之处”也需关注,如果能够做到在新的时代现象面前辩证理解传统学习观念的意义,就更好了。

结合现实去思考立意,会让写作有的放矢,不致无病呻吟,增强文章的现实意义并提升议论的格局,从而深化作品的思想。

三、变罗列现象为揭示本质

在学生的写作中,还有一种近乎无思想性的写作——罗列现象。我们以2022年全国乙卷作文题写作为例,不少同学把各个领域中“跨越,再跨越”的表现呈现出来,形成并列段,由此完成写作。写的较多的主要是“中国奥运”“中国航空”“中国基建”“中国5G”“移动支付”等被俗称为“高考几大件”的事物。这里,基本看不见学生对问题的深度理解和个性化思想,只有对观点搜肠刮肚般地印证,这是作文老问题“以例代议”的新时期表现。

这种情况下,要深度立意,就要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刻的思维让你能够挖掘事物的根本原因,推断事物的深远发展结果。”[2]9在这里,学生对观点“搜肠刮肚般地印证”并非一无是处,它们处于思维的前期状态,分析它们有助于理解本质。主题“跨越,再跨越”是这个写作思维的起点;学生基于对这个主题的感性认识,生发联想,思考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这些现象将成为桥梁,打通感性认识与理性思想。如何打通呢?先理解什么叫本质。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从这个解释出发,我们会发现,事物的本质往往就是现象的深层共性与原因、透出的问题与心理、彰显的精神与品质等。往这些方向思考,学生不难发现“跨越,再跨越”中蕴含着的开拓进取的锐气,不畏艰险的勇毅和阔步向前的自信。

再如天津卷。“烟火气”是一个看似熟悉却又有点陌生的词语,其表达形象但含义其实抽象。为了让学生理解,材料中列举了烟火气的表现,“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也点明了其实质,“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但这些还不足以让理解落到实处,达到深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据此进行同类联想:烟火气是炊烟袅袅,牛羊归来;是市声喧闹,车水马龙;是柴米油盐,琐碎的快乐;是衣食住行,庸常的幸福……再结合“温情”“祥和”,可以提炼出题目中的“烟火气”的本质:寻常的人间岁月和人事生活中,透出的温馨、愉悦、安稳、和谐的韵致。正因如此,才“需要珍惜和守护”,因为寻常最易被忽视;正因如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因为这样“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生活常常会受到各种天灾人祸的侵袭。如果不能把握本质,而罗列描写各种有烟火气的场景,即使文笔优美,在立意的深刻性上仍旧存在很大遗憾。

四、变表态宣誓为把握关键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也非常明显地表现出对时代的呼应,除了显而易见的时代性材料外,启发语也常常与“当代青年”“时代青年”等密切相关。于是,一种表态宣誓式的写作风格大面积地出现了。“我辈青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代青年要心怀家国,担当天下”“青年们要将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这种宣传标语、政治口号式的语言常常被用来作为议论的论点或分论点,高涨的运动式的激情充满字里行间,让人误以为这不是理性写作,而是集会呐喊。

口号要不要?不能说都不要,在面对现实的积弊需要振臂一呼时口号自有其振聋发聩之效,在响应时代的号召需要表态宣誓时口号也有其鼓舞人心的力量。但通篇表态,力主宣誓,对于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基本不见,贴合实际的、具有个性的思想更是全无,这样的文章只不过在虚张声势罢了。因此,还是要认真审题分析,把握材料的关键,进行深度立意。

以2022年浙江卷为例。作文题以浙江省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发展战略为背景,例举三位浙江青年的成长创新之路和获得的成就,问考生“对你未来发展有什么启示”。如果以表态宣誓的方式似乎也能写出一篇合题的文章,“吾辈青年当……”似乎能够回答对未来发展的启示,但显然过于空洞,有的可能还有离题之嫌。哪里才是获得“启示”的关键呢?题中的材料。材料第一段概述浙江省人才强省、创新强省发展战略的背景,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人才与创新的关系,进而思考创新在自己成才之路上的意义。第二段例举三位浙江青年的开拓创新的故事。三位青年处在不同的岗位,来自不同的领域,获得各具光彩的成绩,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尊重个性、多元选择在自己未来发展中的积极意义;三位青年都经过刻苦的训练和学习,才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可以引发学生重新审视,刻苦努力、勤勉踏实在自己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意义;三位青年都未及而立之年便在所在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绩,可以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勇于挑战、敢于创新在个人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审题,把握材料的意义重心,从而把握写作的关键,让思考真正落到实处和深处,变空洞为切实。

以上“四变”并非各自为政,它们之间还可以配合使用。以2022年的上海卷为例。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本质是对世界充满好奇,是喜欢探寻未知,是热爱新鲜和变化;“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本质是希望世界清晰明确,是努力寻找答案,是保持生活的确定性。也需要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因果关系,因为好奇于未知,所以执着于答案;或者辩证关系,追求生活的确定性时,不忘保持对精彩世界的好奇和热爱;或者反对关系,不要让固定僵化的生活消磨了你对新世界的追寻。也可以结合现实来理解,如这种状况:许多人都感慨“我们最终都活成了自己所讨厌的那种人”,都向往那个“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理想之我,正是因为成人世界里的俗常生活、陳规陋习、定势思维、陈腐观念等“结论”式的东西约束了好奇,消磨了勇敢。人们不敢质疑,怕招来嘲笑眼色;不敢反对,怕招来权威压制;不敢探求真相,怕引火上身;不敢关注新异事物,怕流言蜚语……因此我们要重拾对生活与世界发问与探寻的勇气,不要让固定僵化的生活消磨了自己追寻新世界的热情。综合以上思考,对这个作文题的内涵会理解得更深刻,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在认知和写作方面有优势的角度立意,立意岂能不深刻?

参考文献:

[1]丹尼斯·舍伍德.系统思考[M].邱昭良,刘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叶修.深度思维[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8.

(作者:潘巧芳,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教师)

[责编:夏家顺;校对:胡承佼]

猜你喜欢
深度思维立意
让智慧美成为数学课堂的主旋律
以自主学习引领学生深度思维
例谈学生高考物理思维障碍及对策
激活思维引擎,数学教学的本真追求
基于深度思维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任务设计
浅议对话教学中启迪小学生英语思维
意高文自胜
意高文自胜
说“立意”
把握题意 求深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