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低频电刺激对中风后上肢弛缓瘫患者上肢功能重建的影响

2023-07-13 09:26
广州医药 2023年5期
关键词:手三里肌群电针

鲍 璇

南阳市中心医院针灸科 (南阳 473000)

中风即现代医学的脑梗死和脑出血疾病。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该病的致死率有所下降,但致残率仍较高,以肢体功能障碍最为常见,其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在55%~75%之间,在急性期中医也为上肢弛缓瘫[1]。临床上治疗的方法较多,中医康复治疗是治疗上肢弛缓瘫的重要办法,常选择电针刺激患侧合谷、外关、手三里等穴位处的肌肉,旨在诱发肌肉主动收缩、缓解患侧上肢的肌肉痉挛。而有学者主张弛缓瘫患者出现的是屈肌与伸肌协调障碍,因此单纯刺激穴位或某一个伸肌群或屈肌群难以改善肌群协调障碍,电针改善上肢功能的整体疗效欠佳[2]。低频电刺激疗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物理疗法,利用低于1 000 Hz频率的脉冲电流刺激患侧上肢手臂主被动肌群,以协调主动肌与拮抗肌肉的运动功能,达到缓解肌肉痉挛、防止肌肉萎缩的目的[3]。在常规电针治疗基础上联合低频电刺激,或可提高整体疗效,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基于此,本研究将展开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伦理审批,选择2019年10月—202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中风后上肢弛缓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和观察组(O组),各50例。其中C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8~70)岁,平均(58.37±9.23)岁;中风类型:脑出血8例,脑梗死42例;病程(0.5~3)月,平均(2.04±0.55)月;病变部位:基底节23例,内囊12例,中脑15例。O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48~70)岁,平均(58.62±9.72)岁;中风类型:脑出血例,脑梗塞例;病程(0.5~3.5)月,平均(2.22±0.68)月;病变部25位:基底节15例,内囊例,中脑10例。2组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合并中风(脑卒中)[4]诊断标准,伴有上肢弛缓瘫;②病程短于6个月;③认知功能正常,具有配合治疗、完成量表评估的能力;④Brunnstrom 分期Ⅰ~Ⅱ期。排除标准:①伴有精神疾患,不能配合完成康复护理内容;②合并颅内肿瘤;③电刺激治疗禁忌证;④伴有其他影响上肢功能的疾病。剔除标准:①在干预期间中风复发者或疾病加重者;②患者不能按照要求完成干预方案者;③干预期间出现其他并发症需要紧急治疗者;④其他原因导致的需终止康复治疗。

1.2 干预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

C组:实施电针治疗。选择患侧手臂的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臂臑穴、肩髃穴,选择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0.30 mm×40 mm)和电针仪(上海华谊医用仪器有限公司,G6805-2A型)。先将拟针刺部位用碘液和酒精消毒,用一次性针垂直刺入上述穴位的中心,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法,并选择外关和手三里、臂臑穴和肩髃穴,上述2组穴位的针柄分别连接电子针灸仪,刺激频率:2 Hz,选择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治疗半小时/d。

O组:在C组基础上增加低频电刺激治疗。选择屈伸肌低频穴位电治疗仪进行电刺激治疗,刺激波形选择断续波(断续比为1∶1),频率设置为50 Hz,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先将一组电极置于外关和手三里,需观察到患者的手指、腕背出现伸展动作,然后将另一组电极置于内关和郄门穴,需观察到手指屈曲、腕掌屈动作。治疗半小时/d。

2组均接受4周的康复干预。

1.3 观察指标

(1)上肢肌群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值:于入组时、治疗后1、2、3、4周时,采用表面肌电仪(加拿大TT Ltd,型号:H4A2L8十通道)采集腕伸肌群与腕屈肌群电信号,使用RMS表示。

(2)徒手肌力:于入组时、干预4周评估,肌力分为0~5级,未测到肌肉收缩记0级,测到肌肉轻微收缩但未观察到关节活动的记1级,减重状态下能完成关节全范围活动的记2级,抗重力状态下能完成关节全范围活动,但抗阻力下无法完成关节活动记3级;能同时在抗重力和抗阻力下完成部分关节活动记4级,能同时在抗重力和抗阻力下完成全范围关节活动记5级[5]。

(3)上肢功能:于入组时、干预4周分别采用 Fugl-Meyer上肢功能[6]评定(最高66分,得分越高提示上肢功能越好)、Wolf 上肢运动功能评定(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7](最高75分,得分越高提示上肢功能越好)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均数±标准差(±s)描述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n(%)]描述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上肢肌群RMS值对比

入组时2组的腕屈伸肌群RMS值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1、2、3、4周后,O组的腕屈伸肌群RMS值高于C组(P<0.05),见表1。

表1 2组上肢肌群RMS值对比 (n=50,±s)

表1 2组上肢肌群RMS值对比 (n=50,±s)

注:*P<0.05,表示与同组入组时比较。#P<0.05,表示与同组干预后1周比较。&P<0.05,表示与同组干预后2周比较。^P<0.05,表示与同组干预后3周比较。

?

2.2 2组徒手肌力对比

入组时,2组的徒手肌力分级对比对有差异(P>0.05);干预4周后,O组的徒手肌力优于C组(P<0.05),见表2。

表2 2组徒手肌力对比 (n,%)

2.3 2组上肢功能对比

干预4周后,O组的Fugl-Meyer -上肢功能、WMFT得分高于C组(P<0.05),见表3。

表3 2组上肢功能对比 (n=50,±s,分)

表3 2组上肢功能对比 (n=50,±s,分)

注:*P<0.05,表示与同组入组时比较。

?

3 讨 论

中风后上肢弛缓瘫患者即偏瘫侧为迟缓性麻痹,肌肉未发生随意收缩或仅表现出轻微的联合反应。中医认为中风是气血逆乱、清窍受阻而致脑脉壁阻或血溢外脉,治疗宜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为主。目前尚无治愈办法,治疗的核心在于通过康复治疗重建上肢功能。常选择针灸疗法,该疗法已证实治疗脑卒中偏瘫具有良好的效果,其中电针的优势在于较常规针刺的疗效更好,利用常规针刺输出电流以刺激各穴位,旨在促进患侧上肢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重建,但也有学者认为针刺改善上肢功能的疗效仍未达到理想水平,主要是由于电针的治疗模式以刺激伸肌为主,改善肌群协调性的效果有限[8]。应用特定的低频电流刺激屈肌与伸肌群使其抽搐或收缩,利用神经细胞的电兴奋性支配神经肌肉收缩的原理,在电针治疗上增加低频电刺激,或可提高疗效,促进上肢功能重建。

弛缓瘫的发生多由肢体运动神经元受损所致,患者的上肢肌力显著减弱或丧失,上肢运动功能障碍,随着病情的进展肌张力可持续增大。结果显示:干预1~4周后,O组的腕屈伸肌群RMS值高于C组(P<0.05),说明电针联合低频电刺激能改善中风后上肢弛缓瘫患者的肌力。首先电针治疗选择合谷、外关、手三里等穴位,其中外关穴与阳维脉相通,针刺该穴位可疏通经络、行气止痛,可治疗肘臂屈伸障碍;手三里穴主治上肢痿痹不利;臂臑穴具有活络通经之功,电针刺激上述穴位可调和气血、舒筋通络、改善筋脉失养。联合低频电刺激,采用低频电交替刺激伸肌(如肱三头肌)和屈肌(如肱二头肌),诱发肌肉活动,促进对应肌群收缩和放松,以模拟正常自主运动,其提高肌肉纤维的收缩力[9],增加耐力,提高肌电值。

中风伴上肢弛缓瘫患者的肌力和肌张力低,随着病情进展肌力会逐渐升高,变为痉挛,出现屈肌、伸肌的协调平衡障碍,以上肢屈曲、下肢伸肌为主的异常痉挛。结果显示:干预4周后,O组的徒手肌力优于C组;O组的Fugl-Meyer -上肢功能、WMFT得分高于C组(P<0.05),说明在电针治疗基础上联合低频电刺激能显著改善中风后上肢弛缓瘫患者的徒手肌力,促进上肢功能康复,上述结果与方钊等[10]学者的研究相符合,除此之外,其报道还显示联合治疗提高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屈曲度。笔者分析,电针通过选择特定的穴位进行连续波电流刺激,电刺激通过作用于周围神经产生的兴奋信号传递给肌肉,引发肌肉收缩,并将电刺激的兴奋信号与肌肉收缩信号传递给脊髓和大脑,刺激脑缺血损伤区神经元细胞再生和新突触的形成,有利于脑神经功能的重建与修复,同时电刺激还可增加侧支循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再结合屈伸肌低频穴位电刺激,兼顾了主动肌与拮抗肌,低频电通过神经末梢产生的超极化和去极化理化反应,直接刺激神经细胞以促进支配手臂的神经功能恢复,改善反射和运动的控制能力,恢复伸肌与屈肌的协调平衡功能[11];同时协调主动肌群和抗肌群的舒缩功能,减少肌肉萎缩,增加弛缓瘫肌力,降低痉挛,提高对肌肉运动的控制能力,促进上肢肌群的运动恢复正常模式,改善上肢功能。

综上所述,在电针治疗基础上联合低频电刺激能显著改善中风后上肢弛缓瘫患者的徒手肌力,增加患肢的肌电值,促进上肢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手三里肌群电针
《针灸大成》手三里穴临床应用浅析*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重揉手三里穴治疗痔疮疼痛
*男子水球守门员膝、踝关节屈伸肌群等速肌力实验测量
点按手三里治疗急性腹痛的机制探讨
产后盆底肌群康复训练对初产妇顺产后尿失禁的防治效果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针刺手三里治疗落枕1例体会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