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嘉慧
【主题解读】
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感悟”的基础。感性认识是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以及现象间外部联系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而深刻的理性认识是“感悟”的结果。理性认识是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我们要将生活感悟写得细致动人,要遵循“小题大做”的原则。从现实的需要出发,从平凡处挖掘出不平凡的本质,触动人们心头的那根弦,从生活琐事揭示深刻的哲理。
【高分技法】
技法一:精选素材,“小切口”一触即发
经典示范:
端午节,奶奶从老家来,给我送来她爱吃的绿豆糕。我拒绝吃,毫不客气地回她:“这是你喜欢的,不是我喜欢的。”
每年过端午,她老人家都非要这么隆重不可。其实,不止端午,像立夏要吃煮鸡蛋啦,中秋要吃月饼啦,冬至日要吃汤圆啦,她老人家都是一步不落、一丝不苟地遵从着。且让我们几个小辈,也要亦步亦趋地跟随。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出生的奶奶,真的活得像个老古董。
我却有我的新天地、新喜好。我不爱吃这些甜的黏的东西,天生不爱。我也不太知道一些节气的仪式。我要知道了做什么呢?哪一天不是过日子?如果我想快乐,再坏的日子,我也会快乐。如果我不想快乐,再好的日子,我也不会快乐。总而言之一句话,我的日子,我做主。吃什么,不爱吃什么。要走什么样的路,将走向哪里去,都是由我说了算的。你喜欢的,不代表我所喜欢的。你走的路,不代表我要走的路。
我并不知我的拒绝,让奶奶很受伤,她甚至为此掉了眼泪。——这些,是我爸后来告诉我的。我爸说,那些糕啊粽子的,都是你奶奶亲自弄的,她为做这些,很是忙碌了一阵子的。
——丁立梅《你的和我的》片段
技法阐述:
“小切口”指的就是从生活的点滴小事着手。这种方法避免了抒情上的假大空,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把握文章情感的自然表达。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注意素材的选择,即素材需要细微,不可以是琐碎的、无过多实际意义的,否则会直接影响感悟的生发。
如例文之中,作者通过奶奶特意为“我”送来绿豆糕这一件小事,直接激发了“我”与奶奶观念上固有存在的矛盾。表面上看“我”是不喜欢吃绿豆糕,实际上是“我”想要坚持自己的自由自主,反感奶奶遵照传统的循规蹈矩。从这样一件小事引出对奶奶观念上的反抗,为下文的感悟与思考提供实际的着陆点。
技法二:心理描写,“细心思”牵动人心
经典示范:
我爸没有责怪我什么。他是个开明的好爸爸,一直尊重我的个性,让我有自己的喜好和选择。但我爸背转过身去,一声不经意的叹息,却落在我的心上,如石头一般沉沉地压着我。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你的和我的,到底是不是该泾渭分明?
我想起,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我妈买了古筝,送我去学。我学了一些日子,实在不喜欢,却对画画情有独钟。我妈最后尊重了我,让价钱不菲的古筝蒙了尘。念中学时,同学间出现了出国读书热,我爸也想送我去国外,我不愿意。我的愿望不大,将来,就在国内读个一般性的大学,毕业了,自己开家小画室,每天画上一幅插画,换点零钱,余下的时间就是看看天,赏赏花草,做个自由的闲人。我爸也选择了尊重我。在我,我的欢喜就是我的欢喜。在他们,我的欢喜,也是他们的欢喜。对我,他们从来没有你的我的之分,他们用爱,把你的我的,完全融合到一起。
我对奶奶,突然觉得好抱歉。她对传统风俗如此珍重,亲自动手做这做那,无非是想让我们的日子變得厚重而有意义,让我们学会珍惜、感恩、期待和包容。
这个星期,我要回老家去,只想跟奶奶说一句,奶奶,你做的绿豆糕还有吗?给我一块吧。
以后每年的端午,我都会吃的。
——丁立梅《你的和我的》片段
技法阐述:
心理描写即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描摹,选择不同的心理进行描摹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追求生活感悟的时候,为了达到更高的真实度,我们可以采用对其他生活细节进行心理描写的方法,写出自己的点滴思考,有利于生成可以触动读者的“细心思”。
如例文中,作者产生了“你的和我的,到底是不是该泾渭分明”这一问题。通过心理描写,作者回顾了自己父母所做的尊重自己选择的生活小事,呈现的都是父母对与他们观念截然不同的任性与热爱自由的包容,让读者们感受到长辈们细腻的爱。
技法三:联动议论,“大道理”发人深省
经典示范:
因此,我到夏威夷,听朋友说:“满山昙花都开了——好像是上个礼拜某个夜里。”心里也只觉坦然,只是催促他带我们仍去看看,毕竟花谢了山还在。到了山边,不禁目瞪口呆,果真每株花都垂着一朵大大的枯萎的花苞。
遥想上个礼拜花千朵万朵深夜竞芳时,不知是如何热闹熙攘的局面。而此刻,我仿佛面对三千位后官美女——三千位垂垂老去的美女,努力揣想她们当年如何风华正茂……
如果不是事先听友人说明,此刻我也未必能发现那些残花。花朵开时,如敲锣打鼓,轰轰烈烈,声震数里,你想不发现也难。但花朵一旦萎谢,则枝柯间忽然幽冥如墓地,你只能从模糊的字迹里去辨认昔日的王侯将相、才子佳人。
此时此刻,说不憾恨是假的,我与这一山昙花,还未见面,就已诀别。
但对这种憾恨我却早已经“习惯”了,人本来就不是有权利看到每一道彩虹的。王羲之的兰亭雅集我没赶上,李白宴于春夜桃李园我也没赶上。就算我能逆时光隧道赶回一千多年前去参加,他们也必然因为我的女性身份而将我峻拒门外。
是啊,不是所有的好事都是我可以碰上的,哥伦布去新大陆没带我同行,莎士比亚《李尔王》的首演日我没接到招待券,而地球的启动典礼上帝也没让我剪彩……反正,是好事,而被我错过的,可多着呢!这一山白灿灿的昙花又算什么!
我呆呆站在山前,久久不忍离去。这一山残花虽成往事,面对它却可以容我驰无穷之想象。想一周前的某个深夜,满山花开如素烛千盏,整座山燃烧如月下的烛台,那夜可有人是知花之人?可有心是惜香之心?
凡眼睛无福看见的,只好用想象去追踪揣摩;凡鼻子不及嗅闻的,只好用想象去填充臆测;凡手指无缘接触的,也只得用想象去弥补假设——想象使我们无远弗届。
我曾淡忘无数亲眼看见的美景,反而牢牢记住了夏威夷岛上不曾见识的一山昙花。这世间,究竟什么才叫拥有呢?
——张晓风《一山昙花》片段
技法阐述:
联动议论,即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进行议论,让文章更具有理论支持,也让由生活感悟出的道理从生活的平常感触进入到深刻的“大道理”。
如例文中,作者大量地提供了自己错过的好事情,又对这些事件的错过做出自我开解和讨论,眼不见、鼻不嗅、手不触的美好都将用想象补全。这样的联动议论瞬间让作者走入豁然旷达的心境,提出不沉湎于逝去的诸多事物这一“大道理”。
【金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或许,生命就是一滴清泉从磐石壁间的缝隙渗出,缓缓滴入潺潺溪流的一刹那。这小小的一刹那在我们看来是那么的短暂。但就在这短暂的一刹那,这滴清泉也曾用眼睛体察世间的人情世故……
哪些生活小事让你不由得生出颇多感慨?请任选一个角度,以“生活感悟”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高分示例】
生活有味
长沙市怡雅中学初1812班
刘隽昊
清晨的菜市场,人們在微寒的风中吐出白色的雾气,随喧闹声飘散在空气中。初冬的暖阳洒遍人间,和煦的阳光均匀地铺在湿润的地面上,辐射着温暖的光辉与浓厚的生活气息,我和爸爸漫步于其中。
菜市场的角落里,一个老人不起眼地蹲在地上,鞋带散开,沾着些许泥土,洗得有些发白的牛仔裤上破了好几个洞,身前摆着红薯,个个都长得结结实实。
红薯缀着些树根似的茎须,散嵌的斑点犹如老人家脸上可爱的老年斑,散发着一种质朴的、生命的美感。
老人见我们望向他的摊子,咧开嘴笑了一下,皱纹像水波一样荡开来,散发出土地一样的真诚。他说:“新鲜的红薯,买一个吃吧,很甜的!”说着,自信地拿起他的红薯,朝我们摇了摇。
不知这是不是引发了爸爸对于红薯的甜美回忆,他竟兴致大发地说要蒸红薯吃,买了足足有三斤回家。他将红薯浸到水里,洗干净上面沾着的泥土,又放进蒸笼里蒸了半个小时,淡淡的甜香随蒸气弥漫在空气里,像是一朵百合在夏夜盛放,一点点散发着温暖的香气。我将这香气深深地吸进肺里,竟感觉冬天的寒冷一扫而空,温暖传递到了全身。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暖流,竟对这憨憨的食物有了极大的兴趣。
蒸好的红薯升腾着热气被端到桌上,我仿佛看见了几十年前奶奶也是这样把红薯递给爸爸,轻轻一剥,一股香味像烟花绽放一样在桌上爆开。我迫不及待地把它塞进嘴里,感到微微有些烫嘴,却不妨碍我品尝它的美妙味道。没有酱,没有盐,更没有味精,只是一个简单的红薯,只是经过了最简单的烹饪,给我带来的体验却胜过许多山珍海味。朴实的红薯肉,简单的味道,却有不平凡的触动,我想这就是食物本来的味道,这才是生活本来的味道。
太多的调味料,遮盖了菜肴本来的味道。太多的花哨,遮盖了生活本真的味道。行色匆匆的人,在快节奏里又何曾停下来细细品味生活呢?劳动的老人为自己的果实而自信,而吃红薯的人因味道甜美而快乐,其实生活原本就处处都充满韵味!
生活有味,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去发现。就像一颗外表丑陋但蒸熟却散发香气的红薯,只待你揭开它的表皮,就会被它的味道吸引。
【评点】
生活的有滋有味来自于点滴细节,作者精心选取了一种街头巷尾最常见的食物——红薯作为切入口,先是描写热气腾腾又美味的蒸红薯,再巧妙地借心理描写,对父亲的往事进行想象加工,将自己从未经历的事情描绘得真实而富于感染力。以质朴的亲情打动读者后,作者进一步对红薯加以议论,在议论中挖掘出红薯外表丑陋而内在甜美的特质,恰如生活一般,需要发现才能感受到韵味,文章深度也由红薯本身进入了对生活哲理的感悟。
外公的菜园
长沙市怡雅中学初1812班 范格
每天清晨五点,伴随着第三声鸡鸣,外公便早早起床,穿过稠白的朝雾,迎着渐亮的天光,开启一整天的辛勤劳动。他总一个人挑着肥料,向心中的桃源走去。
一弯扁担,三个竹筐,一路泥泞,从菜园到镇上,有四里路。“最近啊,把菜园里的菜拿到镇上去,卖了个好价钱。”外公乐呵呵地说道,“不过累了些。”子女们听后,一个个都急了:“这怎么行,累了就别种菜啦!”“那不行,那不行!一点点累不算什么,那么多菜呢……”外公嘀咕着,“我只要这个菜园有个好收成。”
究竟是什么让外公对菜园又痴又迷?饱餐一顿后,我起身跟着外公,企图一探究竟。跟在外公身边,我隐隐约约瞥见他的侧脸,一道一道满是皱纹,刻画着岁月的沉淀。这一刻,我心底仿佛有什么被唤醒了,平日里不与外公同住,每至逢年过节,才能见上一面,我从来没好好端详过他,我忽略了外公的沧桑,但时间永远不会忘却。
“来来来,快来看,这就是咱家的菜园。”我朝外公指尖的方向望去,只见菜园中蔓延出的尽是翠绿,在午后暖阳的照耀下,大白芽一张张如洗的嫩叶,发出悦目的光彩,架子上的黄瓜垂下,形成天然的帘幕,周围一排健硕的玉米,紧紧地箍匝在一起,是黄绿的围墙。外公弯下腰,曲下背,不怠慢任何一棵作物。阳光在笑,它衬着外公,外公也在笑,他的面颊和他手中的泥土一样粗糙,笑容更是加深了皱纹,有如老屋外油漆的裂缝,年迈但精神矍铄。
其实种菜要不停地收拾打理,比种庄稼要忙得多。松土、撒种、浇水、施肥、打秧、除虫等等。一条藤蔓爬到沟里来了,外公把它牵回架子上,一条虫子在叶上爬,外公把它捉了,外公在不知不觉中就把这些事做了,我哑然一笑,这些菜苗,不也像外公的孩子一样吗?忽而,我就明白了外公对他的菜园的一份深情。
外公仍用他粗糙的手忙碌在菜园里,几十年来,这些菜苗俨然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用勤劳的双手,哪怕站在最朴素粗糙的泥土里,也能托起清风流水、皓月星辰。
泥土松软,仿佛有了弹性,踩上去软绵绵的,一种温润在脚底流过。在菜园里面走着,有一种格外亲切、踏实的感觉,因为知道自己离土地最近,离根最近。
【评点】
作者以外公的菜园作为切入口,展现了外公对种地这一小事的执着。而对外公这一执着的行为的困惑,就在“我”的内心反思之中得到了解答:看着外公苍老的面庞,“我”回忆起过去多次对外公的忽视。当读者正为外公的衰老感叹之时,作者又从心理描写转回议论,外公并不是仅仅舍不得那菜园,而是祖祖辈辈传承的乡土情怀将他牵扯在这片土地上,让他对土地持有一种朴实的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