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提高高中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中的应用策略

2023-07-13 09:30王成礼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3年5期
关键词:区域认知案例教学高中地理

王成礼

[摘    要]案例教学法是顺应高中地理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衍生出来的新型教学模式,它是从分析某一典型的地理事实材料入手,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诊断和决策的一种教学策略,属于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一种。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围绕广泛涉猎、设计问题、充分预设、多元整合、联系生活、链接新闻展开具体探究,引导学生就案例开展观察、分析、讨论、思考和归纳,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区域认知的能力,熟练掌握地理案例分析的基本技能,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区域认知;高中地理

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知识涉猎范围广泛,但由于学生存在个体与学习能力的差异,部分学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较低。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当积极开展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进行梯度交流,拓宽知识的广度,让学生在多元整合的过程中以案例为载体对地理区域形成认知体系,把握地理规律的递变。笔者围绕广泛涉猎、设计问题、充分预设、多元整合、联系生活等策略展开具体探究,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一、广泛涉猎,创意编写

知识储备薄弱是很多学生学习新知的不足之处,只有不断汲取前人之经验,丰富自身的素材库,才能为学习地理知识打好基础。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广泛搜集相关经典案例,帮助学生分析案例的架构、理念、出发点,从而进行创意编写,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吸收、内化地理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学科视野,让案例教学法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方面发挥出积极的效用。

在“环境与发展”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目前,我国存在哪些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由此引出本章知识点的讲解。上课前,教师可以提前收集一些与环境发展问题有关的经典案例,例如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方案、南极冰川融化应对措施等,将其存在的环境问题、环境现状、地理区域以及具体解决措施制作成一份课件,让学生能直观地从呈现出来的讲义中汲取知识。上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对环境问题有基础了解之后,组织学生撰写人文地理社会调查报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社会调查活动要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地理环境,分析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措施。小组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社会问卷调查、考查相关报告等方式参与调查,并将调查过程用相机记录下来,实际调查完成后,小组交流经验、整理资料,最终汇总成一份颇具创意的专题性调查报告。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广泛涉猎,能够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知识技能,强调地理区域认知的价值。

经典案例能够为学生培养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提供理论方向和技术指引。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经典案例,有助于学生养成边探索、边借鉴的学习习惯。但教师也要注意,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尊重与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要注重合理地引导,促使学生就案例展开深入地探讨与分析,用案例教学服务于课堂内容的教学与课堂目标的实现,避免教学只存在于形式,忽视了教学实质上发挥的功效。

二、设计问题,梯度交流

交流能够引起思想的共鸣,也是学习地理的必备技能之一。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梯度交流,让学生充分感知不同个体对于地理区域认知的不同见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接受新的思想冲击,促进个性化思维的成长。这样,在由此衍生的地理课堂中只有参与者,没有旁观者,可以大大缩短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与处理信息能力。

在“产业区位选择”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在上课前可以先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梯度问题,并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产业区位选择的相关内容。上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影响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你们能分析出各地理要素对区位因素变化的影响吗?”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并结合自身观点进行表述。然后,教师可以选择与产业区位相关的主题案例,以“模拟在城区租房”为例,提问学生:“倘若你需要在城区租房,你会选择哪个区域位置,并且你能将所选位置在图纸上绘制出来吗?”此时,学生可以先为选择租房的地理位置进行调查研究,选择出合适的区域位置。在绘制前,学生应该先考虑该区域是否满足交通便利、购物便利、租金适宜这三个条件,然后将主干道、商店、学校、交通点在城区交通地图上体现出来。教师通过设计梯度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产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则,并将该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

教师在地理课堂中开展案例教学法时要确保就案例展开的交流要贴合实际,注重对现实地理问题的探索与研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设计问题链,为案例相关的地理问题增添更深层次的含义。不仅如此,教师也要不断增强自身专业能力与课堂教学能力,为学生传道授业的同时能够有足够的经验知识为学生答疑解惑,保障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充分预设,科学预案

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因此,科学预案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预设问题所在,剖析问题的解决路径,因地制宜进行预案的设计与分析。同时,尽管有了充分的科学预案与课前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突发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智慧与教学机智,将一些突发情况转化为有利于教学进行的生成性资源,提升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从地理圈层看地表环境”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學预案,让学生学会合理分析与实地考察。上课时,教师要求学生成立考察小组,以“某丘陵山地综合自然地理考察”为案例主题,根据教师给出的模板填写案例考察记录表。学生进行自然地理考察的地点可以选择学校附近的一处山地或山岗,与其他学生相互交流考察路线以及重点考察部位,依据考察路线制定考察方案,最后撰写考察报告并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交流。制定预案前,教师首先应当指导学生预设各种因素,例如在本次活动中,学生应该依据自然地理要素选择比较典型的活动点,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收集地形图、气候、土壤植被等信息。其次遵循安全、便捷的原则选取合适的考察路线。最后根据考察目标选定考察时间,准备考察装备。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充分预设,能够让学生感受案例教学的意义与作用,掌握在具体情境中进行讨论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案例假设,是顺应初中地理新课标要求的体现。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为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搭建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能够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实现知识的输出,进一步提升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四、多元整合,形成体系

丰富的教学案例具有一定的教学价值和借鉴意义。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案例教学的精髓之处,搜集同一地理规律下不同理念的典型案例,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建立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建构认知体系,在不断汲取和总结的过程中完善地理区域认知,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与空间定位能力。

在“水体运动的影响”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前收集实际案例“嘉兴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和“瑞士的雨水工程”,将案例原理与目的通过演示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水体运动对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意识。上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在观看这两个案例之后,讨论交流水体运动的特征、形式与作用,分析我国不同的气候类型对区域地理的影响以及与水体运动的关系。这就需要学生整合上个单元所学知识“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和本单元知识“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通过联系气候与水体这两个地理要素,学生不难发现我国亚热带与热带地区,年均降水量较大,但部分地区陆地水体循环体系不够完善,致使城市内涝灾害频发。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现象,组织学生开展地表水下渗实验,实现新旧知识融合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当中,从而推动案例教学的推广与应用。

高中地理新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与案例教学法的内涵与教学思路是非常吻合的。但同样可以发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地理案例教学还未成为新课改教学策略的主流。教师在指导学生整合案例时,选编应注意案例的真实性和时代性,通过教师的严格把控,让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其高质量、趣味性的教学效果,为多元整合创建条件。

五、联系生活,深化意识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强调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趣味案例,让地理学习更贴合生活实际,学生能够轻松地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这样的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推动学生认知地理区域要素的内在驱动力,可以使学生的区域认知意识在此过程中得到强化,为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区域协调发展”这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分析教材中的案例“以江苏省苏北地区为例探究区域综合开发与整治”,指导学生深入了解区域发展的背景、趋势、地势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国内外相似案例的治理方法,学生能够总结提炼出适合苏北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策略,关注区域开发的实际情况。然后,教师就可以联系生活,让学生收集学校所在区域的区域发展资料,提出综合开发的方案和整治措施,并汇总成个人研究报告。学生在分析本地区开发方案与整治措施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发展布局优化等,开发方案也要顺应国家政策的动态与趋势,因地制宜地提出针对化、具体化的实施目标与策略。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查阅,使碎片化知识转化为整体的框架结构,锻炼学生的应对能力。

地理這门学科本身就是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比如天气、气候、植被、地形等,这都是教师可以选取的切入点。联系生活能够促使案例教学实现从宏观走向微观的转化。教师通过选择学生身边常见的话题作为案例进行讨论,能够更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对解决生活问题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与作用力,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六、链接新闻,深化思考

教师在选取案例时不仅要关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案例,也可以选择一些社会新闻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探究兴趣,还可以促使学生在就案例展开深入探究与剖析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学科核心素养。

以“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中“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入时事新闻,2021年4月29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进入预定轨道,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同年6月和10月,两批次中国航天员入驻,开启中国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时代;同年12月,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面向全球直播。通过相关文字及视频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航天事业从载人航天到空间探索发展,取得了新的高度,实现了新的跨越。接下来,教师可从中提炼地理问题,让学生思考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我国四个卫星发射中心为什么会选择在酒泉、西昌、太原、文昌这四个地方?”学生由此展开了分析,总结到应考虑气象条件、纬度因素、地形因素、海陆位置、交通条件、安全因素这几个方面,其中气象条件应满足晴天多、阴雨天少,风速小,湿度低,有利于发射和跟踪。在纬度因素和地形因素上,一般满足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地形平坦开阔的条件。同时,还需要内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资运输。此外,出于国防安全考虑,有的建在山区、沙漠地区,有的建在地广人稀处。通过这样系统地分析,学生对发射基地选址的条件有了非常全面且系统的认识。

通过对高中地理教材的研究,可以发现教材中所选择的案例一般都来源于实际情景,与整个时代相适应,并且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一定是要为教学目标所服务的,能够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深入探究和剖析的过程中实现对所学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也是教师在地理课堂中拓展与引入案例时要兼顾的基本特点,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与价值。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案例教学的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一些教师在案例教学这方面没有形成系统的培训,对于案例的选编不具备典型性,致使案例教学课堂耗费时间多又没有形成专业体系。因此,教师也要不断顺应教育教学的发展,革新案例教学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其优势与长处,为学生提高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提供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郭荣周.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2021(01):110-112.

[2]周跃,朱伟豪.基于区域认知培养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0(10):81-82.

[3]周施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关区域认知的解读[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04):89-90.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区域认知案例教学高中地理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
案例教学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