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俏楠
摘要: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乡村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也给民俗文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桃源刺绣孕育于湘西北沅水流域,是湖湘刺绣的重要组成,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复杂的技术工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经济、文化等多元价值。
关键词:乡村振兴,桃源刺绣,资源转化
本文从文化和产业的角度阐释了乡村振兴情境下常德桃源刺绣图案的功能,并提出了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乡村振兴与桃源刺绣的融合发展;提炼文化内涵,将传统桃源刺绣艺术特色转化为符合当下审美的时尚型产品;改进传统技艺,推动桃源刺绣图案的广泛应用;扩大产业规模,实现桃源刺绣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为桃源刺绣在乡村振兴情境下的功能转化提供参考。
桃源刺绣图案丰富多彩,色彩饱和度高,涵盖了民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故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鸟虫、造型奇特绚丽的祥禽瑞兽,其丰富的题材、浪漫的造型、强烈的配色和千变万化的针法、精湛的技艺,呈现出常德桃源本土浓郁的生活气息。集合了地域文化的物质、非物质和观念形态,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成为乡村振兴建设的精神内核之一。[1] 在乡村振兴中融入桃源刺绣,能使其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桃源刺绣是常德桃源县优质的文化遗产,在清代明国时期就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湖湘刺绣的工匠精神在那一历史时期就开始体现。桃源刺绣曾广泛的使用于当地百姓的生活中,那些来自于民间传说、民间民俗的刺绣图案,代表着当地的民俗文化特征。“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桃源刺绣中的瑞兽、鸟禽等纹样的组合,无不传递出桃源民众对生活的美好期待,祈福纳祥的美好意愿。对婚姻美满的期望、对家庭和睦的向往、对子孙前程的追求等等,承载了当地的民俗情结。
(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乡村振兴与桃源刺绣的融合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近年来湖南农村地区人民的交通便利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高,基础设施的完善也给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保障。无论是从乡村振兴本身建设上来看还是对外传播、吸引外来游客的角度来看,桃源刺绣的文化、历史和经济价值都愈加凸显。对此,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乡村振兴与桃源刺绣的融合发展。第一应做好统筹规划,从县域层面对地理位置、人口、民族和民俗文化进行调查模拟。首先要深入探究桃源刺绣的历史和文化基础,打造桃源文化品牌。其次对当地桃源刺绣相关的从业人员现状和未来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结合桃源刺绣产业发展特殊性和发展需要,从空间上确立发展点;第二在政策上加强对桃源刺绣品牌的传播。[2]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实施:第一,建立多维的主体品牌传播机制。桃园刺绣与当地民众息息相关,可建立由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全民支持的联动机制。政府进行政策制定,将其元素在城市文化、社会教育、传承保护上进行规划。社会层面如企业可投入桃源刺绣周边品牌的营销,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宣传桃源品牌和形象。第二,实行多样的品牌传播渠道。如在传统媒体上如电视台、地区广播做好相关的专题报道播出。新媒体上运用自媒体、网络平台通过讲述故事、创设情景策略,扩大传播规模,获得传播流量,多矩阵助力传播效果的提升。
(二)提炼文化内涵,将传统桃源刺绣艺术特色转化为符合当下审美的时尚型产品
桃源刺绣在2021年入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向湖南省文旅厅申报“桃源非遗+乡村振兴”就业工坊四个,非遗文化也逐步向非遗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从目前市面上的桃源刺绣产品图案和审美特性来看,大多还保留着非遗产品的“原真性”,对传统文化、审美和符号的保留较为全面。但从现代审美文化的角度来看,“原真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桃源刺绣与现代工艺品、生活用品和服装的割裂,难以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人们更多的是在旅游或购买收藏品时才会考虑这种“原真性”。[3]为进一步发挥桃源刺绣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就要对产品特别是其审美和艺术特性进行创新,在保留其核心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转化为符合当下审美的价值符号。桃源刺绣在图案、符号和技艺上都较为复杂,产品造型丰富多样,同时色彩十分丰富,具有较强的视觉感染力和艺术张力。现有的桃源刺绣产品除“原真性”产品外,大多集中在装饰、摆件和服装配饰方面,无法符合当下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在实用性产品上缺失较为严重,这也导致桃源刺绣产品的购买渠道和场景十分局限。对此,政府、企业都应加强对市场的调查研究,从原有面向旅游和宣传层面的产品设计扩展到更大地区、更多群体的产品创新,加强对实用性产品的研究。同时,在提炼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桃源刺绣推广到家居、软装、服饰等行业。在图案和符号的提炼时要注重运用现代审美眼光,如传统审美汇总桃源刺绣的应用是大片、显眼的,重点突出其色彩运用,但在新产品的创新时可以将桃源刺绣应用于领口袖口等位置。此外,提取桃源刺绣图案中挂帐、云肩、插屏、桌围等软装元素,将其应用于挂画、抱枕等家居产品中,让桃源刺绣产品具有时尚性。
(三)改进传统技艺,推动桃源刺绣图案的广泛应用
桃源刺绣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绒线绣;一类为挑花(俗称十字绣)。两种均为手工刺绣,工艺十分复杂,平绣掺针为主,常辅以盘线针、打籽针、垫针、网格针、盖针、混针、接毛针、抢毛针、齐针、平游针、散套针、虚实针、滚针等近百种。桃源刺绣技术性强,培养周期长,且对技艺人的艺术素养、审美有着较高的要求,这也使得桃源刺绣在技艺创新和人才培养上存在障碍。[4]乡村振兴情境下,桃源刺绣的文化和经济价值进一步凸显,而要其更好地与产业和人民生活融合起来,就要求对传统工艺进行改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桃源刺绣技艺的创新并不能完全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取代,也不能固守传统技艺。具体而言,首先要对技艺传承人的审美、创新能力和设计思维进行强化。如常德就不断健全桃源工名录体系、完善保护机制,通过技能比武、教育培训、学术交流提升技艺,通过报酬提升、人文关怀,增强传承人的荣誉感责任感。同时,进一步挖掘失传的技艺,使其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在特殊产品和高端产品方面,还应根据造型、图案的需要對技艺进行定制。如将桃源刺绣应用于食品、饮品包装上,针对茶叶或干货就可以采用布艺包装应用桃源刺绣,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内涵。也让食品突破原有的食用功能而发挥摆件、装饰等多元属性。除此之外,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还应加强桃源刺绣技艺的宣传与推广,政府层面通过与职校和高校的合作设立培训班,在传播刺绣技艺的同时提高村民就业能力。
(四)扩大产业规模,实现桃源刺绣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刺绣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桃源刺绣的工艺较为复杂,这也使得其整体产出较低。同时,当前桃源刺绣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尚未形成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产品附加值较低。乡村振兴情境下,桃源刺绣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第一,支持社会力量、引进县外资金开办桃源刺绣非遗馆、产业基地。如常德就协调桃源刺绣非遗企业入驻常德市外贸企业园、进驻旅游景区;指导桃源非遗传承人开展线上宣传展示与销售活动。第二,发展文化旅游。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应进一步完善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对乡村生态环境进行整治,确保乡村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满足文化旅游需求。在文化旅游建设过程中结合乡村自然禀赋,对传统旅游产业进行系统改造,在保证原有的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现代的价值转化,通过现代化的转型提高桃源刺绣的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当前乡村在文化旅游建设过程中,由于自身发展条件不足和资金有限,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力度,同时也需要给予相应的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文化旅游建设之中。 PR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情境下常德桃源刺绣图案的图像识读与转化研究》研究成果,湘教通〔2021〕352号,项目编号:21C0526。
参考文献:
[1]陈蕾,罗明华.桃源刺绣产业发展策略探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2,51(02):75-77.
[2]张悦.桃源刺绣的民俗文化渊源与传承[J].美术教育研究,2022(06):82-83+86.
[3]彭迪,张明珠,罗明华,曾洋铭.桃源刺绣艺术特征及传承路径研究[J].纺织科技进展,2022(01):49-52.DOI:10.19507/ j.cnki.1673-0356.2022.01.014.
[4]李广松.湘西北桃源刺绣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11):67-69.
(责任编辑:李雪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