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芳
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杭州医院儿科,浙江 杭州310022
疱疹性咽峡炎为儿科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以夏秋季高发,病情易反复发作,给患儿造成较大痛苦[1]。现临床尚无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特效药,多采取抗病毒、退热、维持酸碱平衡及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但治疗效果有限。中医认为儿童疱疹性咽峡炎多因脾胃积热,风邪湿毒入侵,内外热毒结于咽喉而发病,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通利血脉为主。本研究观察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辅助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1.1 诊断标准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2]中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的诊断标准。患者临床以咽痛、流涎、呕吐、厌食及发热等为主要表现,查体可见咽部充血,软腭、咽腭弓及悬雍垂位置存在直径为2~4 mm 疱疹,周围伴红晕,2~3 d 后发展为溃疡,数量不等,多发于扁桃体前柱;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数降低或正常;血清柯萨奇病毒A 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呈阳性。
1.2 辨证标准符合《中西医结合儿科学》[3]中喉痹脾胃积热型的辨证标准。症见:咽喉肿痛,发热,流涎,不思饮食,烦躁,大便秘结,口气污秽;舌脉象:舌红,苔黄腻。
1.3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及辨证标准;年龄6 个月~8 岁;患儿家属积极配合完成相关检查与治疗;患儿家属知情本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有手足口病患儿;存在细菌感染及严重原发性疾病;合并呼吸道感染或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治疗依从性较差者。
1.5 一般资料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杭州医院收治的200 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100 例。治疗组男58例,女42 例;年龄10 个月~6岁,平均(3.78±0.68)岁;病程12~35 h,平均(24.74±3.68)h。对照组男61例,女39 例;年龄1~7岁,平均(4.06±0.52)岁;病程8~38 h,平均(25.14±3.47)h。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1 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细菌感染患儿给予阿奇霉素干混悬剂(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60112)治疗,每次按10 mg/kg 剂量给药,每天1 次。体温<38.5 ℃患儿给予物理降温,体温≥
38.5 ℃患儿给予布洛芬混悬液(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01011)降温治疗。10 个月~3 岁每次4 mL;4~6 岁每次5 mL;7 岁每次8 mL,每隔8 h 可服用1 次。康复新液(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43020995)涂抹或喷于患儿疱疹及溃疡处,每天3次,于餐后1~2 h 使用,用药后30 min 内禁止饮水,以确保药物浓度。
2.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济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30095,规格:10 mL/支)治疗,每天3 次。其中<1岁,每次1/3 支;1~5岁,每次1/2 支;5~7岁,每次1 支。
2 组均以5 d 为1 个疗程,共治疗1 个疗程。
3.1 观察指标①中医证候积分。评估内容包括主症(咽喉肿痛、发热),次症(流涎、不思饮食、烦躁、大便秘结、口气污秽),按症状的无、轻、中、重程度,主症计0、2、4、6分,次症计0、1、2、3分,总分0~27分,分值越高则症状越严重[3]。②症状缓解时间。观察2 组退热时间、疱疹及溃疡消退时间、流涎消失时间。③免疫功能指标。抽取患儿空腹肘静脉血3 mL,离心取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2 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及IgM 水平。④炎症因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 组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⑤不良反应。观察2 组恶心、腹泻、烦躁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1 疗效标准参照《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 年版)》[4]制定。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疱疹及溃疡均消退;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疱疹及溃疡消失;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疱疹及溃疡有所好转;无效:疱疹及溃疡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4.2 2 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 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2。2 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表2 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4 2 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见表3。治疗组退热时间、疱疹及溃疡消退时间、流涎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表3 2 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d
表3 2 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d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4.5 2 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见表4。2 组治疗前IgA、IgG、IgM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IgA、IgG、IgM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免疫功能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
表4 2 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g/L
表4 2 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g/L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6 2 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见表5。2 组治疗前TNF-α、IL-6、IL-10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治疗后TNF-α、IL-6、IL-10 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
表5 2 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表5 2 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4.7 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见表6。治疗组及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00%、3.00%,2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6 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疱疹性咽峡炎多因柯萨奇A 组病毒引发,同时受其他肠道病毒影响,儿童呼吸道屏障功能较弱,分泌抵抗病毒及细菌的免疫物质较少,纤毛活动较弱,黏膜柔嫩,加之身体受凉、气温变化或化学及物理因素刺激后,机体免疫力降低,极易引发该病[5]。中医将疱疹性咽峡炎归属于喉痹范畴,认为其多因脾胃积热,热熏蒸于上致疱疹及溃疡,引发疼痛,故小儿流涎、哭闹、拒食;小儿为纯阳之体,外邪入侵化而为热,加之小儿饮食不加节制,先天脾常不足,脾胃消化吸收功能弱,食积内热结于脾胃,久而化火,上蒸于咽喉,致咽峡部疱疹,影响小儿进食,故治疗应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通利血脉为主。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为蒲公英、板蓝根、苦地丁及黄芩研制而成的中药制剂,方中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苦地丁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诸药合用,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本研究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且发热、疱疹及溃疡消退、流涎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提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辅助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儿症状改善。
免疫球蛋白为存在血液中由浆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蛋白质,具有抗体活性,IgA、IgG、IgM 可有效反映机体免疫功能[6]。血清IgA 为呼吸道黏膜分泌性抗体,主要存在于呼吸道及消化道等黏膜组织内,可有效预防局部感染;血清IgG 为机体内唯一可经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可充分发挥免疫保护作用;血清IgM 为机体存在感染早期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半衰期较短,机体出现免疫应答反应则血清IgM 水平逐步上升[7]。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IgA、IgG、IgM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提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辅助治疗能够提高儿童疱疹性咽峡炎患者的免疫力。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蒲公英含有的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苦素等成分有抗肿瘤、保肝利胆、抗菌、抗炎等作用,蒲公英煎液还可通过改善机体免疫抑制状态,提高并调节免疫功能[8];板蓝根含生物碱及有机酸类成分,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内毒素等药理作用[9]。
疱疹性咽峡炎为病毒感染性疾病,经病毒入侵会损伤呼吸系统,并对巨噬细胞及单核细胞等多种炎症因子产生刺激,诱导大量炎症因子释放,进一步加重病情[10]。IL-6 属于免疫调节因子,由活化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纤维细胞及内皮细胞所分泌,可直接参与炎症损伤过程,同时还对促炎因子转录过程起到调节作用,并诱导产生黏附因子,以增强其促炎因子的效应[11];IL-10 为机体免疫调节因子,该水平上升可促进促炎因子及抗炎因子产生,进而损伤介导组织[12];TNF-α 为多功能细胞因子,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炎症反应,适量的TNF-α 有保护机体作用,而TNF-α 过量可导致机体产生损伤反应[13]。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提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辅助治疗可降低患者炎性反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苦地丁含香豆精及内酯等成分,多用于肠热、头痛、肝胆热、流行感冒等疾病,苦地丁含丰富的生物碱,有不同程度的镇痛抗炎效果[14];黄芩含黄芩苷成分,有抗氧化、抗菌、降糖、抗炎症反应作用[15]。此外,治疗组与对照组患儿仅出现少量轻微恶心、腹泻、烦躁不良反应,均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停药后症状自行缓解,且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本研究治疗方案安全性高,不会对患儿造成严重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辅助治疗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疗效确切,有利于促进患儿症状改善,提高机体免疫力,减轻机体炎性反应,药物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