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白埕小学 连志虹
“双减”政策的落实与推进,使素质教育得到了教育教学者的广泛重视与关注,如何在保证学习效果的同时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成了教师们共同思考的问题。作业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巩固与反馈,在学习活动中起到了关键的意义与作用,同时也是学生课业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基于此,作业分层设计的理念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减压减负的同时推动了作业完成效果的显著发展。作业分层设计模式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践行于实处,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特征。本文以小学数学的作业设计为例,基于“双减”背景的视阈下就分层作业设计的原则与实践路径进行了探究,致力于在减“量”的同时增“质”,让学生快乐作业、高效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
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呈现出“大班制”的状态,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制定整体性的统一作业。这种作业模式看似公平,却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容易削弱班级中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雪花,自然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以及学习习惯都不相同,每个班级都有优等生与学困生,而统一性的作业往往是根据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的水平制定的,因此很难满足学优生的学习需求,也容易造成学困生跟不上进度的情况。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这两类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不利于班级的整体进步,也不利于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分层作业设计则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学生的差异性,能够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学习需求,既不会给学生造成过多的压力,也不会打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取得最大的进步。当完成作业不再是一项枯燥或艰巨的任务时,学生便能够通过完成作业树立信心并且看到自己的进步时,作业就从负担变成了辅助学习的工具,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也就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
传统的作业设计,教师经常以题型作为划分作业类型的重要依据。例如,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张作业卷子,其中包括填空、选择、计算、应用等题目。这些题目的顺序并不是依照难度制定的,因此学生很容易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因为某些难题需要花费时间思考,从而延长了整体的作业时间。作业布置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夯实基础、加深理解,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的,要想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教师应当使题目的难度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况。分层作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一需求,将作业以难度为依据进行合理划分,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先夯实、训练基础知识,再慢慢调动灵活思维完成变式题目,最后有了前面题型的铺垫,能够更高效准确地完成综合性的难题。这种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情况的作业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的作业时间,提高学生作业完成的效率与质量,实现减压减负的效果。
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始终坚持作业育人的指导思想,在分层作业设计时应遵循结构性原则,推动学生综合素养与思维能力的显著提高。在设计分层作业时,不少教师都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即将整体性的知识拆分成零碎的知识点,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作业。然而,这种作业布置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受限。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将零散的知识拼成完整的知识网,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为未来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做铺垫。结构性原则强调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当具备整体性的作业观,要求教师进行统筹设计,将零散的知识点汇集在作业设计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布置阶梯性作业,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显著提高。
“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这既是分层作业设计的缘由,也是分层作业设计的难度所在。层次性原则是为了让作业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作业完成度以及效率质量,但这并不意味分层作业会导致部分学生降低对自己的学习需求。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依照学生的能力水平精心布置、综合设计作业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能增强信心与积极性,又能够通过完成作业取得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大的进步。基于此,教师不能设计过于简单浅显的作业,而是应当让每一层级的作业都具有挑战性,虽然不同层级的挑战难度有所不同,但都能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与求知欲望。
“双减”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这一理念也在分层作业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小学阶段,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基于此,教师在设计分层作业时应当遵循趣味性原则,使学生不再将完成作业视为烦闷枯燥的事情,而是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真正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趣味性作业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深入思考与灵活迁移的能力。教师可以在作业设计中打破以书面笔试作业为主的作业形式,多多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与综合性的作业,为学生创造与他人合作完成作业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切实提高,将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到实处。
分层作业设计的第一步,是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确定每个学生所处的层级,从而做好科学合理的作业布置。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水平以及学习习惯进行划分,将学习水平强、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划分为A 组,将学习能力与基础知识水平较为一般的学生划分为B组,再将学习水平较弱、基础知识不太扎实的学生划分为C组,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作业难度、作业量进行合理的设计与把握,实现量与质的协调布置,以便保证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课外作业。不同学习层级的学生完成的作业内容不尽相同,教师的作业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对C组学生,教师应当要求他们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做到一题一解,就题论题,帮助学生学会典型例题,夯实基础知识;对B组学生而言,教师应当要求他们尽量做到随机应变,灵活应对题目的变式,推动他们解题思路的开阔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对A 组学生而言,教师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在解题过程中尽可能做到一题多解,面对不同的题目寻找巧思,并且对比不同解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帮助他们从不同的层面锻炼数学思维,实现自我超越。
数学分层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从而激发B、C 组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好胜心,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应在分层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使学生意识到层级划分并不是打分,而是辅助学生学习活动的手段,避免学生心态失衡的情况发生。
作业分层意味着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根据不同层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作业的内容与难度。但是分层作业不应使学生感到学习活动被限制,教师要给予学生提高自我的机会与空间。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分层作业的设计中布置一些必须完成作业和选做作业。必完成作业的内容多为基础性知识与典型例题,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完成,而选做作业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进行自主选择。这种作业设计模式,既给予每一位学生作业的基础,又设置了作业的高挑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作业完成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中“圆的面积计算”的教学为例,我们复习了圆的周长,通过将圆分解并拼成长方形的方式,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可以深入把握这部分的内容,设计出易、中、难三个层级的作业,并且依照所划分的学生层级布置作业。对C 组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多布置一些已知圆的直径或半径求出圆的面积周长的问题,通过练习基础性题目帮助学生夯实公式的使用;对B组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变式,让学生对基础公式学会灵活运用,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A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类题目,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例如计算井盖的周长、面积等,或者引导学生进发散逆向思维,思考如何将圆拼成长方形,并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出长方形的长、宽、面积。
分层作业的目的并非“分层”,“分层”只是表面形式,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成果时既应当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又要发挥促进与引导作用。作业评价反馈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学习情况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然而,在传统的作业评价中教师往往使用统一标准,依照学生作业的正确率进行优良、合格以及不合格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模式过于死板,既无法关注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无法让学生感受数学教学的温度。分层作业设计模式需要配合创新性的分层评价模式,教师要摒弃固化的传统评价思维,尽可能在作业活动中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方面面,以达到作业完成效果的目的。
例如,C组的学生虽然完成的作业较为简单基础,但是有不少学生正确率极高,字迹工整、态度认真,教师依然可以给他们完成质量较高的部分打上“优秀”的评级;B组学生在做完必完成作业后,勇敢积极地挑战了A组学生的选做类作业,即使没有做对,教师也应当给予鼓励性的话语,如“老师很高兴看见你的尝试,并且相信你有能力做得更好”;A组学生虽然在综合性拔高类的作业中表现良好,在基础类必完成的作业中却呈现字迹潦草、正确率与实际水平不符合的问题,教师也应当及时批评指正。
这种评价分层的模式使作业评价成了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教师能够关注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指正与引导,学生也能够在教师的鼓励与鞭策下提高作业完成的效率及质量。
分层作业的目的在于践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关注学生的个人能力与个性发展。基于此,教师应当打破传统的作业模式,设计多样化与趣味性的作业,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可根据每一部分教学内容的特性结合课外活动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与创新性的数学题目,给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与条件,让学生感受作业的趣味性,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挥个人能力,推动其综合素养的切实提高。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中“统计”的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校园调查的实践类作业,让学生自由分组,确定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校园中进行采访调查,将收集到的数据运用合适的统计图绘制出来,经过分析与思考得出结论。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擅长的内容进行任务分配,并且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习别人的长处,获得自我综合性发展。这种模式不仅利于不同层级的学生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也利于层级之间的学生交流与学习,使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分层作业设计已然成了一种顺应教育发展的作业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顺应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基于此,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当在分层作业设计中遵循结构性、层次性与趣味性原则,通过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评价分层以及多样化作业设计等路径,让分层作业设计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