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华
初中是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注重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关系到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更为注重提质增效,帮助学生减负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可以真正在课堂中有所收获,实现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的重塑,促进高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建。
一、“双减”政策概述
“双减”,在教育领域中指的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的提出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应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遵循减负增效的教育原则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教学思路进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双减”政策的提出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教师带来了许多教育灵感,在开展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为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强化认知,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二、“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优化价值
第一,有助于现代化育人理念的落实。在教学期间教师会围绕“双减”政策给出教学方案,融合现代化的教育元素并丰富教学内容,切实提升学科的吸引力,让学生可以更为积极地投入到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学习、理解与积累。这种情况下可以彻底摆脱传统的育人模式,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二,有助于促进教学相长。在授课期间教师会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和交流,利用互动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同时便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内心诉求与学习特点,同时便于教学模式的改善和优化,充分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育人优势。
第三,实现品质课堂的打造,在授课期间教师会将目光放到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方面,围绕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促使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推动品质课堂的构建。由此可见,针对“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意义,在授课阶段教师需要明确常见的教学问题并予以解决,创造更好的道德与法治的基础教学环境。
三、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双减”政策逐渐落实,使得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教学内容有所缩减,与此同时,该学科本身的排课量非常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这种情况下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会有所减弱,探究能力也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很多学生无法平衡好各个学科的学习,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不够重视,制约着教学的顺利推进。为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多教师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以兴趣为引导。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二)课堂缺乏学习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在授课期间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多媒体设备等辅助学习氛围的营造。然而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相对强势,习惯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关注到学生是否真正接受了知识内容。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不多,学生也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和“双减”政策的内涵背道而驰。此外,课堂缺乏学习氛围也会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教师备课内容单一
通常情况下在授课之前教师需要提前备课,通过对课堂的精心准备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然而很多教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教材的作用,甚至是照搬教材内容,缺少具备延展性的实际例子。在授课期间理论性的东西太多,学生在课堂中听得云里雾里,对知识内容也是一知半解的状态。由此可见,备课内容的单一性会直接影响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策略
(一)融入人文元素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所包含的人文元素非常丰富,因而教师在课程设计阶段应当抓住学科特点在教学方案中融入人文元素,不断增强学生的人文积淀。与此同时,在授课期间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在强化认知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可以更为主动地接受学习内容,在文化的熏陶中实现发展与进步。以《家》的相关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出几个讨论主题,通过共同探讨把握家庭关系,引导学生处理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与此同时,鼓励学生向家长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爱意,帮助学生增进亲子感情,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联系生活实际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我们的生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课堂中积累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就可以被应用在生活中。值得注意的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大环境中要求教师减少作业量并控制学生作业完成的时间。而课余时间则要求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体验实现对知识的内化和理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化。在具体授课期间要求教师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将其放大并利用生活实例进行讲解。与此同时,应当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增强学科间的整合。此外,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为学生拓展包含生活化内容的教学,促使课堂可以和生活紧密关联,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在生活化的教育环境下实现对于知识的把握。最后,教师在授课期间也需要通过对热点事件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并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做出怎样的反应?”类似问题的回答有效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加强情感教育
上述内容中强调初中阶段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为实现教育目标,教师需要通过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论性以及思想性,尝试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引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以法律的相关知识教学为例,可以从学生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方面进行知识渗透,分析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内容,学会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深化学生对基本权利的认知情况,并促进其维权意识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做好情感教育,使得学生明白法律也是有温度的,以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真正发挥其育人作用。
(四)借助多媒体设备营造课堂学习氛围
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实现了广泛应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主要是以多媒体设备的形式进行,如此一来可以节约写板书和记笔记的时间,帮助学生减负并提高授课效率。多媒体设备具备很强的辅助作用,可以展示动态的视频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可以跟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与此同时,多媒体设备的覆盖可以让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在授课期间应当充分发挥设备的价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课堂准备阶段教师需要收集更多与课程有关的资料并进行整合,确保内容不脱离实际并且贴合教材中的内容。视频资料方面要尽量准备那些内容丰富、幽默、诙谐类的,在课堂导入阶段利用这些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逐步深入到学习内容中,而学生也乐于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相关知识的学习中,积极配合教师的各个授课环节,学生在进行有效学习的同时也可以放松心情,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使教学活动的推进也更为顺利。
(五)划分学习小组
在授课过程中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高效学习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提升其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双减”政策的落实要求教师缩减课后作业的量,所以作业的布置需要精简,在有限的作业量中巩固课堂知识点,而小组合作模式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互帮互助中进行知识的理解,如果遇到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则可以向教师求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探索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确保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进行科学分组。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情感态度、小考成绩、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分组学习,确保小组内的学生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在合作学习期间教师需要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必要时给出正确的引导,在完成小组作业之后教师要给出合理的评价,减少作业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作业的价值。教师在讲解某一章节时要求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完成资料的搜集,而小组内部的责任分工也是非常重要的,几个组员分别承担资料收集、资料整理、展示讲述以及记录的责任,使得小组作业完成得更加完善,学生们完成作业的效率会变高,有效强化小组成员的团结合作能力,实现了课堂的减负提质,让学生们有趣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和作业,有效缓解学生过大的课业压力。
(六)合理设计作业
作业的处理是“双减”政策下的重点环节,教师需要针对作业进行完善和优化,减少作业量并提高作业质量,促使作业可以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作业本身是课堂的补充和延续,也可以实现对课堂知识的进一步巩固。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把握其学习状态和知识掌握程度。传统的题海战术显然已经无法发挥作用,因而需要教师通过合理的作业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完成作业,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目标。在作业设计方面可以使用以下几种类型的作业形式。
1.菜单式作业,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其实,多数学生对学习都是处于提不起兴趣的状态,除了教学方面的因素外也和作业设计形式有关。很多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没有进行分层,缺少弹性,部分优秀学生在完成作业之后并没有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而学习能力很差的学生则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的困难,对于他们而言作业难度很大,完成效果十分不理想。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菜单式”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挑选符合自己学习情况度的作业。其实,这种作业形式就像是分层作业,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设置难度不一的作业题目,学生在作业选择的过程中可以强化个人的认知,对个体能力进行判断,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如果取得进步,则可以挑战难度更大的作业,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对知识的把握也更为牢靠。
2.项目式作业,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为实现学生减轻作业负担的目标,教师需要转变作业等同于作业本和练习卷的固有思想观念,摒弃书面化的作业形式,选择一些具备开放性、实践性的作业,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举例而言,可以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引导学生讨论、设计跨学科的作业引导学生产生学科意识、设计生活类的作业引导学生实践、设计思维类的作业引导学生开展设计,还可以设计探究类的作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述这些丰富的作业形式都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良好的体验取得进步。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式作业并不存在标准答案,而是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其核心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3.针对作业开展多元化评价。
学生完成作业之后教师应当给出合理的评价,因而要求教师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促使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评价对自己产生正确的认知,并把握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了解,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标。
(七)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科学备课
充足的課前准备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利用课堂时间,把握本节教学重点,从而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课堂节奏,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以往很多教师对备课产生了错误认知,普遍认为备课就是将把这节课要讲的内容确定下来,搜集所需资料。然而,上述内容只是备课的一个部分,实际教学效果及学生能否有效地把握课堂时间,还有待进一步认真思考和探究。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而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还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因而教师在备课前,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来确定备课要素。
举例来说,教师最近的教学目标是加快教学进度,那么教师在备课前就要考虑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如果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良好,那么就可以实现加快进度的目标,在授课的过程中增加课堂知识含量并提高作业的质量,如此一来可以提高课前备课的效率,实现科学备课的目标,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的实施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无论怎样设计课堂都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促使“双减”政策可以发挥其提质增效的目标,推动学生实现进步和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融入人文元素、联系生活实际、加强情感教育、借助多媒体设备、划分学习小组、合理设计作业等方式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并实现减负目标,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浓烈的学习氛围,有效缓解学生的课业压力,使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更为专注,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