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成为现今学科教育的主要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应将核心素养融入各个教育环节中,使学生在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形成多元化的核心素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只以考试为标准选择课堂教学内容,还应对教育过程进行创新,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知识,提升学习效率,达到地理实践能力和知识素养的双重提升。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地理学科素养中的体现
(一)培养学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学科教育中培养学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能提升其对人文性地理知识的积累,便于为学生学习更多地理知识奠定基础,以此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地理区域,不能用相同的分析思维解读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教师应带领学生重点分析各区域内部的自然特征与人文特征,并对不同自然条件下区域内部农业和工业的生产情况进行了解,以期发现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体现在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思维方面。综合分析思维能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自觉性,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的发展。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对问题背后隐含的地理现象进行科学分析。教师借助合理的教育引导拓展学生思考方向,使学生能依据问题类型的不同灵活选择应对方案,在实践中逐渐建构综合学习思维。另外,教师还应将地理学习思维与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相结合,使学生能将课堂中积累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三)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应用,使学生能更好地进入社会生活。因此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理论性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为学生组织不同类型的实践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学习“各区域交通运输状况”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户外活动的方式了解所在城市的交通情况,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调查结果向其他同学分享。这种教育形式不仅能增加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升学科教育效果,还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学生提升地理实践能力。
(四)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地理学科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对“人地协调观”内涵的理解,能使其形成科学的人地和谐观念,进而提升对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达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人地协调观具体内涵包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指个人应该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判断人地关系,以此为基础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教育理念下,学生不仅应该意识到人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必要性,还应该具备判断人地之间是否协调的能力,这样才能对现实生活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更深的理解,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建立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丰富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地理知识积累
要想培养学生地理学素养,需要以扎实的理论知识积累作为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和建造房屋一样,需要稳固的基础作为保障,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接触更复杂的知识时不会由于知识积累少而出现认知不全面的问题。为了提升学生地理知识的积累量,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会学习地理带来的乐趣,在兴趣的指引下自觉参与不同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教育目标下,教师应引入新型教学方式,对教育内容和讲解方式进行调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始终集中于课堂教学中。高中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地理知识,但由于以往教学中教育观念较为传统,部分学生对一些地理问题的理解并不深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创建不同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深入理解知识内涵,以便增加地理知识积累。
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为例,本课学习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和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不同体现。在本课教学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学习小组,用多媒体播放内蒙古高原东、中、西部,我国南北方,乞力马扎罗山不同海拔高度同一时期的不同景观,以“探究不同地区环境差异的原因”为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在学生自主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指导,丰富学生对环境差异性问题的认识角度。在小组完成探究成果汇报后,由教师总结产生景观差异的原因和规律,使学生明确不同地区地理环境差异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各要素密切相关,不能从单一角度判断不同地区环境差异的成因。这种新型的合作学习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还能提升归纳总结能力,有利于巩固知识积累增强理论知识储备。
(二)联系实际生活,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对高中地理教学价值的总结可以发现,开展地理教学主要是提升学生对我国不同区域内地理特征的了解,以便将地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教材中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以提升地理教学的实用性,发挥地理知识价值。在讲解理论性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适时补充生活性的应用案例,使学生明确学习地理知识需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而完成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中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师也可以依据地理知识类型的不同组织相应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在实践中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进而建构深厚的地理人文情怀,使其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能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以此提高地理素养。
以湘教版必修第一册《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为例,本课学习我国三种不同的地貌特征,并引导学生分析地貌成因。为提升学生对这些地貌景观的形象认知,教师可以搜集三种地貌相关的视频,使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对我国差异性的地貌特征有更深入的理解。在视频观看完后,教师可以提出思考性问题,如“喀斯特地貌中溶洞形成的化学原理是什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地貌现象,以便深入理解地下水冲刷岩石的过程。另外,教师还可以与同学分享生活中的河水冲刷和江水涨潮的现象,使学生能利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分析涨潮原因。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降低理论知识的学习难度,还能在分析生活现象的过程中将课堂零散的地理知识串聯,使学生认识地理知识与人类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提升地理实践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三)引导自主学习,激发地理自主探究意识
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使学科教学观念不断更新,而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应从学科新课改中吸收新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关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学习需求为核心组织课堂教学。为实现这一教育理念,教师应完成自身教育角色的转变,不能单单以自身经验进行教学,应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以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发现地理问题并解决疑问,真正实现探究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自主操作,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提供更多机会。另外,针对教材中难度较低的知识,教师可以开展学生自主讲课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真正从被动地记忆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使地理学科教育模式得到全方位创新。
以湘教版必修第二册《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为例,本课学习现阶段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案,教材中该部分内容知识体系清晰。因此,在本课授课前,教师可以先邀请学生梳理本节课脉络再进行知识讲解。在学生讲解前教师可以从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三个角度出发,与学生探讨环境问题的成因,以便提升学生讲解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在讲解完成后,教师可以在评价后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总结,确保其他同学的注意力能始终保持在课堂学习中。多种评价方式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学生讲解与多元化评价结合的教育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感,还能发现自身学习方面的不足,有利于增强地理学习信心。
(四)转变教育观念,融入核心素养教育思想
教师的教学思想直接影响学科教育质量。在培养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指引下,教师需要加强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学习,由思想层面观念的改变带动教育行为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反思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弊端和优势,以学生的现实性学习需求为核心创新教育模式、引入情境化教學等新型教育思想,使教育思想的转变成为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基础和前提。在吸收新教育理念的过程中,教师应对核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深入思考,改变以往用成绩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式。在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活动时,教师应以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深度为核心,通过丰富活动形式和主题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进而使学生建立多方面的地理认知,能从整体分析地理问题的成因。
以湘教版必修第一册《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为例,本课学习我国不同地区的植被景观和土壤形态,使学生在分析土壤剖面的过程中提升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教师可以以荒漠化的防治为重点内容,利用多媒体播放西北地区荒漠化景观形成的视频,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分析产生荒漠化的原因,并提出思考问题“如果我们生活的区域开始荒漠化,对生活会有哪些影响”。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会自觉查找荒漠化的相关地理知识,更能从生活视角提出防止荒漠化的措施,并提升对地球环境问题的认识深度。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从旁观者转变为探究者,不仅能提升学科学习兴趣,还会主动参与地理问题的解决,进而达到培养学科实践能力的素养教育目标。
(五)延伸地理知识,创新地理学科教学资源
在网络技术与教育领域不断融合的背景下,地理教师应引入多元化的教育方式,除借助学科研讨会和培训会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外,还可以在网络平台中观看教学视频提升教育技能。同时,随着电子设备在家庭生活中的普及,教师还可以调整教学计划,将课下作为延伸地理知识的途径。地理学科教育应用网络资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中知识点类型的不同,利用多媒体开展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工具和知识理解方式;二是由于高中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方式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完善教学环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教师可以将本课的重要知识录制讲解视频,作为学生课前预习的主要资料,以此降低课堂教学难度。教师还可以在视频中加入背景故事和图文资料等内容,逐步引导学生构建体系化的分析思维。
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为例,本课学习我国区域间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差异和不同阶段的区域发展战略。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主要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分析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结构的差异。为提升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深度,教师可以将观看南北地区的资源条件对比视频作为本课预习任务,使学生通过视频明确自然资源对区域间经济发展状态的重要影响。在正式讲解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绘制两地区区域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图,使学生能依据关系图归纳本课知识。
(六)科学设计教学,培养学生地理探究能力
地理实践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学生地理知识储备的主要途径。教师应科学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在实践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学习意识。在组织实践探究环节时,教师应以本课教育目标为指引,对探究学习的流程和活动方式进行合理安排,使学生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完成不同知识的学习,进而提升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除学科学习思维和知识积累外,还包含工具应用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实践探究活动时,应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应用环节相结合,依据地理知识的不同创建相应的生活化学习情境,使学生能通过亲身实践验证知识的可行性,从而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开展高中地理教学,能提升地理教育质量,有利于培养综合型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不断完善对地理知识的认知。因此,教师应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以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为目标对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拓展课堂教学资源,使学生能从更多角度解决地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