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翔 李亚屏
[摘 要]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围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OBE教学理念,满足了课堂教学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的要求,解决了混合式教学成果大面积推广与落地的问题。该课程基于学习通和雨课堂平台+形成性评价+学习轨迹记录+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开展了精准教、综合评、主动学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成了课堂教学、专题研讨、实践教学、创新培养、个性发展“五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提升课程“两性一度”为着力点,融合知识要点、实际应用、课程思政、前沿热点构建“四位一体”思想政治强化模式,达到课程思政入耳、入脑、入心、入行的效果。
[关键词] 课程教学体系;OBE教学理念;“四位一体”
[基金项目] 2023年度宁夏师范学院校级本科教学项目“基于OBE理念的‘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NJZKCSZ2301);2022年度宁夏师范学院卓越教师人才小高地教育发展研究项目“气象学与气候学创新教学研究”(2022101);2021—2022年宁夏师范学院高水平本科教育新师范教育建设专项研究课题“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2022031)
[作者简介] 陈红翔(1979—),男,山西霍州人,博士,宁夏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李亚屏(1980—),女,宁夏固原人,硕士,宁夏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区域旅游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2-0070-04[收稿日期] 2022-07-15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概况
“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地理科学专业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位课程),该课程研究了大气现象与气候现象,阐述了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气候是重点,气象和天气是气候的物理基础。通过系统阐述气候学的基础原理和基本方法,学生初步了解了世界和我国气候的实质。学生通过掌握气象学、天气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气象观测的基本技能和气象资料的统计方法,能够分析气候形成、分布、变化的原因和规律,为其学习自然地理及其他课程奠定了牢固的气象学与气候学基础。
(二)课程内容
“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主要包括气象篇、天气篇、气候篇等三个专题,各专题主要内容结构见图1所示。
二、学情分析
大一第二学期,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等有了一定的发展。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多种天气变化,感受较为深刻,所以学生对大气运动有一定的了解。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天气变化的成因有较强的求知欲,大部分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习过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对天气变化有一定的认识,但其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弱,面對复杂问题,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三、课程教学痛点问题分析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知识更迭日益加快,传统的课堂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在部分高校课堂中,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重教轻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通过梳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在过去的教学中,重教轻学,即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需求。“气象学与气候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对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加工。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即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重点与难点。教师讲得很辛苦,但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不足、参与度不高,对知识的掌握往往停留在表面,这种现象亟待改革[1]。
(二)教学内容陈旧、烦琐
“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地理科学的专业核心学位课程,教材的建设也较为科学、规范,但教材更新往往需要一定周期,且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已较为陈旧。在目前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不够深入,未能及时跟踪国际前沿热点问题,将研究前沿和研究思维引入课堂,及时补充、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普遍缺乏前瞻性、缺乏新意[2-3]。
(三)思政元素单薄,课程育人功能薄弱
在本科教育阶段,学生需要夯实基础知识。专业课的课时往往有限,教师必须按照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在教学中教师更为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能力的形成,而对其情感态度的培养不够重视。对于课程思政教育,教师在认识上是统一的,他们认为课程思政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又不知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如何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三全育人”的效果也未能凸显出来,这就需要不断加强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育人的水平[4]。
(四)评价方式传统简单
目前课程评价往往重结果、轻过程。在以往“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考核中,平时成绩(考勤+作业)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这样的评价方式导致部分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投入不够,学生只要在临考试前进行记忆背诵,往往就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只注重结果性评价而忽视了过程性评价。重知识、轻能力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参与度不高,对课程的学习还停留在知识记忆的低阶状态[5-6]。
四、创新教学的思路与举措
(一)创新的理念和思路
体现立德树人思想,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在课程内容上贯彻“两性一度”的标准。本课程旨在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学习共同体,以“课前—课中—课后”为基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网络教学平台主要采用超星尔雅“一平三端”和雨课堂支撑教学创新。把过程性评价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教学评价与教学反馈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润物无声的方式促进学生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创新举措
以“双一流”建设和“师范专业认证”为导向,以地理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改革目标,通过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改进实践教学方式、重构考评体系等途径,探索改革“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创新机制,把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的全过程。
1.对标“金课”,优化课程内容。根据学科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重构课程知识体系,加强学科融合,增加课程的广度与深度;根据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丰富和提升。在教学内容方面,增加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优质的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每一章增加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主题讨论,达到创新性及高阶性的目标。
2.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教学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基于OBE教育理念,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思想,强调高阶能力以及情感价值的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优化教学设计,完成教学任务。
在这个模式中,学生是学习者,教师为助学者,学习者和助学者通过沟通、交流、分享、协作等方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学习共同体,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课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筛选优质的教学资源,发放学习任务单,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课前学习。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学生展示、提出问题、讨论反思、答疑解惑、总结提升等环节,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能力的形成以及思维的训练。同时,通过知识讲授、问题设置、引导探究,组织高效的课堂教学。课后,学生通过分享教学视频、测试、困惑反思、知识的应用和评价创新,达到高阶学习的目的。
3.“四位一體”的思想政治强化模式。以提升课程“两性一度”为着力点,融合知识要点、实际应用、课程思政、前沿热点构建“四位一体”思想政治强化模式,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深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适时将思政元素融入教材,使教材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达到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效果[7]。
4.加强野外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的高效融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气象学与气候学的新知识,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野外实习环节与内容,使学生从实践教学中体会到“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的乐趣,产生学习的兴趣,以此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的高效融合。
5.构建多维度、多层次、多形式、全过程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课程教学要重视过程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学习通或雨课堂的数据分析,对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进行直观的量化。从知识、能力、素养三个角度出发,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同时,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获得感和成就感,采取全过程(线上评价、线下评价、探究式评价、项目式评价、期末测评等)、多形式(考试、专题研讨、小组展示、小组报告等)、多维度(主讲教师+助教、课程组+组间+组内+学生)、多层次(难度简单、难度适中、较难、有挑战度等)的考核方式,实现评价标准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结果动态化。
在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的同时,对教师开展教学过程性评价,构建“四位一体”的评教模式(学生打分、同行评价、督导评价、个人教学反思等),以评促教,以评促改。同时,通过网络反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教师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促进“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
结语
作为创新教学改革的教师,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把课堂还给学生需要勇气,但更需要实力。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设计的各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予积极关注,而且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促进学生从低阶的知识记忆到高阶的综合应用的转变。在创新教学方法时需要有精准的判断和科学的施策,教学中要把寓教于乐、学思并重落实到每个环节中。同时,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注学生情感教育,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爱国情怀、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陈红翔,简太敏,李亚屏.基于雨课堂的“气象学与气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1(39):112-115.
[2]丁艳青.“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合作性教学改革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4):78-81.
[3]任世芳.高师自然地理专业必修课程教学资源整合研究:以《水文学》与《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6(15):126-127.
[4]余光明.高师地理科学专业《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17):146-147.
[5]张涛,殷红,徐明洁,等.农业气象学教学模式改革方式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25):54-55.
[6]范渭亮.《农业气象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87):81-82.
[7]杨卫君,苏丽丽,李大平.《农业气象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80):280-281.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novation Teaching Based on OBE Concept: Taking the Course of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as an Example
CHEN Hong-xiang, LI Ya-ping
(Colleg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Life Sciences, Ningxia Normal University, Guyuan,
Ningxia 756000, 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 of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focuses on the OBE teaching concept of “student development as the center”,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level, innovative and challenging classroom teaching, and solves the problem of large-scale promo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ixed teaching results. This course is based on the learning app and rain classroom platform+formative evaluation+learning track record+big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and has carried out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teaching of “accurate teaching,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active learning”, forming a five-in-one course teaching system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matic discussion, practical teaching, innovation training,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the course of curriculum teaching, we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two characteristics and one degree” of the curriculum, integrate the key points of knowledge, practical appli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nd frontier hot spots to build a four-in-o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trengthening model, and achieve the effect of into the ear, into the brain, into the heart, and into the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Key words: curriculum teaching system; OBE teaching philosophy; four in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