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娟
体验式教学以强化学生的体验为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为出发点,以具体、直观地理解文本内容为教学目的。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体验式教学达到教学目标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诺曼底号”遇难记》讲述了1870年“诺曼底号”邮船在夜航中与“玛丽号”货船相撞的事。在两船相撞后的危急关头,“诺曼底号”邮船的哈尔威船长沉着冷静,从容指挥,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成功撤离了全部人员,自己却和轮船一同沉入大海。从这个英雄壮举中,读者看到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优秀品质,以及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履行做人之道”的崇高精神。
一、引入图像或视频情境,助力直观感知
定位理论的传承人劳拉·里斯曾提出“视觉锤”的定位原则:宣传广告语如一枚钉子,视觉形象好比锤子,商家只有依靠“视觉锤”才能将“产品之钉”有力地钉入消费者的大脑。这一比喻充分说明了图像或视频有比语言文字直观形象的优势,图像或视频带给受众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远非语言文字可比。基于此认识,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该借鉴“视觉锤”效应,结合教学需要,将语言文字转换为图像或影视形象,让学生从具体、直观的图像或视频中学习知识,感同身受地体验语言文字。为此,笔者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从学情出发,根据文本内容和主题思想引入了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
从学情角度看,绝大部分学生没有乘坐过轮船,更鲜有学生在大海上航行过,很难体会两艘大轮船相撞造成的后果有多么严重,也很难想象在无垠的大海上两船相撞后人们是多么恐惧。而电影《泰坦尼克号》呈现的灾难场景和本文描述的灾难场景非常相似,该影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号”邮轮在初次航行时与冰山相撞而沉没的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了贵族出身的女主人公露丝与平民出身的男主人公杰克抛弃世俗偏见走到一起,在“泰坦尼克号”邮轮沉没后,杰克把生存机会让给露丝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爱情的伟大与无私。“泰坦尼克号”邮轮沉没前的混乱场面、船长表现、营救顺序、船长命运以及乘客撤离邮轮时所展现的人性光辉与“诺曼底号”遇难时的相关内容高度一致。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笔者为学生引入与文本内容契合的《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通过电影片段“还原”文本内容,学生将视频与文字结合起来,直观地理解了文本内容。很多学生表示:“观看电影后,我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了,对灾难到来时必须有人挺身而出维持秩序有了深刻的认知”,“读课文时,我能发现人们在危难之际展现出的人性美,但电影片段展现的人性美更有震撼力和感染力”,“我发现,除了人物名称不一样,课文内容完全可以作为这个影视片段的解说词”,“看了电影片段,我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对哈尔威船长的牺牲精神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如果不看这个电影片段,我对意外灾难到来时的混乱、人们对灾难的恐惧和无助等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面上”。学生的这些观感都证明了引入图像或视频对他们理解文本的重要作用。
与语言文字相比,图像或视频更具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教师将与文本内容相近、相似的图像或视频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本内容,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
二、创设生活场景,体验安全避险
《“诺曼底号”遇难记》虽然讲述的是轮船相撞的故事,印证了课文所在单元的主题“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但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角度看,本文也可以被看作一个安全教育的案例,它形象地阐述了一个生活常识:面对突发事件,我们要树立安全避险意识,掌握安全避险方法。
小学生受年龄和认知所限,避险意识淡薄,对突如其来的危险缺乏科学、合理的应对之策。为了提高学生的安全避险能力,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笔者通过文本中哈尔威船长面对意外灾难挺身而出、处变不惊、临危不惧的态度,以及哈尔威船长科学合理地指挥乘客安全脱险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或危险应该怎么做。学生很容易从文本中概括出如下做法:①要挺身而出,指挥其他人安全撤离;②要保持镇定,不能惊慌失措;③要听从指挥,不能自行其是;④要让妇女和儿童先行撤离;⑤要快速、有序地撤离现场,不在危险地带逗留。笔者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提炼得很好,但作为小学生,你能指挥身处险境的成人吗?”学生稍加思考,立即意识到作为小学生,自己本身就是被优先撤离的对象,自己无法也无能力指挥身处危险境地的人们,所以,措施①和措施④还不能作为自己安全避险的方法。
为强化学生的安全避险意识,笔者为学生创设了如下突发事件:你和妈妈在超市三楼购物,突然,超市四楼的仓库燃起了大火,烟气迅速蔓延到三楼,超市经理立即指挥大家放下已购买的商品,从三楼安全通道紧急下楼避险,这时你应该怎么办?学生结合从文本中概括出来的避险知识做出了正确回答:告诉妈妈不要慌乱,按超市经理提供的撤离路线从三楼的安全通道下到一楼;不能乘坐电梯;把手上的商品放到不影响他人撤离的地方;撤离时要快速、有序;撤离出超市后,立即远离超市大楼,为其他人的撤离和消防队的救援留下足够的空间。
这样的情境既有生活基础,又与课文内容有相似之处,学生借助情境体验回答避险措施,不但巩固了文本知识,而且掌握了安全避险知识。
三、以幸存者身份写信,深化情感体验
体验式教学的核心之一是引导学生与学习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为让学生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请你以“诺曼底号”的幸存者身份给壮烈牺牲的哈尔威船长写一封信,表达你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仰或怀念之情。
四年级学生已经能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让他们以幸存者身份给哈尔威船长写信,不但具有真实的代入感,而且能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设身处地地体验哈尔威船长在危难到来时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封信,可以润物无声地内化单元主题“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
学生重读文本,将自己想象成“诺曼底号”上的船员或乘客,在那个紧急的时刻,亲眼看见了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的表现,亲身参与了哈尔威船长指挥乘客撤离的过程,亲耳听到了哈尔威船长对大副、船员的命令和对“可鄙的利己主义”者的痛斥,真切“体验”到哈尔威船长与“诺曼底号”徐徐沉入大海后所有幸存者的悲痛与伤心。在此基础上,学生写出了体验感很强的书信。如一名学生以乘客身份写的书信片段:“我是船上一名生还的乘客,是您的镇定自若、有序指挥,让我远离了死亡,获得了生命。正是您的沉着冷静,让我与其他59人有了主心骨;正是您的科学指挥,让我与其他59人得以幸存下来;正是您的优秀品质,让‘诺曼底号永载史册……”另一名学生以船员身份写道:“我的船长,您用自己的生命踐行了忠于职守这个普通而神圣的词语,您处变不惊、临危不惧、舍生忘死的优秀品质非但不会随着‘诺曼底号的沉没而消失,反而会随着人们对‘诺曼底号了解的深入而越发光彩照人。‘诺曼底号的遇难是不幸的,但能与您共事并见证您伟大的品行,我感到很幸运……”
通过写信,学生真切“体验”到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镇定自若、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全面、更深入。
(作者单位:孝感市体育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