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共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3-07-11 13:53张卫婷屈毅穆丽宁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

张卫婷 屈毅 穆丽宁

[摘 要]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种合作办学新模式,支撑域内产业发展的新组织。在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实践中,将产业学院改革建设发展融入区域产业新旧动能转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方能更好推进产业学院发展。本文提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发展的本质是以多主体共建共治为基础,以服务域内产业需求为导向,集技术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办学组织,对于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研究,需要从多元育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等三方面看待其价值,聚焦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创新和社会服务,从构建多主体协同治理结构、人才培养路径以及保障措施等三方面进行改革实践。

[关键词]产业学院 多主体 共建共治 办学组织

基金项目:2021年度陕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攻关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1GG009);咸阳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双高计划”建设专项研究项目《“双高计划”背景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SGA0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产业学院的缘起

产业学院是我国鼓励行企等组织多方参与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一项举措,可追溯至英国1998年策划、2000年运营的“产业大学”,成立的目的在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帮助个体获得知识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但并非真正的大学,目前已成为英国政府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产业大学的办学理念,国内产业学院的教育实践始于2006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物产集团共建物流产业学院和汽车后服务连锁产业学院,这是国内高职领域最早的产教融合式产业学院,目的是为了提升企业生产经营能力,帮助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現工学交替制度化、稳定化的办学模式,校企之间形成产学研一体的互动双赢机制,形成了企业具备学院功能、学院服务企业产业绩效提升的格局。近年来产业学院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研究实践的热点。

产业学院的相关发展

200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高职院校将“校企合作”作为提升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提出并实践了“产业学院”办学模式,如上文提到的“物流产业学院等”,但仅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现路径,并未上升到办学体制改革与创新的高度。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推动混合所有制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的发展,推动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改革的步伐。2015年12月,中山职院与镇区合作共建南区电梯学院、古镇灯饰学院等4个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2016年4月,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天津滨海迅腾科技集团合作成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德州职业技术学院互联网学院。这些产业学院与企业深度融合,引入企业设备、技术、工程技术人员等要件,服务相关产业集群,实现专业发展对接域内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学院以校企“资本”的混合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新路径。

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行动计划》)提出,鼓励企业和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合作举办适用公办学校政策、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2019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2019年,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提出吸引企业联合建设产业学院。可以看出,国家已将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作为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方向和重点。

产业学院的价值

1.促进产教融合,实施多元育人

为了推动校企深度合作,突破校企合作的桎梏,发挥政、行、校、企多主体办学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国家对产业学院进行改革,转向混合所有制和股份制,国内众多学者已从体制机制、法律诠释等多视角解读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

2.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是一个实体化组织,具有发挥政、行、企、校等有形和无形资源协同办学的优势,整合产业资本和教育资源,夯实了产业与教育的经济基础,融合了职业教育资源与行企设备、技术等资源,体现了行企在合作办学中的主体地位,易于实施办学主体多元化,能更好地响应区域产业链发展需求,围绕产业链打造专业链,实现学历教育教学和社会技术技能培训,助推域内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3.产业学院建设体制机制研究

随着对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的深入研究,若将产业学院作为一种办学组织,将会涉及到治理机制、产权结构等问题,但混合所有制办学法律体系的缺位引发了许多现实问题。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举办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有效回避了企业法人或事业单位法人属性风险,相对学校层面而言,试错成本低操作性强,作为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建设的稳妥方案,取得了可观的建设成效。目前,全国许多高职院校依据办学特色,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实践,形成了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例如山东海事职业学院与滨海旅游集团共建游艇产业学院;政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例如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南阳卧龙综合保税区与河南御兆实业有限公司共建“一带一路”产业学院;校行企共建产业学院,例如湖北工程职院与黄石市建筑业协会以及龙头企业扬子建安集团共同组建黄石建筑产业学院等一大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产业学院。

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改革的途径

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是一种新型多元合作办学模式,有效整合了区域产业、行业和企业等创新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推进了政校行企等多主体优质资源有效融合,资源共建共享、优势融合互补、协调创新发展,打造产教培研创价值共同体,产生了协同育人、服务产业发展、支撑技术创新的综合优势。

1.做好顶层设计,构建多主体协同合作治理结构

从办学主体和机制层面而言,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引进行业组织、产业园区、企业等主体资源,突破了政府办学主体单一性,趋向多主体的混合制,形成一种多元协同的深层次合作。但鉴于多主体各自利益点、价值观等的多元化,构建多主体协同有效运作的治理结构成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改革发展的第一要务。

依据合作博弈理论,团体理性的基础是效率、公平、公正,团体存在条件整体收益大于每个成员单独经营时的收益之和,以及应存在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的分配规则(每个成员都能获得不少于不加入联盟时所获的收益)。要保证实现和满足这些条件,这就要求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是可以互相交换的,所达成的协议必须强制执行。在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多主体合作的组织场域,共建共育共享人才培养与培训、技术创新发展、社会服务等公共事务,需要设计一个治理机构规范多主体间各自扮演角色以及承担的义务、享受的权益。

(1)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决策体系

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是一种多主体共建共管的混合制办学实体,打破了政府与学校单一垄断的管理方式,分化了管理权限,提升内部治理的开放性,形成了多元共治结构。但各办学主体利益、价值等核心诉求的差异性,则需强化顶层设计,从办学目标、组织架构、权力义务、利益分配等方面协商达成合作协议,保障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健康持续发展。

构建开放、民主、科学的“平等协商,民主集中”决策体系,组建多主体教学指导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充分听取教育部门、合作院校、行企组织等利益主体的诉求,以对话、协商等方式就体制机制、资金投入、办学理念、人才引进与管理、岗位设置与人员聘用、绩效奖励分配、经费财产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等重大事项做出决策,形成规章制度,实现多主体合作的善治体系。规划建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组织结构,理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内部多主体间的关系,创新管理工作机制。对接学校层面的相关制度规定,制订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内部的人财物和教科研管度等,理顺相关运行体制机制,厘清学院和产业学院间权利与义务的分配,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这些都需在办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发展和完善。

(2)构建多主体参与的管理机构

建立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内部组织结构,即内部治理结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合作多元主体共同组建产业学院的决策机构——产业学院理事会,实施产业学院院长负责制,精简办事程序、疏通改革堵点、激发干事激情。

联合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合作方,构建多主体参与的产业学院决策机构即产业学院理事会,优化内部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对接学校职能部门,成立内部管理机构,明确权利和责任,建章立制,简政放权,形成激励到位、发展良好的运行机制。一是管理机构设置与人员聘考权利,含产业学院内部机构设置和人员聘评,专业课程的发展规划,教科研管理,以及专业带头人、教创团队建设等。二是教科研方面权利,含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以及顶岗实习标准等标准文件的制订,课程、教材、实训基地等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社会培训、技术创新、技能大赛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发展,以及日常的教学和学生管理等事务。三是招生和就业创业方面的权利。四是经费管理方面的权利,含经费预算、使用、分配等计划的制订,以及科研、培训专项经费的管理与使用等。

(3)建立依法治理的制度体系

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运行遵循依法治理准则,产业学院多主体合作方,以契约为合作基础,以章程为运行规范,明确责权关系,增加透明度,消除纠纷,减少摩擦。同时,依据国家关于产教融合的相关文件和法规,经多方对话协商,健全契约、章程等合作文件中的相应条款,做到动态调整、及时优化。建立健全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人、事、财以及基地建设、资产管理和审计等重大事项的监管办法,保证合作各方正常履行权利与义务。在国家大政方针允许的条件下,探索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校企合作模式。

2.构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路径

(1)确立产业学院建设规范和标准

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作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创新实践,国家宏观政策法规尚未成型,无论在实践还是在理论研究、制度体系建设等方面都有待实践和深化。确保办学目标和运行成效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一要务是明确产业学院建设发展规范和内涵,确保不偏离建立产业学院的初衷。由于职业院校办学定位、培养规格、教育资源和理念等呈现多元化,所在地产业发展定位和规模千差万别,造成职业学校在与行企等组织共建产业学院时,没有成熟的办学模式和运行模式可供参考,这就要求在组建前期,调研分析域内产业发展定位、发展规模、人才需求等要素,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瞄准与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组建产业学院,创新办学模式,服务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制订建设规范和标准,通过对话、协商机制,与共建主体确定产业学院建设规划,明确各方设备、技术、资源等教学要件的转移标准、教学标准、基地建设标准、师生考核评价标准等规范,确保产业学院健康持续发展。

(2)产业学院建设内容

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以服务域内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为牵引,联合域内政行企等机构,实施共建共管共赢的办学模式,为域内产业新动能转化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要坚持产业为要、产教融合、育人为本、创新发展,聚焦人才培养、专业群建设、课程开发、教创团队、产教融合平台、社会服务能力、管理体制机制等七大建设任务。引导产业学院聚焦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建立多主体合作共建人才、信息、技术与资源共享机制,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教师聘评机制,构建专业群与产业链发展联动机制,探索实践产业学院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社会服務、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办学模式。宿迁学院和京东公司共建产业学院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该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实施了“两转一化”“两融一新”“两聚一高”的办学思路,通过“四建一推动”措施,推动产业学院实体化建设。

(3)建立评价体系,严把质量红线

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具有多元化、社会化、公益化等多重属性。办学主体的多元性,造成主体的不同诉求对产业学院改革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办学过程中需建立育人评价体系,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诊改。其一,要协调多元办学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在育人评价体系建设中,评价主体包含教育部门、职业院校以及行企等其他办学主体和第三方评价机构,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多维度的育人过程诊断评价,平衡各办学主体利益需求。其二,实施全方位、开放性评价,产业学院建设初衷是契合服务域内产业发展,那么产业学院办学评价应从培養的人才对域内产业发展的支撑度和教职员工对域内产业发展的服务两个层面设置评价指标,例如对毕业生在域内的就业率、横向课题、技术服务转化、项目孵化等指标进行评价。其三,构建立体化评价内容,产业学院是一种新型的多元主体合作办学模式,从国家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的实践多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借鉴现有单一办学模式成熟经验,并结合多主体办学中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在评价过程中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成果和效益相结合,制度建设与模式创新相结合。

3.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保障措施

(1)人才培养是产业学院建设的价值

产业学院作为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实践探索的一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发展的价值在于更好地为域内产业发展和驱动创新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相比于传统的校企合作,能够吸引更优、更多的人财物投入到产业学院改革发展之中。树立产业学院育人的质量意识、质量观、质量标准,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与诊改体系是育人质量的保障。合作主体共建教学诊改委员会,制订教学评价、检查、反馈等相关管理文件和运行规则,对日常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教学过程、毕业生质量追踪等方面进行检查、评价、反馈、反思、诊改,从质量改进、提升、控制等三方面保障育人质量,为域内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2)深化改革是产业学院持续发展的动力

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平台、新载体。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如何建,如何建好、建优,没有成熟的案例可供借鉴,需要各个职业院校不断在实践中深化合作、创新运行模式,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与推广、员工技术技能提升等方面提供优质的服务。联合多元合作主体,与域内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与转化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服务产业发展与增值赋能。建设域内员工技术技能提升培训教育基地,技能鉴定与新技术推广基地等,嵌入域内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化、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将产业学院发展成行业有影响、当地离不开的办学实体。

结  语

产业学院是国家为了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深层次发展提出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旨在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把产业学院作为二级学院来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实践与建设,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取得了一些建设成效,但是还需继续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与探索:

1.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与母体职业院校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理顺。

2.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如何建成集教学、技术服务、技术创新为一体的实体,有待进一步实践探索。

3.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如何建,如何管,有待继续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黄文伟,郭建英,王博.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生成逻辑与制度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13):35-39.

[2]周红利.把产业学院建成企业人力资源的共享中心[N].中国教育报,2020-05-19(9).

[3]赵章彬.高等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从治理体系角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43-46.

[4]朱跃东.高职混合所有制二级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之惑与应对之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61-67.

[5]张艳芳.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7(10):15-19.

[6]郭雪松,李胜祺.混合所有制高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共同体建设[J].教育与职业,2020(1):20-27.

[7]吕红刚.高职院校二级学院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0):70-74.

[8]徐伟,蔡瑞林.交易成本:校企共同体产业学院治理的关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9):43-47.

[9]李北伟,贾新华.基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优化策略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9(5):104-108.

[10]许忠荣,庄子萱,杨秋明.基于产业学院的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宿迁学院京东商学院为例[J].时代金融,2020(11):145-147.

(张卫婷、屈毅、穆丽宁: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刍议
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放共享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产业学院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二级学院行政办公的职能转型
有关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产业学院教师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探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发展研究
深化产教融合 提升高职光电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