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刚
【摘 要】目前高职院受自身条件所限,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都与学校的期望相去甚远,产教融合是破解校企合作中问题的有效途径。常州轻院的实践表明,成立产业学院、激发教師社会服务潜力、开展生产性实训是提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有益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产教融合;产业学院;生产性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016-01
一、引言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四大重要职能。目前高职院校设施设备用于社会服务的情况并不理想,大多数设备由于性能落后、精度不高、功能单一,除了用于实训教学中的简单操作与模拟仿真,很难发挥其服务社会功能,极少数可用于实验分析、产品开发、质量检验、实际生产与加工。LED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从业人员多是由其它专业转行而来。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历,对行业职业了解不够,缺乏从业的技能和实操能力。受实训条件所限,学生的技能不能满足岗位要求。产教融合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途径,是破解矛盾、解决问题和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现状分析
1.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面临的合作机制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实际需求有差距,人才培养的市场针对性不强,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虽然各校都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有的也有所探索或突破,但整体参与产教融合的广度不够、层次不高、力度不大,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产业、企业需求。职业院校还没有真正建立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长效运行机制。在校企合作中,很多高职院校都希望合作的企业能够提供实训设备、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为学生安排实习岗位等,合作的企业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还承担着较大风险。学生生产经验少,难以保证产品质量,可能生产出次品甚至废品,对企业生产操作规程不熟悉,存在发生工伤事故安全隐患,这都会增加企业管理成本,甚至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学生就业去向具有不确定性,合作企业担心辛苦培养出来的人才最后为他人所用。企业生存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创造财富,注重财富的积累,而不是财富的流失。企业招聘人才的目的也是为了创造财富,而培养人才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由于双方利益诉求的差异与错位,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一头热”的现象较为普遍。要想保证校企合作不流于形式,必须保证企业在与学校的合作中有收益,毕竟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
2.教师社会服务意识和动力不强。
当下高职院校由于历史的原因,多数教师的素质还未真正达到“双师”素质要求,教师参与产业服务、技术开发的实践能力还很薄弱,教师不适应产业发展成为制约产教融合的最大瓶颈。高职教育主要是面向区域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这一目标要求高职院应按照生产第一线的职业岗位要求来培养人才,才能符合企业用人标准,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与企业相互合作、相互促进。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在具备良好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还需掌握较高水平的一线生产实践技能。社会服务职能应该是教师的人才培养职能和应用技术研究职能的合理延伸。然而,现有的激励制度与考核标准,促使教师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学、科研、竞赛指导和项目建设中,对教师自身专业实践能力提高缺乏内在的动力。社会服务动力机制缺失,组织机构和服务平台建设不够,相应的政策支持与制度配套乏力。因此,造成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不强,导致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发挥受限,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教师社会服务强也可以促进校企合作。尽管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以间接服务于社会,但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更不能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
3.实训教学软硬件条件不足。
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培养一线高端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能够发挥技能训练、技能竞赛承办、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开发及对外技术服务等功能。许多实训指导教师虽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但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能力欠缺,理论结合实践能力不足,科研成果脱离生产实际。行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设备淘汰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学校由于资金问题,设备不能及时更新。陈旧落后的教学设备满足不了实训教学的需求,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得实训教学走入了“形式化”困局。这种“敷衍”式的实训教学无法为学生打好专业应用基础,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致使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非生产性实训也很难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对工作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
三、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主要途径
1.建立“学院+行业协会+企业”校企合作机制。
2011年,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常州市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签署合作协议,以“政府引导、经科教联动、产学研检相结合”的运营管理模式,构建“研发设计-分析测试-高技能人才培养-知识产权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一体化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并联合共建“常州半导体照明产业学院”,积极探索“行业联盟指导、企业主体、学校主导、资源共享”的校企共同体产业学院。
2.通过产教融合提升师资教科研能力。
学院引导并促进光电专业老师关注LED产业发展,紧跟专业技术前沿,支持老师做企业的访问工程师,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将学院的发展与LED产业发展及常州光电企业成长联系起来,在老师晋升职务时给予社会服务的位置与教学、科研一样,对社会服务能力强的老师适当降低年度考核的教学、科研工作量要求。
3.与企业共建LED生产性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的大多数设备由于性能落后,精度不高,功能单一,除了用于实训教学中的简单操作与模拟仿真,与企业的生产设备严重脱节。本着校企共建、互惠互利的原则,LED产业学院探索“共建、共管、共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机制。校企协同开发课程资源,并针对课程教学需要,把源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业项目教学化处理,形成教学案例库。
四、结束语
目前,中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中国制造2025、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成千上万的优秀产业工人。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激发企业培养人才的热情,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在与企业、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项目开发中提高能力,在真实的生产性实训环境中得到最有效的锻炼。改革教师考核办法,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通过产教融合,提升光电专业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常州轻院LED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的积极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明星.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分析及提升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9)83-85.
[2]杨善江.“产教融合”的院校、企业、政府角色新探[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117-119.
[3]苟兴功,余洪英.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改革与机制[J].创新教育与职业,2016(3下)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