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艳妮
【摘 要】当代大学生投资理念和消费理念超前,校园贷很好的为大学生解决了这些方面的金融问题。校园贷属于新兴市场,各方监管还不到位,在为大学生提供了方便的同时,隐藏的风险也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困扰。本文首先分析了校园贷产生的原因及发展现状,校园贷发展的必然性以及目前市场的不成熟性都给大学生学习、生活甚至是未来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在对校园贷给大学生带来的危害进行了梳理之后,分别从大学生自身、社会监管和学校教育三个角度分析了产生不良校园贷的原因。最后从政府、学校和学生个人的角度提出了校园贷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风险控制;校园贷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3-0001-01
一、校园贷的产生原因及现状
90后,00后的大学生具有高涨的创业热情,超前的消费理念,并且对新生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较强的接受能力。校园贷以其可以分期付款和便捷的贷款方式,迎合了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和心理需求。
2016年国家信用管理中心联合宜信至诚信用评估有限公司对252所高校的约5万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50.84%的学生表示每月生活费没有剩余,23%的學生会明显感到经济上的紧张,仅有15%的学生没有出现过资金短缺或者紧张的状况。当前大学生对金钱的使用没有作过明确的规划,也没有对每月资金的盈余情况做记录,容易陷入冲动消费的陷阱,这些都为校园贷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目前由正规银行发行的大学生信用卡已逐步淡出了消费的市场,原因是大学生校园信用卡坏账率太高。在这种情况下,校园贷应运而生并迅速兴起,主要的形式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P2P网贷平台等一些金融平台。其中发展规模较大的主要是满足学生消费需求的爱学贷、借贷平台借贷宝、阿里等机构提供的信贷服务,还有与私人进行的贷款服务[1]。
网络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资金和消费的需求,各方面对这个新兴市场的调节和监管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就导致了校园贷的一些不良的发展趋势。各种诸如“千元借款滚至26万”、“裸照逼债”等负面新闻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
2017年6月28日,银监会联合教育部、人社部发布消息,暂停一切网贷机构开展大学生网贷活动,并且提出退出的时间表。相继有59家贷款平台退出了大学生网贷的市场,但有些像“给你花”、“爱又米”等平台依然对大学生进行高利息的消费贷款服务。还有一些中介组织在一大部分校园网贷平台关闭或者转型之后,用一些隐蔽性极高的手段进行校园高利息贷款,导致一些恶性事件滋生不断。再有就是一些小额贷款公司利用“互联网+”通过微信、QQ等方式放贷款,如同存在于暗处的不法组织,危险性极高。[2]
总体而言,校园贷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但是由于在现实情况下与其为“大学生服务”的初心相违背,偏离了良性发展的主线,各部门对其市场的管理也相对比较混乱。
二、校园贷的危害
校园贷虽然在相对较短的周期内对大学生提供资金方面的帮助,但是由于恶性事件不断,负面新闻频出,大家渐渐感到校园贷真正给大学生所带来的伤害要大于帮助。
1.影响大学生的金钱观。
大学生从高度依赖家庭的高中生步入相对独立的大学,在经济方面虽然有也同样依赖家庭,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一些自主权。这就要求大学生本身能够有一些自我管理的能力,特别是对金钱的管理能力。然而由于大部分的学生经验并不丰富,对自己的资金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和分配的计划,便会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校园贷以其“低门槛、程序少、放款快”的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取款途径,继而又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消费需求,长此下去,大学生的金钱观便会失衡。
2.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校园贷在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变相的高利贷,其利息是按天来计算的,甚至有的年化利率达到了70%。[3]对于没有稳定收入的大学生来说,经常出现的状况就是无力偿还贷款并且高额的利息在利滚利后越积越多。大学生可能一开始并不了解或者并不清楚这种高额贷款所带来的后果,在无法偿还本息的情况下,可能会受到放贷人的威胁、恐吓甚至人身伤害等,这些都会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压力,同时还会影响到学校正常管理。最终大学生可能在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下出现一些自杀或者精神失常等不良情况。
3.个人信息被不法利用。
贷款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及其家长、朋友的信息可能会通过各种方式被校园贷平台所获取,这样就会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些需要保密的个人信息来进行诈骗或者贷款等的违法犯罪活动,造成大学生本人及其父母、朋友等在经济或者信用方面收到损害,同时,这种行为也严重的扰乱了金融秩序和社会治安。
4.丧失诚信记录。
大学生由于没有固定的收入,对于能否按时还款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在无法按时还款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征信报告中便会有不良的记录,不良的征信记录会对其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
三、校园贷“乱象”产生的原因
1.大学生自控力弱。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国家实施的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政策扶持下,大学生在保证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完成学业是不会有太大经济压力的。但是,还是会有大学生进行校园贷,一个根本性的因素就是大学生无法抵御外来的诱惑,自控力较差。有调查研究表明:40%的大学生在消费超出基本支付水平时会采用“金融手段”,18.6%选择分期付款,13%选择互联网金融。[4]毋庸置疑,校园贷存在着误导学生的宣传方式,但是最直接的因素还是学生本身自控力弱,对自己的经济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导致不良校园贷有了可趁之机。
2.大学生金融知识不足。
多数网络贷款平台都会有诸如“无抵押、免利息、到账快”等的宣传广告,但是对一些收费标准,利息计算等条款并未如实宣传或者存在陷阱。但是,当前大学生特别是大学新生不仅没有社会经验还没有专业金融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没有能力辨别贷款平台与机构的正规性和合法性,特别容易掉入校园贷的金融陷阱之中。
3.银行正规金融服务未覆盖。
大学生由于其年龄和生活阅历并未形成正确、成熟的消费观念,存在盲目消费、冲动消费的现象,导致其巨大的消费水平与薄弱的还款能力的不平衡,往往不能如期偿还信用卡。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银行选择退出大学生信用卡的市场,或者选择提高信用卡的办理条件,而这也为不良校园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4.政府监管不到位。
政府应该是校园贷的监管主体,应确保金融机构的合法经营。[6]目前,校园贷的发展速度远远比政府的监管措施的发展要快,与之相对应的监管机制并没有及时完善。由于没有严格的风险防范体系,仅仅通过身份证就可快速贷款的校园贷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贷款的法律风险。对于这种“互联网+”的贷款模式监管经验缺乏,相应的监管部门和法律法规都未健全。针对贷款的机构和平台也缺乏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
5.学校管理的不重视。
高校不仅对大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负有责任。但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关注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安全问题上。在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疏忽,未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长期的消费观与金融知识的普及。
四、校园贷风险防控的建议
1.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
防范校园贷的风险首先要加强政府对校园贷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形成监管体系,共同打击违法校园贷。同时银监会、工商部门等要加大对实体借贷机构的监管力度;通信,网监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平台上的一些网贷机构的监管;金融监管机构要严格监控贷款流程、贷款利息等环节,严防高利贷的出现;征信部门要加快完善个人征信体系,保护大学生的诚信记录。
2.加强学校的引导和教育。
政府部门知识从外部源头上来制约校园贷的产生以及不良的发展。但问题的根本还得从学生的思想上来入手,因此高校对于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工作也是抵制非法校园贷的重要一环。
(1)思想引导。
高校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培养学生勤俭朴素的生活习惯,对于大学生当中流行的冲动消费、过度消费以及从众、攀比等消费心理及时发现并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形成理性、科学的消费观念。
(2)财商培养。
高校可开设一些金融与法律相关知识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金融和法律知识的普及以及如何防范金融风险,提高辨别不良校园贷风险的能力。也可与一些金融机构、银行、网监部门等联合举办金融知识和法律知识的普及讲座,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妥善处理带有个人信息的资料、票据、快递单等,提高大学生的财商。
(3)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现在已成为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德树人首先要注重学生的品德培养。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成为一个有契约精神和责任感的人。教育学生在大学期间要珍惜自己的个人征信记录,迈出诚信的第一步。
3.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要有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和金钱观,要养成勤俭节约、量力而行的生活习惯,不从众,不攀比。其次,要提高自己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增加金融知识与法律知识,提高鉴别能力,同时要珍爱个人诚信记录,保护个人信息,最后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可以先找家长、老师、同学来帮助解决,不要盲目行事,避免掉入非法校园贷的陷阱之中。
总体而言,当前校园贷市场的混乱现象,需要政府、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共同配合,在市场准入体体、监管体系等逐步完善后,希望校园贷能够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真正发挥其“为学生服务”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任一帆,马旭峰,王欣丛.大学生校园贷存在的问题及干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02):75-78.
[2]张吉利.论我国“校园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财政经融,2016(26):203.
[3]韩希宇.期限短金额低校園贷却把实际年化利率做到了70%.搜狐网.http://mt.sohu.com/20160607/n4533329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