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呼吸”之梨园戏中非语言符号的艺术感知

2023-07-10 04:52谢小平
艺术大观 2023年18期
关键词:梨园戏呼吸

谢小平

摘 要:梨园戏的表演是具有生命的,在一动一静之中游曳,在一呼与一吸之间吐纳。其唱腔温润,身段气韵精妙,具有独特的表演程式,在简洁的舞台场景中给观众以无限的艺术遐想。梨园戏艺术的感知是综合的,除了词曲语言的抒发,还有很多非语言符号的传递表达尤为经典。本文以梨园戏《御碑亭》气韵呼吸和非语言符号的舞台表达为出发点,对其独特的艺术感知进行探析。

关键词:呼吸;梨园戏;艺术感知;《御碑亭》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8-0-03

呼吸是生命存在的彰显,感知是艺术存在的证明,我们用感知创造文化符号,再用文化符号进行感知,我们身处一个符号的世界,符号是信息传播的基本单元,通过感知与符号创造了我们熟知的文化与艺术,其中语言和非语言符号既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手段,也是文化艺术产生与被感知的本原,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感知手段。

非语言符号在实际交流、表情达意、信息传递中具有语言所不可替代的功用。可以说也是一种语言,需要在特定场景中才能被感知,与语言相得益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共同搭建沟通交流的桥梁。梨园戏舞台表演艺术正是基于大量非语言符号而构建,除了丰富以词曲唱腔为代表的语言表达外,以科母范式、气韵呼吸、空间感知、舞台情感具象化等非语言符号赋予其独特的艺术感知,让梨园戏的表演具有了生命。

一、程式和气韵的形象感知

梨园戏是一门综合艺术,其艺术的感知是综合的,以视觉和听觉为主,其视觉感知主要是科母范式和气韵呼吸的融合,科母范式塑形,气韵呼吸塑心,二者相辅相成,一个鲜活的艺术形象跃然眼前。

(一)科母范式之塑“形”

梨園戏的艺术感知在所有戏曲艺术中卓诡不伦,其八百年的积淀打下了良好的艺术基础,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十八步科母,这是一套完整的非语言符号系统。科母范式严谨和谐,不同的动作和不同的音乐代表着不同的情绪,具有完整的艺术表达,使得演员在表演上得心应手,虽然无华丽布景,但足可使演员自信充分地在舞台上完成艺术呈现。

梨园戏十八步科母在舞台上的完整性表达发挥了语言功能,确立梨园戏艺术的基础,可以说确立表演的外在形式,故称之为塑“形”。在舞台人物的塑造过程中,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身段与程式化动作,这来自生活的思考,也在于艺术的提炼,程式是来自生活舞台的感知,虽不是语言却承载表情达意的作用,高度凝结的舞台非语言表达创造了梨园戏独特的艺术审美。戏曲演员用程式去塑造和表达,观众用习惯去进行艺术感知,在有限的舞台表演环境中产生共鸣。角色的塑造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演员的入戏会带着观众也入戏,外在的非语言表演是基础,这既是戏曲演员同人物的对话,也是演员与观众的对话。

科步在表演中的运用并不简单,演员需要对作品的特点、情感非常熟知,不同的场景对应不同的动作,每个微小心理情感的变化都要准确拿捏,使用合适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技巧与之对应,同时需要在表演中保证整体的完整性,不可过多的表达,也不可少头缺尾,同时还要兼顾对戏的演员,才能全面展示其情感,建立独立的表演氛围。最终将作品的内在和情感传达给观众,让观众观其形而知其意,这才算初步具有了舞台人物塑造的基础。程式化科母范式是梨园戏表演中最重要的技巧,身体语言直观的表达,可以让舞台形象的塑造变得得心应手,从根本上保障梨园戏的舞台表演。

在梨园戏《御碑亭》中,曾静萍女士所饰演的孟月华形象温柔贤淑,这种感觉从一登场的步伐与仪态中就已经确立了其舞台艺术形象,这是旦角“糕人身”的艺术语言,书生柳生春形象出场则是规正大方,这是生角走场“墓碑身”的艺术表达。这些非语言的程式已然是一种符号,共同建立了演员与观众的连接,是梨园戏鲜活舞台呈现的重要原因之一[1]。

(二)呼吸气韵之塑“心”

戏曲的表演中韵味十分重要,这也是其深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之一,梨园戏是有自己的气韵的,其静谧、丰满、细腻,在举手投足之间,表情和姿态都无不贯彻在一个韵中,每一段音乐,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呼吸都贯穿着气韵,这梨园戏舞台生命的承载,这种完整饱满的气韵造就了梨园戏独特的艺术感知。

梨园戏的韵无处不在,在呼与吸之间吐纳,非语言的韵主要通过演员的肢体表演来呈现,一个个微小的调度、表情、姿态是韵形成的基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韵场,韵是演员表演的生命,也是戏曲的整体表达,所有台词、剧本、舞美、观众都要放在这韵之中。梨园戏的所有舞台动作都有呼吸,这种呼吸给人的感觉是特别柔软的,但又不乏遒劲,演员的呼吸带动了演员的艺术感知,同时作用于观众,最后达到一个和谐,使舞台所有的事物都具备了这种韵,生动地呈现在眼前,这是梨园戏艺术最具有特点的地方。

梨园戏独特的呼吸是其韵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呼吸就没有梨园戏的表演,不光是演员表演有呼吸,整个舞台都要有呼吸,共同融在一个韵里。梨园戏的内在是十分温情的,细腻的表达将内心情感通过气韵外化给观众。比如,在梨园戏《御碑亭》有一段精彩的内心戏,孟月华为躲雨来到御碑亭,发现亭子里柳生春也到此避雨,孟月华怕其是一个不端之人,内心历程变化十分之大,但是在具体的表演中并没有大幅度的肢体动作,而是抱紧手里餐盒,惊恐的表情配以短促的呼吸,内心又惊又急的情感跃然展现,这一段的入戏对于整个舞台表达都是很重要的,同时也将整体的戏剧冲突推上第一个高点。随之音乐一转,洞箫徐徐之音起,然后孟月华和柳生春的所有气韵从紧促转为徐缓,一个左右横向的调度,步伐气韵依次放慢,就这么短短两分钟的舞台处理,快慢气韵的变化将观众带入了整个剧情之中。

呼吸之变是表演外化的根本,一个好的呼吸运用将人物塑造得更鲜活,这要求演员不仅要对舞台人物有深刻理解,也要求演员必须具有良好的生活体验,不同情绪呼吸不同,不同场景也要有不同的呼吸,如在舞台表演中:开心的状态时呼吸要稳实;愤怒的状态时呼吸需要提转;忧虑的状态时呼吸要紧促;悲伤的状态时呼吸要顿挫绵长。有收有放,有开有合,呼吸随着心动,这样的舞台呈现将会是饱满且生动的。掌握了呼吸的韵律并将其贯穿始终,也将掌控整个舞台表演。

在梨园戏《御碑亭》中,孟月华与柳生春两人亭中坐立这段戏的表演尤为经典,刘春生坐于凳的左边,孟月华坐于右边,此段表演非常暧昧,孟月华唱道:“他眼角眉边,藏些儿意不浅,似这这般痴憨,撩人心款软。忒腼腆,待遮掩,恼与不恼间。”刘生春整段并没有移动,甚至外在的侧身举手动作都没有变化,但是其从痴憨到羞腆,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气韵的运用,呼吸频率的变化配合表情仪态的变化,完美地呈现出刘生春心理的变化,而孟月华在唱的过程中,也通过唱韵和肢体气韵呈现出腼腆到羞恼的心路历程。一呼一吸之间,演员的情绪表达和内心刻画就已经完成,观众感受这气韵的同时被带入戏曲的情景之中,和整个舞台表演产生艺术感知的共鸣。

二、非语言符号的舞台感知

(一)符号化与空间营造

戏曲艺术的创造是演员表演与观众审美感知同步进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个独特的艺术空间,在空间的架构过程中,道具、演员、舞美场景都有了符号化特征,既有现实指代,也有意象表达。根据空间区域和维度的不同,利用不同道具和舞美灯光进行虚实过渡,通过演员的表演,对剧本中经典场景的重要特征进行再现重构,其中不乏光暗对比、色彩对比、空间感知等手段,是梨园戏中重要的舞台表现手段[2]。

1.道具符号化

梨园戏表演中使用的道具极具典型性,如梨园戏《御碑亭》的亭子场景中,只有一方长凳,其可以是长凳本身,也可以是碑,还可能是床,它就是舞台上的一个符号。道具符号化是舞台舞美设计常用手法,这种非语言的符号在舞台实际传达信息过程中必不可少,具有指向性,同时有隐含的释义,是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文字所不能替代的。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也有很多此类设计,一物多用,或者多物组合使用,这不仅让舞台变得简洁,还会让观众眼前一亮,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多种形式的信息不同组合同时作用大脑时,可以快速刺激大脑活动,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整合,并且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

符号是表意的工具,有一些符号本原意义是稳定不变的,但同时也处于变化状态中,符号的解读需要特定的语境,要求语义明确并与解释者的理解相对应,梨园戏的道具的解读在于演员在表演中的具体语境带入,当孟月华与柳生春二人相视而坐时它可以被解读为亭中长凳,当孟月华和王有道相峙而立的时候则可被解释为床,符号解释的语境具有依赖性。而正是这种符号化处理,使得观众更加关注剧和表演本身,演员也必须努力去创造道具符号所对应的语境[3]。

2.空间虚化

不同的空间布局和利用,有着不同的表达,固定空间是表达信息的非语言符号。在早期的舞台空间构建中,自然主义盛行,提倡真实的重现,舞台舞美极具现实性,梨园戏表演中舞台空间观念是虚化的,不重写实与再现,更关注虚化象征与感知的舞台时空,认为舞台本身并不具备任何所指和能指,也没有复杂的情感表达与意志,舞台的空间是基于剧本和舞台表演而产生的,梨园戏的舞台就是如此,高度的简洁的舞台空间布置没有一丝多余,甚至感觉仅有的道具都是多余的,仅仅凭借表演就能征服观众。

舞台空间是一个艺术空间,这个空间有编剧维度、演员维度和观众维度,好的艺术作品这三种维度是和谐统一的,三者对戏剧空间及情感进行知觉体验的过程就是艺术呈现,艺术的感知的多样的,除了现实空间的感知,还有虚化空间的感知,梨园戏的空间感知就是高度虚化的,演员表演捧起一杯酒,手上没有酒,桌上也没有杯,但大家都能感知到。

在曾静萍版梨园戏《御碑亭》第一个场景中只有一个长凳和一个正方形的舞台灯光,极具虚拟性,空间感知的虚化使得其具备了无限的可能,这种基于舞台表演和观众的艺术感知而建立起来的空间构筑了梨园戏独立的艺术视觉和空间审美。虽说现代的舞台科技已然高度发达,但梨园戏中的虚无空间的艺术赋予正是其艺术生命的体现。

(二)舞台情感与感知交互

梨园戏的舞台情感是非常丰富细腻的,没有很多大开大合,通过对人物细致入微心理变化的演绎,舞台表达是温情的,这种温暖和谐的舞台情感往往能引起演员与观众的感知共鸣,不似七月流火,恰如明月清风。

1.心理情感的现代化

新编梨园戏《御碑亭》是一个女性视角的戏,一共三个演员,人物关系简单明晰,传统的故事赋予了现代性,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人物情感,将心理情感进行舞台化呈现,这正是其经典之处,外化的人物感情时刻牵引着观众的视线,使整个表演具有现代性。传统的孟月华具有了现代的女性观,本剧紧紧围绕孟月华的情感历程和心理变化,将女性的尊严、坚毅与高洁的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御碑亭》的后半段,在孟月华准备离开之后,唱道:“自将红豆抛弃,谁言别后无悔意,寂寞别旧地,此去应是无归期,人生何事关胸臆,最伤怀兮伤别离,伤别离。”此时就算是千般忧愁和万般不舍,但也不能徒徒蒙受猜疑,自持清白[4]。

在传统文艺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舞台情感也是发展的,这种情感来自编剧的设计,也来自演员的感知,编剧赋予生命,演员感知生命,在舞台情感的表达中演员的感知是首要的,只有演员先获得了感知,才能把这种感知外放給观众。好的戏曲演员塑造角色时是循序渐进的,在排练和表演时,演员与舞台形象是合二为一的,生活在角色中才能获得更好的舞台情感的表达。

戏曲艺术的表演和赏析都是需要积累的,赏析梨园戏艺术是对心境素质、文化涵养的一种提升,当下的人们很难感知当时传统人物的内心情感,而这种现代性的舞台情感表达使得梨园戏重获新生机。

2.艺术感知交互性

舞台情感来源于演员与观众的共同感知,故而艺术感知是交互的,每一部戏剧都是一个“感知场”,大家都在里面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在特定环境里使用特定的“语言”进行交流,演员在“说话”,观众在感知聆听,同时观众的一声咳嗽,一声叫好,也都会反作用于演员,一部戏的每一次表演,其艺术感知都不一样。

《御碑亭》是新编梨园戏的代表曲目,其以翩翩秀丽之姿,伴以南音徐徐软糯之音,剧情跌宕起伏,是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其舞台表演细致融情,一两个桌椅,三四个柜凳,简洁的舞台,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如之身临其境,没有繁华的灯光配饰,也没有高级瑰丽的舞美,凭着演员的肢体语言,一幕幕地诉说予观众看客。梨园戏的艺术感知是具有交互性的,编剧、演员和观众是在一个共同的“场”里进行感知,他们以韵为连接,用不同的非语言符号构建空间、塑造形象、感知舞台情感,这是一场交互性极强的文化盛宴。

艺术感知作为舞台和现实的桥梁,承担着观众和演员交互性感知的基本职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演与看剧是一个交流的过程,而这些语言与非语言符号就是解释系统,交互性的艺术感知是梨园戏的独特之处,其似在倾情地述说,也似生命脉搏的跳动。

三、结束语

梨园戏中的舞台表演离不开非语言符号的艺术感知,其是真实的,我们可以通过优美的科步感受其韵的流动,梨园戏的表演是有生命的,在呼与吸之间吐纳。其温润的唱腔表达是为心,精妙的身段气韵是为身,特定的表演程式是为形。同时,梨园戏的艺术感知也是虚化的,这是一个通过非语言符号所构建的精神世界,简洁的场景给演员和观众以无限的艺术感知,在这共同的交互式艺术情感感知中完成艺术的表达。

科母与呼吸之韵让舞台人物具有生命,现代化舞台情感与交互性艺术感知让舞台表演也具有了生命,传统的艺术也将在继承中发展,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赵英勉.戏曲舞台设计[M].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3]王晓茹.梨园戏“表演科范”艺术特征探微[J].戏剧艺术,2017(06):88-97.

[4]张婧婧.吁嗟一女子,方寸有天知——梨园戏《御碑亭》创作谈[J].福建艺术,2013(06):67.

猜你喜欢
梨园戏呼吸
闽南文化的现代化传承
——以梨园戏为例
“梨园戏现象”探微
弦管古乐是泉腔戏曲的曲库——从梨园戏三元老论南音与梨园戏关系说起
试论戏曲手舞的视知觉形构——以梨园戏、莆仙戏科介谱式为例
略谈美声演唱的特点与艺术创造
优秀的音乐表演具备的几大特点
浅谈呼吸对舞台发声的作用
浅谈歌唱演员的基本演唱技巧
梨园戏开发的可行性与旅游利用研究
寻访梨园戏之初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