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

2023-07-10 06:45:30罗飞宁茹梦丹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扎根理论职业发展学术期刊

罗飞宁 茹梦丹

摘 要: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发展是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运用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方法对学术期刊编辑进行质性研究发现:制度政策、职业环境、人际关系、个人能力、职业认知和职业规划是影响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的内外因素。学术期刊编辑存在职业价值认同度不高、职业发展意愿出现分化、职业发展呈现路径依赖等问题。为了摆脱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困境,应建立包容性的学术期刊编辑评价体系,促进编辑多元宽领域发展;培育学术期刊编辑的“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学术期刊与编辑协同进步;建立科学的学术期刊管理体系,形成专业的发展格局。

关键词: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G 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883(2023)01-0102-07

DOI:10.19986/j.cnki.1007-6883.2023.01.016

学术期刊编辑作为期刊建设的主力军,其进步关系到期刊的成长与发展,这个论题是学界和业界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的关于深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健全制度体系,适应出版业融合发展需要,实现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与职业资格制度有效衔接。”[1]国家对编辑个体的发展历来比较重视,但目前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发展面临困境。近年来,不少学者通过量化研究的方式对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认知度和满意度[2]、职业倦怠现状[3]、学者化困境[4]、职业规划[5]等方面做了调查分析。笔者对学术期刊编辑向更高职业发展阶段进阶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并运用扎根理论对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中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一、研究方法与分析

(一)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由社会学家格拉泽(Barney Glaser)和施特劳斯(Anselm Strauss)共同提出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6]。它是在系统收集和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和体现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逻辑联系并形成理论的一种方法。[7]扎根理论的程序主要包含三个步骤:从所搜集的资料入手,对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在资料分析的过程中,提炼出有关的类属及其属性,不断比较、补充材料,形成抽象的理论分析框架,直至通过验证。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和个案访谈的方法搜集质性材料。2021年1月至3月笔者通过社交软件对25位来自全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专业期刊的主编和编辑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其中男性10人,女性15人;25-35岁的10人,36-45岁的11人,46岁以上的4人;包括主编3人,编辑22人;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2人;博士14人,硕士9人,本科2人。总体来看,访谈对象包括了不同期刊、年龄层面、学历层次、工作经历、职业结构、个性心理的人员,实现研究主体的多元化,表明此次调查具有普适性和代表性。

此次访谈围绕“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影响因素”展开,问题包括:(1)您怎样看待编辑这个职业?(2)您认为编辑职业发展存在困难吗?(3)您觉得影响编辑职业发展有哪些原因?访谈过程中,访谈者根据访谈对象的回答追加开放性问题,以进一步挖掘补充信息。访谈结束后随机选取5名本领域学者对文本进行饱和度检验,资料整理后未出现新概念,证明检验通过。

(三)编码及模型建构

数据搜集后,运用扎根理论对原始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具体编码过程如下。

1.开放性编码

首先,使用开放性编码提取初始概念。开放性编码是从访谈资料中发现可以编码的句子,并从文字材料中抽象出概念类属和范畴。本研究将访谈资料进行比较、提炼和综合后,得出“工作责任”“个人价值”“学习意识”等22个初始概念。受访人员的编码类别中,B代表编辑,Z代表主编(见表1)。

2.主轴性编码

然后,对初始概念进行主轴性编码。主轴性编码是从初始范畴中找出类属间或者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重新归类,本研究共获得“个人能力”“职业认知”“职业规划”“职业环境”“人际关系”“制度政策”6个范畴(见表2)。

3.选择性编码

最后进行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就是进一步处理范畴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系统性联系,以“故事线”的方式形成抽象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把概念化尚未发展完备的范畴补充完整。[8]通过逐级编码发现并梳理出影响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的两大主范畴: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见图1)。

二、研究发现与阐释

(一)外在因素

1.制度政策

评价制度关系着学术期刊和编辑发展的导向。相关制度政策的出台直接影响着学术期刊编辑的发展预期与前景。目前,学术期刊的评价主要依据各评价体系,依靠的是影响因子等量化指标,而这种过度依赖影响因子的量化评价方式将学术期刊推向了指标化的竞争。“我国学术评价行政化趋势严重,目前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无不与以行政管理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制相关。”(B2)各种数据库在评价领域的体制性因素介入下,影响因子逐渐被异化为强制性的评价标准,为追逐高影响因子,一些学术期刊甚至使用不正当竞争手段,嚴重影响了学术期刊的办刊环境。同时,这种量化数据的竞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期刊的发展,然而,这种评价方式对于学术期刊编辑来说易形成短视化、功利化的价值思维,使学术期刊编辑陷入某种囚徒困境。

“学校对我们没有严格的考核,但是我们编辑部内部有一套考核制度,比如你负责的栏目转载情况怎么样,责编的文章有没有获奖等,反正就是有很多指标,跟评价机构评价期刊一样,编辑部就把指标落实到每个编辑头上。”(B7)

在期刊评价制度的引导下,学术期刊围绕评价指标作出主动或被动的适应与迎合,同时也将部分评价指标转化为对编辑的要求,形成了对学术期刊编辑的无形压力。倘若这种压力不能转化成促使其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动力,将会对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发展产生负向影响。

2.职业环境

就目前国内的求职环境而言,“学历歧视”“学历贬值”愈演愈烈。在人才评聘过程中,经常出现毕业院校、资历等因素引发的庇护或歧视倾向。随着我國国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很多科研院校在面试时除了看求职者获得的最高学位外,还强调“第一学历”的重要性,致使社会陷入一种职业内卷状态。“现在编辑岗位门槛越来越高,像我们刊物都要求博士。不是我有学历歧视,其实我觉得硕士更好用,而是学校用人制度倾向于招博士和现在每年大量的博士毕业找工作。”(Z1)而各种学术头衔大多倚重可量化的学术产出,这些学术头衔的评价往往是学者个人累积优势和评价制度筛选过滤效应共同作用的产物。职业环境中的马太效应,导致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分化和定位不清,而且不少高校在招聘过程中仍存在过度看重出身,关注是否毕业于海外知名大学等现象。这种判断标准或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有时容易出现“贤者不举,能者不荐,唯权是大,赢者通吃”。此外,在岗位设置方面,编辑需要兼任的事务比较多,时间和精力分散。“我考了两年的中级都没过,看能不能回学院当一名教师。……不知道还能不能继续待下去。平时工作太繁杂了,又碰上这两年我结婚生子,基本没怎么复习,每次都是裸考。”(B19)与此同时,编辑职称晋升渠道偏窄,初中级职称占比为六成左右,大多数编辑处于职称和职级的最底层。“我觉得自己到了职业发展瓶颈,想去读个博转教师岗。”(B1)学术期刊编辑在职业发展中遇到的种种情况反映出编辑的职业结构不合理、职业收入基本上处于较低层次、职业地位不高等问题。学术期刊编辑能获得的各种资源,无法满足其职业发展的进阶需要。如此一来,编辑人员的职业发展失去吸引力的同时,编辑队伍也难以维持稳定。

3.人际关系

学术期刊编辑所面对的人际网络包括:与同事的关系、与领导的关系、与同行的关系及与家庭成员的关系。由于人际交往能力、背景资源的差异,普通编辑在学术人际关系中相对弱势,重要资源都掌握在主编手中;家庭生活状况也会直接影响编辑的工作状态。“现在是全媒体时代了,我很想对我们的刊物进行媒体融合,但我们领导不太支持,以为我要出风头,所以我也就没动力去做这一块了。”(B16)年轻编辑本可以结合自身对新技术、新方法、新视角的敏锐掌握优势为编辑部带来创新性的发展,同时实现个人职业的进阶,然而这当中涉及的各种社会关系,不同程度地销蚀了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的热情与动力,由此延伸的情感压力和关系思维同样消耗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追求热情和工作时间。此外,有时主编的“绝对”权力使用不当,使得编辑因不满业绩考核、晋升、评优等结果而产生消极与抵触的心态,最终导致某种程度上的职业倦怠。

(二)内在因素

1.个人能力

编辑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说,编辑也是一种学术活动,是创造学术价值的工作。为了适应编辑职业的发展,编辑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并能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平时的编辑工作当中。“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倘若自己没有文章成果是很难在学术圈混下去的,你也很难跟专家学者打成一片。”(B4)学术科研能力和素养是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提高的,兴趣虽然是从事科研工作的原动力,但更重要的是编辑要有学术追求和勇于实践的精神。“时常保持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是编辑必备的要素。”(B14)编辑职业对编辑个人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编辑有较高的文字加工能力,还要求编辑具有较高的学术鉴别和主题策划能力。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不断学习、丰富视野、深入学科研究。如果仅仅为了完成任务或者评职称而做科研、写论文,而非以提高个人学术素养为目标,将学术兴趣发展成能力,必将导致职业发展的停滞。繁重的编辑工作阻碍了编辑进行科研,编辑在论文撰写、课题申报时常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科研工作是学者的重要职能,也是学术创新的载体。学术期刊编辑注重科研实践和发表科研成果,但缺乏有效的科研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做科研的内在动力不足,获得的科研项目级别不高,数量不多。

2.职业认知

职业认知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于许多学术期刊编辑而言,编辑工作量偏大,负担较重。编辑人员既要处理庞大的来稿,又要与学者、作者、读者打交道,工作精细度与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初审、稿件组织、稿件评审、编辑校对、宣传推广等环节均要参与并耗费巨大精力。“我没当编辑之前以为编辑挺闲的,当了编辑才发现编辑工作特别杂、特别累。”(B20)“编辑听着高大上,实则尴尬,一些作者以为我们权力很大,实则就是个‘小编。”(B3)此外,学术期刊编辑在单位往往不受重视,职业前景不明朗,认可度和待遇偏低。编辑人员既没有管理岗位人员的职务升职机制,也没有科研人员职称评定的项目成果优势,如果年轻人一毕业就进入编辑部,很容易出现职业发展瓶颈;也有许多人是在具备了高级职称或一定职务以后才转入编辑部,这部分编辑虽然没有职称或职务上的诉求,却会因为甘于现状而缺乏工作积极性。因此,对编辑职业缺乏必要的认知,是制约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3.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指对职业生涯进行系统计划,确立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它可以是个人对事业发展的预期和计划,也可以是组织为员工事业发展而进行的设想和安排[9]。学术期刊编辑缺乏发展的动力,组织也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我对自己以后没想太多,毕竟已经过了可以奋斗的年纪,现在就是尽力做好本职工作。”(B10)一部分学术期刊编辑因为最初没有做好职业规划,在自身专业特长得不到发挥、长期找不到职业归属感中蹉跎岁月。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发展一般有职称晋升和职务晋升两条路。职称晋升主要看科研成果,对编辑业务成效要求不多,且评价多注重量化考核,定性评价标准较少,制度政策激励作用有限;职务晋升有赖于很多外部因素,比如是否有岗位空缺、是否与上级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由于体制机制问题,学术期刊编辑长期处于“多肩挑”的工作状态,学术期刊编辑在提高个人业务能力、参加学术活动及申请科研项目、撰写论文等方面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学术期刊编辑职业价值认同度不高

从职业的属性来说,学术期刊编辑是学者与编辑的有机结合,高水平的职业产出建立在多重职业活动共同作用的基础之上。学术期刊通过一系列组稿、整理加工、校对等活动表现出对学术的追求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性与职业价值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体现。然而,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性质决定它更多地是一种重复性的劳动,事务性工作繁多,其专业化水平受到质疑,且隐性的工作价值容易被人忽视,这导致学术期刊编辑在知识传播中的价值难以体现。制度与职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认同度不高,一直游离在学术共同体的边缘。甚至有人认为学术期刊编辑这职业“可有可无”,或者认为学术期刊编辑“学无所长,术无专功”。

2.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意愿出现分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术期刊编辑的工作是“为他人做嫁衣”,然而他们中的多数人与一般学者一样视学术为事业并将学术作为其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随着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一些学术期刊面临着转型、转制的境遇,而学术期刊编辑也面临着如何发展或者转型、转岗的难题。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的更新速度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必须不断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拓宽眼界。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在职业发展中的驱动力存在很大差异,一些学术期刊编辑希望专注于编辑这个职业,而一些编辑则希望向专业学者转型。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意愿的分化现象正是社会分工细化的结果。一方面,职业发展的多元化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另一方面,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渠道的多元化在提升学术期刊质量、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3.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呈现路径依赖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当前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发展出现了路径依赖,具体表现为一些编辑不注重学习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出版内容和出版方式上守正有余而创新不足。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c·North)在他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文中提到,人或事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经济生活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人们一旦选择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不断地自我强化。学术期刊编辑若因循守旧,将不利于学术期刊发现学术前沿和新生代学者的学术旨趣。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前景与学术期刊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的,学术期刊是学者发布和交流学术成果的平台,也是学术编辑协助学者实现这一目标的舞台。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认知和职业前景是其职业发展的外在影响因素,而编辑的个人素质和人际氛围则属于内在影响因素。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的路径依赖不仅影响编辑职业发展的前景,也影响了学术期刊发现新理论、推进学科建设的桥梁作用的发挥。

(二)建议

1.建立包容性的学术期刊编辑评价体系,促进编辑多元宽领域发展

学术期刊编辑的评价机制,直接决定着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的前景与结局,也会影响学术期刊的发展路径。程序化、唯一化的发展道路有助于学术期刊编辑专注岗位工作,能够增强编辑工作的效率与使命感。然而,在普遍意义上,众多学术期刊编辑希望在学术道路上有所建树,或者有所兼顾。目前的学术期刊编辑评价机制存在不少问题,诸多有潜力的优质学者型编辑的职业发展道路被堵,学术期刊编辑面临着职务、职称晋升方面的种种限制,致使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发展陷入了倦怠区。学术期刊编辑发展不顺畅,必然影响学术期刊的发展。因此,对学术期刊编辑的评价,可以采用综合性评价的方式,在编辑工作业绩外承认其在相关学术领域的成果,结合学术期刊编辑不同的专业特长,鼓励学术期刊编辑多元发展。融媒体时代,编辑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学术期刊编辑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在多媒体平台上挖掘自己职业发展的兴趣点和突破点,以更开放的视野拓宽编辑研究领域,增强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创新活力。倡导包容性的评价体系,是对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权利与差异性的尊重,更是为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寻求可能性与可行性。一方面,应改进学术评价体系,引导学术研究和学术期刊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评价体系所带来的激励、调节与促进效果,更好地助推学术期刊编辑的自我升级与自我更新。

2.培育学术期刊编辑的“内生”发展动力,推動学术期刊与编辑协同进步

培育学术期刊编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解决当前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学术期刊的发展离不开编辑的发展,需要编辑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支持。学术期刊出版行业单纯强调通过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内生出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素质已经很难了。[10]学术期刊必须重视编辑职业的主体性,发挥学术期刊编辑的职业潜能。学术期刊编辑可以适时洞察自身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不断修正自己的发展过程,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与意识,从而形成发展的自觉、自信与自为,使自身成为最具内生性发展潜力的发展主体和期刊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鉴于此,积极培育编辑的内生性发展意识与发展能力才能有效破解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的动力匮乏问题。科学研究能力是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的至关重要的一项能力,一方面,学术期刊编辑通过科研工作进行知识创新,另一方面,编辑科研能力的加强能促进学术期刊水平的提升。学术期刊编辑可以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以期刊业务为纽带,以促进学术交流为发展单元,在学习共同体中,学术期刊编辑以完成各主体发展为目标,强调通过学习、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搭建学习共同体的同时,编辑可以建立对学术期刊发展的系统性认识,并逐步推动学术期刊与编辑持续发展进步。

3.建立科学的学术期刊管理体系,形成专业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深化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改革,在相关政策资源、组织资源和平台资源方面不断探索。在国家政策方面,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出台一系列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并加强对学术期刊的管理与审查。在学术期刊行业方面,学术期刊应该抓住数字化发展机遇,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业出版模式。在各学术期刊层面,编辑部应积极打造能够让编辑拥有更充分的发展空间、让学术的发表享有更高满意度的专业平台,从而实现期刊发展的最优化。这个过程亦是学术期刊管理体系不断回应专业发展需求的过程。当科学的管理体系建成时,专业、多元、和谐、多中心的良性互动学术期刊与编辑的专业发展格局也将形成。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深化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21-02-24)[2021-03-01].http://www.gov.cn/zhengceku/2021-02/24/content_5588656.htm.

[2]王维朗,郭伟,黄江华,等.学术期刊编辑职业认知度及满意度调查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1(1):55-64.

[3]王晓宇,倪明.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职业倦怠现状与应对研究[J].出版与印刷,2020(4):87-93.

[4]杜生权.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困境与出路[J].出版与印刷,2019(4):66-71.

[5]卢佳华.学术期刊青年编辑的职业规划[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81-285.

[6]Glaser B,Strauss A.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r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Chicago:Aldine Press,1967:18.

[7]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32.

[8]斯特劳斯.质性研究概论[M].徐宗国,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7:132.

[9]姚裕群,刘家珉.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21-22.

[10]赵文义,赵大良.学术期刊编辑素质的内在要求与内生条件[J].出版发行研究,2014(6):36-38.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Career Development

——A Grounded Theory-Based Analysis

LUO Fei-ning RU Meng-dan

(1. Editorial Office of Youth Exploration, Guangzhou Hong Kong and Macao Youth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5; 2. Academic Journal Center,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716000)

Abstract: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career development is the core and key to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s.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s and grounded theory,this paper makes a qualitative study of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and finds that institutional policy,occupational environment,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personal ability,professional cognition and career planning are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that affect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career development. Such editors are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of low recognition of professional values,divergent career development intentions,and path dependence in career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dilemma of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career development,it is imperative to:establish an inclusive evaluation system for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itors in multiple and wide fields;cultivate the“endogenous”development power of academic journal editors and promote the collaborative progress of academic journals and editors;and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cademic journal management system to form a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attern.

Key words:academic journals;editors;career development;grounded theory

責任编辑 温优华 许小晓

猜你喜欢
扎根理论职业发展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商业研究(2016年8期)2016-12-20 15:39:28
浅谈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与学生职业发展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42:55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新闻界(2016年11期)2016-11-07 21:19:58
审计人员职业发展与能力建设探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43:12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25:42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