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引导下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路径优化

2023-07-10 05:37黄美益卢喜朋
人才资源开发 2023年11期
关键词:四位一体就业指导毕业生

□黄美益 卢喜朋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日益增加,引入“四位一体”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为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充分发挥高职毕业生的自主性。为完成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高职院校、教师、社会缺一不可。首先需要打破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建立一个以高职毕业生为中心,政府、社会、高职院校、家庭“四位一体”的就业互动机制是优化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可行之策。毕业生可以运用“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进行就业咨询和指导,以提高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效率,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也可以通过该平台获取相关数据进行就业信息反馈和就业评估。基于此,本文对“四位一体”引导下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路径优化进行探究。

一、“四位一体”引导下的就业机制

“四位一体”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这样做便于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同时还可以互动、互通,就业工作各层次紧密联系。人才市场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的同时,具体构建模型如下图1 所示:

图1 “四位一体”就业信息平台框架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

就业质量是一个辩证性、多角度解析的概念,一系列评价指标都可以与之发生联系。就高职毕业生来说,就业质量可以通过职业能力发展、工作待遇、环境3 个维度来衡量,更直接地可以通过报酬或收入情况的优劣程度来评价。因此,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工作岗位、人才培养这三种角度也可以评判。从高职毕业生人才培养方面来看,可以通过高职毕业生工作内容与培养方向以及教育水平的适配与否来衡量。对于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指标构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未停下脚步,但至今每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都不能同时满足系统、统一、可操作这三大特性。但大都涵盖高职毕业生对薪酬水平、工作满意度、福利待遇、专业对口率、职业发展前景和社会保障等。

高职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十分重视职业未来发展空间,超过二分之一的高职毕业生认为即使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差,只要职位有发展潜力就都可以接受。2019 年,某中国高职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其平均月收入为4295 元。高职毕业生以及家长对于就业问题最为关心的就是工作待遇,这也真实展现了就业质量的高低。工作环境则包括单位性质、工作时间以及氛围,是另一就业指标。满意度对于企业单位给予的职业培训机会、职业潜在发展前景、工作潜在晋升空间三个不同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这是就业指标内在相关性的体现,这些就业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共同决定了就业者的职业能力发展。职业能力发展又可以分为工作单位发展前景、晋升空间、培训机会。高职毕业生在某一单位工作时间的长短是就业稳定性直观反映。频繁跳槽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工作现状的不满意,就业不稳定会对职业发展产生消极作用,就业质量随工作稳定而增高。高职院校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人才培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德育教育、顶岗实习转就业、学生管理体制机制等人才培养三要素可以直接影响就业质量。职业院校相较于本科学校,在高职毕业生与就业岗位联系紧密程度上有巨大优势。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就业率与满意度。高就业率和低满意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职教育一直以来奉行的理念。因为将重心放在岗位职业技能培养,在用人市场深受欢迎,就业率“居高不下”,一直维持在90%左右。可是高就业率下,高职院校学生中对就业情况满意的人数甚至达不到一半。在就读人数显著增加后,高职院校并没有将资金更多地投入实训实验,这也导致高职毕业生课堂所学不能及时地付诸实践。实训场所建设滞后是主要因素之一,在校期间是就业能力形成的关键,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积累,高职毕业生才能形成就业能力这一综合素质。实训机会与学生人数存在差距,高职毕业生就无法弥补自身不足,专业技能与岗位工作要求不适配,也就无法提升自己的就业幸福指数。同时高职院校与企业关系日益疏远,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较晚,不能实际指导高职毕业生,对高职毕业生的帮助十分有限。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层次不高,当代企业对高职毕业生技能的需求理解有误,在当前多边主义的就业环境难以满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需求,技能训练有名无实,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刻不容缓。高职毕业生大多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却无从下手,不能与岗位的技能要求相匹配。就业指导课如今虽然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但并不意味着每个高职毕业生都拥有清晰健全的职业规划,个人兴趣喜好在部分高职毕业生心中占据重要地位,不充分的岗位认识来决定去不去工作,不专业的行业风评以及社会舆论导致了不清晰的就业方向。而简单地将高就业率奉为追求,却对就业市场中人才的需求与短缺缺乏敏锐度的高职院校,一味要求学生尽快就业,没有将“应用型”奉为第一要义,使得高职毕业生本就不清晰的就业方向认知更加模糊混乱。对就业抱有高期待值的高职毕业生往往会存在羊群效应,盲从心理十分严重,使得专业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状况时有发生。

2.离职率高。目前高职毕业生往往物质条件优越,因而眼高手低,又备受父母师长的呵护,过于理想化的高职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责任意识浅薄,自我认知混乱,对就业市场的敏感度和洞察力较低,对吃苦耐劳的精神嗤之以鼻,但是对就业抱有高期待值。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往往追求待遇以及工作环境较好的工作,但高职毕业生的学历和能力却并不匹配,这也是离职率高的成因之一。

(二)原因分析

1.观念陈旧。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内容从未改进,理论授课仍然是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千篇一律又与学科发展前沿相去甚远的课堂内容,即使是教师也有缺乏技能训练的现象。部分用人单位缺乏勇气选用高职毕业生,将高职学生比普通高校学生差的观念刻在脑中,思想禁锢又不知道与时俱进,社会上不合理的职业歧视比比皆是,这些选才方面的偏执造成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困难,但事实上高职毕业生拥有更加优秀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部分高职毕业生也理想化地不愿意从事一线生产工作,使得社会忽视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高职毕业生教育是培养从事技术型和生产管理工作人才的关键。用人单位的思想应该与时俱进,不应该受社会阶层或传统禁锢思想的影响,在重视“高学历”人才的同时,应该“因地制宜”地重视不同岗位需要。高职院校也要积极主动地关注市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并对高职毕业生的培养方式做出相应改进。

2.就业认知不健全。我国高职院校往往存在就业指导工作滞后的现象,缺乏就业指导经验,即使就业指导课已经成为必修课,但高职毕业生得到的帮助有限。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职业生涯科学规划以及清晰的职业定位是必不可少的。有些处于经济落后的艰苦边远地区的基层岗位,岗位工作环境和待遇相对较差,在高职毕业生中不受欢迎。高职毕业生往往将大城市和热门企业定为首选,但相对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欠缺一定工作竞争力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很难找到岗位。对高收入行业企业以及一线城市趋之若鹜却根本无从就业。而发展较慢的艰苦行业无人涉足,三四线城市不愿深入,更不想进入小微企业打拼,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认知不健全的体现。

四、“四位一体”引导下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路径优化

(一)开创新型多元化办学模式

研究各行业人才需要,积极获取、整合异质性资源,需求量多少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数量,探索多样化办学形式,拥有联动高校-产业园区的勇气,开创校企一体化的新型多元化办学模式,更要求强化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升级改造大型综合实践基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实现高质量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前提是健全的硬件设施。

(二)利用就业指导

因为高职院校学生在大一学年将要面临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了使高职院校学生有积极的态度以及明确的方向,进行学习的同时,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进行计划,几乎每一位高职院校毕业生都经历过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当高职院校学生进入第二学年时,学生需要了解现有的国家就业政策,收集本专业的就业信息,探究所学专业的行业市场供需状况,使学生有足够的信息资源深刻理解自身能力的不足与优势,确保高职院校就业学生拥有一定的就业优势。当高职院校学生迈进大三学年,求职面试技巧就应该成为他们的必备技能,要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与培训。德育培养一直是高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每一位从高职院校毕业的技能型人才都应该拥有“工匠精神”这种美好品质。高职院校也致力于让每一位毕业生都拥有“工匠精神”,使学生逐渐将“工匠精神”转化成自身的内在品质。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关键指标,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基础。如果想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就业就离不开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只有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才能进一步达成高职院校高质量就业。如果想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国家和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进入企业任职,获得所教专业的最新市场需求信息,再将所获得的实践经验与需求信息运用到高职院校教学课程当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质量。

五、结语

“四位一体”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路径优化是正确的选择,优化过程可以使各方力量得到有机结合,是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等四个主体共同努力协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在有效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同时,可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四位一体就业指导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