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023-07-10 06:04徐豪俊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3年24期
关键词:长方体动手活动

徐豪俊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教学理念的要点就是要学的新知识、新观点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让学生概括,规律让学生揭示,知识结构让学生自己构建,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必须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无形动力。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曾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2]古人也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学习,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小学生爱动,课堂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起来,正好尊重孩子的特点和心理趋向。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能刺激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可以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

二、利用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差,尤其是抽象的内容更难理解。教师借助教具或学具通过具体的实物演示了以后,好多问题学生就会豁然开朗。比如:把一个大长方体切成相同的两个小长方体,怎么切以后两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更大?我就用三块同样大一点的橡皮泥做成了三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然后在讲台上现场操作起来,通过平行于底面切,横着切和竖着切,三种不同的切法,最后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学生知道了:1.把一个大长方体切成两个小长方体,和原来的大长方体相比较,都是多了两个面;2.大长方体哪个面大,平行于哪个面切,得到的两个小长方体表面积的和就最大。之后还有学生不太理解的我就把橡皮泥给他们,让他们自己重新做三个相同的长方体,自己操作,这些不太理解的学生也都明白了。如果这道题不拿实物演示,只是教师干讲,我想会有好多学生不太理解,这样操作一下,问题是不是迎刃而解了?学生瞪大眼睛看老师演示就像看魔术师表演一样,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口、眼、手、脑等都调动起来了,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不是更深刻、更透彻?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去观察、去发现、孩子就能记得更清楚,理解的更明白。所以不管是老师的演示还是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

三、借助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

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过一遍”,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儿童的智慧体现在他的指尖上”。手的动作可以促进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和的大小关系,然后让学生利用手里的三张相同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卡纸,进行“折一折”“画一画”,分别折出这张纸的、和,并用阴影画出来。学生在折和时出现了很多种折法,有连续横着折和连续竖着折的,有先横后竖折的,也有先竖再横折的,还有对角折的,学生的折纸中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之后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画的结果进行观察、比较从而验证。接着,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个式子的分子和分母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观察、推理、发现并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在整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小组合作,进行了猜想和验证,推理和概括,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学好数学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

四、加强动手操作与其他学习方式的联系

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手操作是学生探索学习的一种活动方式,但它不应该是一种孤立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它与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应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在动手操作前通过自主学习,对所学内容要有个大致的了解,只有实现自主学习和动手操作的结合,学生才能更深刻地去理解活动的目的。学生的动手能力、认知水平不同、动手操作的灵活度也不相同,还有些孩子不善表達,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必须鼓励他们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才能实现全员参与,共同学习。在课堂上学生自己通过动手活动,发现问题,发现规律等,对于有些自己发现不了的东西就需要和组内其他成员积极交流,才能更好地达到活动的目的。所以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一般与其他活动方式有机结合才能更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总之,在数学课堂中,老师要创造更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机会,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更好地促进教学。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学生而言,动手能力不仅仅是对于数学课有作用,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数学课这样一个平台,来帮助学生培育自己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断地提升自己。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数学知识,又能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长方体动手活动
我也来动手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拆拼长方体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