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洁
【教材版本】 統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四课第一框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课程标准】了解我国个人收入的方式与合法途径,解释个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阐明劳动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意义,弘扬劳动精神,树立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
【教材分析】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是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四课的第一框,是第四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一框题中坚持新发展理念的逻辑延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要完善我国公民的个人收入分配。通过本框题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如何实现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学情分析】
理论认知: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理解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的相关经济制度和体制已具理论认知。但学生缺乏对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的理解。
生活认知:学生的生活离不开经济,家庭的经济收入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分配方式,但是学生没有将具体生活案例与我国的收入分配方式相联系的能力。
学生学习能力: 经过对第一单元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学习,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能力,但缺乏问题意识,探究能力不强。
【教学目标】
明确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然性,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
用全面的观点认识我国居民获得收入的合法途径和方式.
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和实践,通过走访辛勤劳动、合法经营的致富典型,弘扬劳动精神,提高守法致富的法治意识。
【教学重点】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措施
【教学难点】
区分不同性质的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学生个体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后实践相结合
【课前准备】 教学PPT
【教学思路】
本节课以“如何从个人收入分配中提升幸福感”为总议题,通过议题理解-议题深化感悟,设计“公民的幸福感来自哪里?”“怎样从个人收入分配中提升公民的幸福感”两个子议题,带领学生对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进行探究。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时间2分钟
拼字游戏 将土、?、衣、口、田拼成一个词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快速将土、?、衣、口、田拼成“幸福”二字
教师总结:组成幸福的土、?、衣、口、田,都与收入有关。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从中品味获得感,提升幸福感。
环节二:讲授新课:
总议题 如何从个人收入分配中提升幸福感
议题一 公民的幸福感来自哪里? 时间18分钟
1、设计情境一:跟着佩奇看收入分配
明确按劳分配的地位、内容及要求,具体形式
2、设计情境二:佩奇幸福的一家
明确各分配方式以及居民获得收入的途径、来源
3、角色互换:明确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区别
4、师生互动:明确劳动的重要性
议题二 怎样从个人收入分配中提升公民的幸福感 时间23分钟
1、设计采访:你对自己家庭收入情况满意吗?明确完善收入分配的原因
2、设计情境三:政策红利完善收入分配,明确完善收入分配的措施
3、小试牛刀:区分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
学以致用,当堂演练
小结与作业
情感升华:平语近人 师生齐读,情感升华 时间2分钟
环节三:学以致用
环节四:小结与作业
学生作本节课小结
环节五:情感升华(师生共同诵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重要建议:要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
相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顽强奋斗,一定能实现上述目标,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落地生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巧妙,利用游戏导入吸引学生兴趣,用动画人物设计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生活与所学知识进行趣味的结合,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并积极讨论回答问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教学不足:本课内容丰富,在讲述时无暇与学过知识进行有效的链接迁移,细节知识点处理略显粗糙,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口语化的表达,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