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旭梅 伍志燕
红色文化作为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的时代彰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涵的凝练、总结,承载着广大人民的精神追求。为有效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区域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应在立足多维度实证调查分析下,挖掘黔北红色文化内在资源优势,传承红色基因,深化理论认识,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蕴,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随着国家的发展进步,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有效应对国内外复杂形势,传承红色文化成为顺应历史趋势,提升文化引导力的重要选择。
大学生对黔北红色文化的了解现状分析
课题组成员立足黔北地区,聚焦黔北11处红色文化资源为调查范畴,以遵义大学城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了遵义地区4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共收回问卷413份,其中有效问卷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5%,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大学生对黔北红色文化了解的现状分析。总体来看,黔北红色文化中遵义会议、红军山烈士陵园、娄山关战斗遗址、毛主席旧居等四类红色遗迹为大家所熟知,文化的总体认识度与学生的理论素养、认知途径、认知形式有着重要关联性。
大学生了解黔北红色文化的途径分析。88.78%的学生受党史学习触动了解黔北红色文化,影视作品及图书是学生了解红色文化信息,拓展理论认知的重要途径,生动的、易于理解的形式传递的信息源更容易被学生选择和接受,实地走访及课程思政也是提升学生理论认知的重要途径。
黔北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影响。理论基础的奠定是深化认识和树立价值观的关键,从两者理论关联性来看,90%以上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黔北红色文化的继承性关系持赞同态度,并认为深化“黔北红色文化”的学习对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比较大的影响。由此可见,以对黔北红色文化的内涵认知为切入点,融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逻辑建构的认识是学生内化理论、增进情感认同,自觉践行价值准则的重要选择。
黔北紅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1、黔北红色文化的界定
在学术界的研究中,革命环境下“红色”具有其特殊的意蕴,与“文化”相复合,称其为革命的代表色,集政治活动、精神活动为一体,凝聚和展现出独特的精神品质。黔北红色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重要历史文化,内在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黔北地区革命遗迹、革命文物、革命旧址、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馆等重要的物质文化资源承载着革命历史时期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爱国情怀、无私的奉献精神等;党史资料、革命文艺、革命故事、红色标语等精神文化资源中凝聚着坚定信念、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民主团结等文化内涵,展现了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2、黔北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
黔北红色文化的形成是具有时代效应的历史现实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实现对文化价值取向的凝练和总结。两者产生于不同的历史阶段,理清两者间的关联性对发挥教育价值,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作用。
首先,黔北红色文化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思想基础。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黔北人民渴望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迫于摆脱军阀统治,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斗争取得伟大转折性胜利,黔北红色文化实现了对其间宝贵物质资源和精神财富的淀积和充分展现,依托于这样的历史依据和理论基础的前提,提出切合国家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展现出对红色文化重要的精神素养和价值意蕴的时代反映。黔北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政治、制度、文化的高度凝练成果,共产党人政治素养、爱国情怀、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的集中展现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历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不同阶段红色文化精神价值的时代化反映,回答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公民的价值准则,有效地巩固了黔北红色文化中凝练的精神价值。最后,两者蕴含共同的理论基础和文化根源。黔北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的时代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具体内容和价值取向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始终,两者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发展的根基和堡垒,成为一脉相承的整体。
黔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
为有效应对复杂环境的态势,破除历史交汇期多元化社会发展带来的外界价值观诱导和意识形态渗透,挖掘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涵养和塑造大学生人格品质意义重大。
1、价值导向作用
黔北红色文化是在正确认识和分析历史的基础上产生并不断影响和塑造人们价值观念的文化形态,内在地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展现出了无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内核的掌握和创造性发展。历史场域中,黔北红色文化包括的遵义会议精神、娄山关战斗精神、长征精神等展现出的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自主的精神品格,以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形式,承担着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区别于大众文化的重要使命,称其为科学理论的代表,它以其客观实在性的优势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着价值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一代价值观的培育,并强调:“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青年人价值观的塑造关乎整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实践表明,价值认同离不开文化认同,深化历史文化认识有利于青年一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论断,革命者精神风貌的展现,深厚的爱国情怀的凸显,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意识形态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宝贵的财富积淀,对大学生价值认同发挥着导向作用。
2、凝聚共识作用
红色文化集中表现出对各类精神素养的凝练和价值取向的传承。黔北红色文化中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优良的革命作风,革命先辈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崇高的革命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历史见证,更是对其精神谱系的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着与黔北红色文化间的同质同构关系,时代化地反映出红军黔北活动期间革命精神、革命品格、革命意志等内在的价值意蕴、文化根源、精神特质。从逻辑建构来看,黔北红色文化为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实表明,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凝聚力量要勇于回顾历史并发展历史,做到知史爱国,知史爱党,重温革命先辈光荣传统,牢记历史重托的使命要求。当前,为顺应历史发展交汇期的境况,打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重温历史是强化共产党人初心使命,不断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抵御外界风险挑战的抓手。以各类红色故事、红色诗词、红色影视为代表的黔北红色文化传播正潜移默化地展现出红色文化本身的核心“灵魂”,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行为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的意识主张和价值追求,融合共同的价值准则形成的正能量引导,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有着重要作用。
3、提升情感认同
情感认同在理论认同和行为实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中枢环节,情感认同又同个体价值标准的契合度息息相关,提升情感认同关键要发挥黔北红色文化的积极效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表明,黔北红色文化中党和人民的奋斗历史和成长经历,烙在不同时代人们记忆里的黔北红色基因,内在地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
黔北红色文化对历史时期各类政治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反映,是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依据和史料参照。红军在黔北活动期间“红军卫生员”饱含救死扶伤的信念服务群众、“独腿将军”以不屈的意志走完长征路,这类“红色故事”对塑造大学生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极具感染力。青年大学生处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认知不断完善的关键阶段,外界环境对其思想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参观黔北红色革命遗址、景仰革命英雄、重走革命道路是激发大学生情感共鸣,经受精神洗礼,丰富历史视域,传承红色基因提升情感认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选择。
4、抵御社会思潮的历史借鉴
20世纪兴起的历史虚无主义,借以各类传播媒介大肆否定、歪曲中国革命历史、抹黑革命伟人,解构红色经典为目的的社会思潮,当前正伴随着信息的突变隐匿于各类爆炸的信息符号中,交互式的符号背后渗透着诸多意识形态。今天,世界范围内风云激变,文化软实力(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较量应运而生,抵御各类社会思潮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
黔北红色文化的资源优势有效地顺应了抵御各类思潮,同非主流价值做斗争,培育青年一代价值观、历史观的需要和历史借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基础下,中国共产党带领红军战士克服艰难险阻,以清醒的头脑破解和扫除“左倾”路线、迷信“苏联模式”的障碍,及时挽救了党和红军,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前进方向。共产党人以敏锐的眼光和敢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在实践中独立自主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实践的正确指导,在同主观主义和教条宗派主义的斗争中坚持真理,形成的敢于吃苦、团结奋进、为民服务、坚定信仰的革命精神是新时代青年的行为标杆和思想典范。现实表明,共产党人辩证地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同各类错误思潮做斗争的历史,是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科学看待历史事件,在实践中深化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避免优秀文化遭忽视、淡化,抵御社会思潮的历史借鉴。
黔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为更好培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发挥黔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能,以突破教育困境为着力点,不断创新发展路径。
1、强化“大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思政教师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构建系统协调的“大思政”教师队伍是促进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选择。首先,思政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主动转变角色定位,树立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意识,承担红色文化传播的使命,以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吸纳学科特色并挖掘资源价值,带动“大思政”教师队伍形成合力。在思政教师“帮”“带”作用引导下,高校教师要自觉加强党史教育内容学习,形成既有专业基础又有政治素养的过硬本领,强化“大思政”队伍建设。
其次,提升“大思政”教师队伍政治素养。一要拓展“充电”学习新渠道。加强红色文化知识培训、开展专题研讨、以赛促教,以研学活动为手段,丰富课堂内容为契机,结合党史素材、典型案例等深化教师政治意识培育。二是提高教师专业知识,拓展地区红色文化学习。走访红色实践基地、听取红色专题讲座,结合专业特色开展课题研究,以研促学,形成对红色文化的系统认识。三是深化对新思想的领会。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对照历史与现实,认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各阶段的特殊规律,把握学科话语权,传播好红色基因,融合传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涵。
2、挖掘区域优势红色资源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红色文化资源的涵养,黔北红色文化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资源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知、情、意、信、行”各方面协调统一,提升综合素养,锤炼精神品质的重要内容,也是溯源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关键。为引导大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强化大学生政治意识培育和爱国情怀养成,要形成思政教学与黔北红色文化的联动教育,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迄今在遵义的11个县(区)市发现352条红军标语,它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革命斗争在遵义的真实记录。”[3]此类资源优势的发掘是学生了解黔北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课程联动的实地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革命文物,感知革命英雄事迹、革命伟人的不朽精神,在认识历史中触发性地养成吃苦意识、爱国情怀,团结协作的精神,树立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对照史实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认识,体会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感悟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从中明晰国家发展历程、社会的整体变化,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主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断内化并在实践行动中发挥指導价值。
3、发挥“校园+媒介”的传播合力
从整个社会发展历程来看,人的意识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不断改变,正如马克思所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面对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不断更迭换代,培养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校园载体和新媒体等媒介对红色文化的传播。发挥“校园+媒介”的传播合力,首先要打造校园文化宣传主阵地。校园文化是影响学生行为养成和价值塑造的“窗口”,连接学生日常的重要活动场所,校园文化宣传栏、橱窗等宣传阵地是营造良好文化氛圍,展示红色历史题材的重要场域。其次,推广红色主题活动。红歌传唱、演讲比赛、红色故事宣讲、MV拍摄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的校园红色文化主题宣传能激发学生了解历史,培育自觉的爱国主义情怀。最后,发挥主流媒体传播效用。主流媒体是发挥正向舆论引导的重要媒介,高校要充分把握校园主阵地,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对红色文化内容的传播,打造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站,实现红色资源在社会场域中对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塑造,展现全方位育人的价值。
4、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的认知力
黔北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除发挥学校、媒介作用外,还要提升对红色文化的自我认知力,具体来说,一是要主动提升理论认知水平。马克思在经典文本《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强调:“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黔北红色文化理论本身就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了解黔北红色文化能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认识,对自身思想观念的塑造、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积极效用。二是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理论学习效用的检验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及践行程度与黔北红色文化理论映射息息相关,实践过程是推动理论认同向行为和情感认同转化的必备环节。可见,大学生依托社团组织、第二课堂、党员培训等实践参与红色文化系列活动,进行红色基地的参观和走访等,是拓展学习途径,强化自我认知,增强大学生的体验感和认同度,传承文化精神内核并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平台,也是充分展现学生蓬勃朝气,形成整体学习氛围的渠道。
简言之,黔北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正契合时代之需要,并以一部生动教科书的形象阐释着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又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到哪里去”提供着精神指引,兼具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双重价值的黔北红色文化展现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根基,对当前社会发展和高校培育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效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8/31/c_1126430247.htm,2020-08-31。
[3]万彩霞,官琴:《浅议遵义红军标语》,《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21(04)。
[4]中共中央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唐旭梅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伍志燕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