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下的新时代和谐文化建设策略

2023-07-10 23:07王枝紫
新西部 2023年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想建设

文化力量作为和谐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对推动新时代的进步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提高新时代和谐文化建设水平,增强文化力量,非常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指导理念下研究新时代和谐文化建设策略。通过研究,旨在强化社会文化、经济力量,为新时代文化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和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网络文化,是新时代环境背景下社会文化建设的关键。[1]和谐的文化建设,其根本途径在于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尊重传统文化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创新文化建设策略。新时代文化建设内容主要围绕和谐、文化两个方面进行,在满足社会群体文化需求基础上,调动社会群体文化实践的积极性,为新时代的社会建设提供助力。[2]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阻碍与挑战。受到经济全球化影响,社会群体对西方引进的文化更感兴趣,和谐文化建设内容多囿于形式,文化宣传较为被动,使整个建设过程更趋于“僵硬”。

本文在新时代背景下,以精神文化建设作为整体建设主体,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作为整体建设指导思想,分析外来思潮对社会群体的影响,引导大众向积极向上的方向上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真正意义上提高民族文化内涵。[3]马克思指导思想主要是在多种形态的文化内容中,提取出具备“自我意识”的文化内容,能够实现人类思想自由全面的发展。[4]因此,本文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理念下,对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正确的定位,不断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创建出具有我国文化特色的和谐文化发展模式,为我国文化发展道路扫平障碍。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文化传承至今,是多种优秀文化的结晶,在世界文化之林的地位较高。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理论较多,主要是将科学的方法与观念与社会时代相融合,结合社会时代变化现状开展科学性更强的文化建设,形成一个更具有社会特征的和谐文化环境。利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创建出的和谐文化建设内容主要是以文化内涵作为思想基础,为社会文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理论支撑。[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念是一种科学的、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的文化理念,在社会不断变化的时代环境中,马克思主义文化理念能够始终适应时代发展规律,贯彻科学文化建设内核,对于引领社会思潮、增强民族文化包容性、激发社会群体积极向上的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念作为主要指导理念,使该理念深入人心,有助于提高大众的文化内涵,在文化思想的发展方面取得卓越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其核心理念主要是:人类能够从自身劳动过程中获得劳动报酬,实现自由发展、全面解放的目标。人类作为有意识的生物,本身就是文化创造的实践者,能够在多次实践中创造文化内容、创新文化内容,同时创造出来的文化内容与创新的文化内容也必将反作用在人类自身。因此,文化建设与人类发展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对于推动文化自由发展与人类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6]人类文化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总会出现一些错误节点,在此节点中继续发展,將会使人类走向灭亡。而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刚好弥补了这一点,文化建设以该思想为核心创建出来的文化价值,能够与人们文化发展中错误节点造成的损失相互抵消,将社会发展与思想发展相互协调,进而为社会提供文化发展方向。

新时代和谐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在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思想全球化成为必然。在此过程中,全球经济、文化、思想之间的联系不断增强,甚至出现相互依存,互为依靠的现象。简单来说,全球化就是将各个国家的文化、思想、经济压缩成为一个整体的过程。[7]但是全球化的发展并不适用于每一个国家,不同国家的发展理念不同,文化内涵不同,如果单纯通过全球化压缩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将会面临挑战,影响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在新时代环境下,和谐的文化建设面临着文化安全威胁、意识形态渗透、外来文化碰撞、主流文化认同危机等挑战。

在文化安全方面,我国千年传承的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巨大影响,无法保持独立的特征,出现文化过度融合的现象,严重威胁文化建设效果。

西方国家通过各种形式,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以此实现文化扩张的目的。西方国家主要利用文化思想统治世界,利用网络环境推出文化霸权主义,使思想觉悟低的人受到其他国家文化价值的影响,做出危害我国文化安全的事件。[8]自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成为我国主流思想以来,西方国家就开始对我国文化意识形态进行攻击与渗透,通过威逼与利诱相结合的方式,以经济条件施压,以便民待遇为诱饵,强制性地将他国思想输入到我国,动摇了一部分人的思想信念,形成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碰撞的局面。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许多人民群众受到西方国家文化内涵的渗透,思想观念变得混乱,年轻群体更加向往西方国家营造出来的“自由”思想。上述情况导致主流文化认同危机的现象出现,严重制约了新一代青少年文化观念向积极向上发展。面对上述严峻的挑战,我国致力于加强文化建设,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环境的文化思想内涵。

和谐文化建设策略

1、树立牢固的文化价值指导地位

在历史长河中,多次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是文化建设的先进方向,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该思想,才能为文化建设事业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文化价值指导地位,能够在文化建设迷失方向时,找回自身发展道路;在文化建设事业受阻时,找出重新发展的勇气。因此,在建立和谐的文化发展策略中,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指导地位至关重要。[9]面对新时代的发展形势,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不断地巩固我国主流文化地位,保证文化多元化、思想多元化、社会多元化科学发展,在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批判性地接受外来文化,有效地抵御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建设的不良渗透性。

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价值是理想的核心内容,提升文化价值是社会向上发展的主体奋斗目标。我国在新时代的发展环境下,社会经济、文化均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利益得失、付出与收入矛盾等现象,均是影响和谐文化建设的关键内容。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体地位,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经济利益、长远文化利益,才能形成文化发展共识,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得以实现。[10]人类本身就是利益共同体,如果缺乏明确的信念,没有能够为其奋斗的目标与发展方向,那么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只能是空想。树立良好的文化价值指导地位,能够在建立统一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汇聚各个民族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将人民群众凝聚在一起,为一个目标奋斗,进而实现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

2、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体制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体制是要求全体社会成员能够遵循共同的经济发展规则,是实现社会规范发展与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经济体制建设理念是在发展“公有制”的前提下,鼓励其他“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念。在此理念下,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以保障,社会发展环境更加符合大众的客观需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念指导下,文化建设不仅要依靠理论研究与宣传教育,还要依靠完善的经济建设体制,对经济建设进行规范与管理,保证社会全体的整体经济利益。换言之,在新时代环境下,社會主义经济建设体制的规范程度直接决定着和谐文化的建设效果。反过来看,经济建设体制的执行结果,是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产生认同感的关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着文化建设模式。经济发展处于弱势时期,人民群众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了经济发展建设中,并不会有多余的时间思考文化内涵。因此,文化建设的关键步骤在于经济发展。经济体制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和谐文化实现长远发展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导理念中指出,物质条件决定着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同样也制约着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只有促进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和谐文化的有效建设,真正意义上实现利益平等、自由分配、文化和谐的社会发展目标。

3、深化和谐文化渗透理念

文化渗透是利用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使人们思想意识逐渐趋向渗透的文化内容,对于充实精神世界至关重要。以往西方国家本着文化渗透的目的,向我国传输了大量的文化内容,严重制约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道路。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念指导下,同样可以利用文化渗透,将和谐文化以潜移默化的形式,传输给社会群众,进而激励人民奋发图强,创建出美好的生活环境。在新时代环境下,健康丰富的文化内容,能够使社会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是繁忙的工作间歇中心灵的“减压阀”。因此,和谐文化渗透理念需要秉持着满足人民群众需求而建设,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地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文明成果,并不断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均留下文化建设内容,进而在人们脑海中形成文化意识形态,积极投入到和谐文化建设中。

文化事业是一个特定的概念,通过文化产业链的形式,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文化建设效果。深化和谐文化渗透理念,能够使人民群众自发宣扬民族文化,在文化产业中,丰富自身精神生活与知识需求。同时,经过文化渗透之后,人民群众能够自发地形成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化偏好,深入并持久地进行文化建设活动。通过群众自发进行文化活动、发展文化事业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推进文化向多样性发展,对于新时代的和谐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4、完善社会文化服务体系

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存在着不同的矛盾,只有通过文化建设,才能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中坚力量,进而从文化思想角度解决不同阶段的发展矛盾。要取得文化建设的进步与创新,就必须完善社会文化服务体系,强化文化管理职能。政府作为文化管理的主体,需要通过法律法规调节社会基本矛盾,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关系。因此,完善的社会文化服务体系,政府部门是关键。完善社会文化服务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落后区域、公共文化、文化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根据落后区域的实际情况,加强该地区的经济建设,并分析出落后区域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不断缩小落后区域与城市之间的文化建设差距。

公共文化制度的健全,能够使人民群众在保护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得到积极向上的和谐文化环境,将文化管理与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紧密连接,更好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和谐文化建设能够使政府部门更加重视思想观念在缓解社会矛盾中的重要意义。在政府主导下的和谐文化建设应转变服务理念,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全面的文化服务。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壮大文化服务范围,注重新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加强现有人才的培训力度,使文化服务团队的专业技能更加强大,为更多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5、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纵观我国文化发展历程,没有哪一种封闭式的文化能够得以长期发展,得到发展并弘扬的文化均是在保持民族性的基础上,兼收其他文化内容。文化建设应该将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融合,具体是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实现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因此,在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引进其他国家优秀文化内涵是重中之重。民族文化存在自身特性,是经历了历史积淀形成的最符合我国生活环境的文化内容。文化建设的内涵就是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多元文化,融合其他优质文化,进而形成更具新时代社会特色的和谐文化。只有在文化内容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人们才能得到更加优质文化内容的引领,达到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目标。

中国文明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明,博大精深,传承至今,仍存在许多有巨大价值的文化内涵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推广。在传统文化的推进下,我国民族文化能够得以进一步发展,这是促进群众团结、继承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础。我国社会的发展建设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只有弘扬和继承民族文化精神,才能更好地创新文化,进行和谐文化建设。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总结与反思传统文化中存在的弊端,并与新时代的发展环境相结合,努力创造出现代文化精神,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不再受到他国低劣文化的影响,进而提高国家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6、创建和谐文化环境

在新时代环境背景下,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文化接受场所的同时,也为不良外来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方便,甚至引起了主导文化认同危机。因此,和谐文化建设,需要站在网络文化的发展顶端,应对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竞争的挑战,在日益变化的国际文化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相较于众多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更具有自由、平等的发展理念。因此,和谐文化建设应在该思想指导下,主动占据网络文化的宣传高地,掌握网络文化发展方向的主导权。运用科技技术,引导人民群众欣赏更优质的本土文化作品,并以批判性的眼光,接纳其他外来文化。

同时,应在网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更加健康的文化建设主流。网络文化环境也需要和谐发展,减少甚至是消灭不良网站,坚持“清网行动”常态化,将人民群众的思想引领到正能量的一边,为培养群众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提供前提条件。除此之外,线下良好的文化环境也需要积极创建。线下的文化环境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来创建,将和谐文化建设内容融入到地铁、公交、出租车等交通工具的宣传载体上,将和谐文化建设内涵与和谐文化建设理念在交通工具媒体上广泛弘扬,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和谐文化建设理念深入到群众的思想中,为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重要支撑。

结 语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科技建设均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同时,文化建设是支撑我国经济建设与科技建设取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提升新时代的国家软实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思想全球化给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因此,本文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文化指导思想为核心,结合社会发展现状,研究了新时代环境下,和谐文化建设的策略这一课题。通过对新时代文化环境的分析,提出符合社会发展环境,体现和谐思想内涵的文化建设策略,旨在为我国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蔡双立,杜立科,张晓丹:《冲突与和谐:建设性冲突视角下的组织活力激发与和谐文化建设》,载《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2(5):3-14页。

[2]瞿懿韬:《和谐文化建设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规律研究——评〈和谐文化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研究〉》,载《科技管理研究》,2021(7):236页。

[3]唐克文:《疫情期间海外国际工程强化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以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疏港高速公路工程为例》,载《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1):193-194页。

[4]顾小萍:《儒家和谐文化融入高职学校班级管理建设的实践可行性研究》,载《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6):45-47页。

[5]田雨,钱美彤,张文盛:《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的思想精髓及其当代价值》,载《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2022(5):27-29页。

[6]陶丽,张思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意蕴及中国化指向》,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0):55-58页。

[7]马家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義的契合——以习近平文化观为视角》,载《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1(5):30-33页。

[8]张静:《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观的演变及其对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启示》,载《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A1):35-39页。

[9]朱新原:《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域下的区域文化融合创新研究——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徽文化和江南文化为例》,载《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1-15页。

[10]朱航正:《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初现——试析〈新青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载《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8-12页。

作者简介

王枝紫 中共凤庆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马列思想专题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想建设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