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树
摘要:实践证明,当前初中小组合作模式仍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组员分工不明确,合作流于形式;第二,认识不全面,各组之间存在不良竞争;第三,考核机制不完善,组员积极性存在较大差异。围绕班级自主管理的核心目标,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教师应从构建组员动态调整机制、明晰小组合作行为要求、规范小组合作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策略优化。
关键词:初中;小组合作模式;班级自主管理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种教学模式并驾齐驱,教育成果不断涌现,尤其是小组合作模式表现更加突出,已成为初中班级管理的主要形式之一。但是,笔者在实际管理中发现,这种模式尚有很多地方有待改进。本文试图从班级自主管理的视角出发,提出一些可以优化小组合作模式的策略,从而使这种模式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
1 班级自主管理的内在涵义和现实意义
班级自主管理,也叫自主班级管理,就是班级学生民主推选班委、团委、民主制定班规,全体同学在班规、评价制度约束下,自主管理、自主评价、自主监督,最大限度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各方面潜能,最大限度提高综合素质。
1.1增强学生的主人公意识
在班级自我管理中,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拥有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权利,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参与班级管理,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指令的接受者,而是成为拥有主动权的主导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逐步得到发展,并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今后的自我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1.2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班级自主管理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学生彼此间的合作与参与。学生在进行自我教育和管理的同时,将班级管理纳入主动工作的范畴,为实现班级的共同目标和解决共同问题而不懈努力,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当今社会,合作共赢已成为主流趋势,需要懂得合作的人才,在国际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更需要团队之间的紧密合作。在班级自我管理过程中,小组的配合离不开计划制订、实施、评估、反馈等一系列程序。每个学生既是行动的组织者,也是實际的执行者。
1.3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明确指出,以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其中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这三者的重要场所之一——班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班级自主管理为实施手段,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当前班级自主管理视角下运用小组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实践中获悉,小组合作模式既能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又能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这无疑成为目前初中班级管理模式的首选形式。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班级管理模式还存在一些缺陷,迫切需要改进。
2.1组员分工不明确,合作流于形式
根据日常观察发现,部分小组成员的实际分工并不明确,小组成员的参与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成员在小组里没有完全履行自己的职责,只有虚名,而其他成员则承担了组里的各种事务,于是组里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的现象严重。
2.1.1组长难担重任
组长是小组的 “灵魂”,是小组合作顺利进行的 “台柱”。笔者尝试在新班级组建一段时间后,采取小组合作模式,并以这段时间的各科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因素选出组长,这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考虑成绩与自律的相关性,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自律性;二是在学习阶段以成绩为依据,学生反对的可能性较小,但在短时间实施后,笔者就发现,六名组长中有两名明显不称职,其中一名组长存在严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总是责怪被扣分的成员,情绪比较消极,经常扬言要解散小组;另一名组长能管好自己的学习,但他无法为他人树立榜样,在行为规范上表现不佳,甚至出现组长被扣分,导致全组共同连带受损的现象,由于组长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全组的表现,上述两组在每周的考核中始终处于垫底位置。
2.1.2组内成员配合度不高
总体而言,班级小组组建时秉持的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目的是保证各组间的能力尽量均衡,因此各个小组内部都会穿插学习和行为习惯差与好的学生。然而,个体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这给小组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和全力合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笔者通过观察班里的六个小组,发现大部分小组成员配合默契,但也有少数成员表面上敷衍了事,实际上不以为然。这些学生往往存在不太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已经根深蒂固,更有甚者已经有了消极情绪。这也成为阻碍小组合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2.2认识不全面,各组之间存在不良竞争
在小组合作中,各种班级考核活动都是分组进行的。以小组为一个集体单位,每个小组成员的活动准则是团体的集体利益。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笔者也观察到了一些有悖美好意愿的不良现象。
2.2.1过分看重考核分数
一般来说,各组考核的具体实施方式不外乎常规的学习、纪律和各种日常行为规范。因此,将学生平时的作业完成质量、课堂表现、纪律遵守情况、卫生打扫等都细化为相应的量化分值,由相应的学习委员、纪律委员、卫生委员等负责打分,统计个人和集体的分数,每周末汇总一次。这不仅关系到每个小组的荣誉,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评价。在每周的班会上,笔者将公布上周各小组的具体得分情况,分数高的小组将给予肯定和奖励,分数垫底的小组将给予一些轻微的惩罚。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每组为了获得更好的表现,各组成员除了会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之外,也会努力赚取额外的分数。但也有部分学生对这一机制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导致了另一个极端现象发生,做事总是权衡利弊,不能获得加分的事情干脆视而不见或者敷衍了事,带着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让很多善意行为的美好寓意失去,有悖于积分考核的初衷。
2.2.2明显存在虚假行为
在小组合作中,很多考核都是分组进行的,组员们是“有福同享,有难同担”。例如,在检查作业完成情况时,若组中有一名成员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则全组成员需要连带扣分,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建立在组员的团队合作意识上的,最初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彼此之间的团结合作,让大家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但在现实中,遗憾的是,为了全组利益,往往会出现一些虚假行为,比如,笔者曾经在班里发现一个小组的组长由于小组成员前一天没有完成试卷的订正,当教师宣布要检查订正情况时,为了避免小组被扣分,把自己的答案交给了组员,让其赶紧抄写完成。由此可见,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小组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含义,有时会持比较片面的观点看待这件事情,从而容易出现偏离正确轨道的行为。
3 解决小组合作模式存在问题的对策
通过对班级小组合作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重新剖析和反思,并融合班级小组自主管理的内在实质性要求,在坚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特性和创建一个民主平等的班级氛围目标的指引下,笔者针对班级小组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
3.1构建组员动态调整机制
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分组是班级小组合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在选拔组长时,应系统地结合学生自荐和他荐,而不是把學习成绩作为唯一的参考要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发展潜能。在分配小组成员时,除了遵守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的大框架外,还需要结合男女性别、个人爱好、性格特征等多种因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在班级小组合作管理中,科学动态建组是根基。一般来说,在短时间内,小组成员是基本固定的。这是由于组员从陌生到熟悉,必定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小组成立后,小组成员就不能更改或调整。真正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集体应该是动态更新的。因此,在经历一段时间后,如果小组之间的差距过大或发展不平衡,必须依据小组成员的具体表现进行适当调整。
3.2明晰小组合作行为要求
明确团体合作的重要性,加强集体目标管理,是增强团体合作活力的有效途径。目标管理中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 一是学生的个体发展目标,二是集体发展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外,教师还必须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是紧密联系的,实现了集体目标,实质上也是实现了个人目标。当然,如果没有目的和明确的行动目标,小组合作就会变得毫无用处。为此,教师不仅要对班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还要培养他们的小组合作意识,而且要和学生一起制定具体的合作要求和相关的实施细则,并在实际操作中加以完善,可以通过班会、晨会等方式进行。例如,在重组或调整小组后,教师组织小组成员设计小组名称、小组标志、小组预期目标等,以提升小组成员的凝聚力。同时,在班里定期举行集体交流活动,表扬突出的小组和近期进步较大的小组,让他们分享成功经验,各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小组的积极性。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特殊时期。学生的独立意识发展迅速,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他们希望有更多的独立发展空间,如果能正确引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班级自主管理视角下的小组合作模式的实践,证明该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和教育创造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陈琴.小组合作模式下的班级管理[N].中国教师报,2020(4):1.
[2]张艳维,徐小芾,曹高飞.优化小班小组合作模式的考核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21(42):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