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艳
摘要:问题意识是促进思维发展的动力,能带动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自主解决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讨熟练掌握数学知识。从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个性化发展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意识为主导,优化和完善小学数学课堂,是摆在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面前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實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问题是一堂课的精髓,是活跃课堂氛围的导火索,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基础,是学生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课堂作为教师传道授业的主要阵地,每位教师都应该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机会,搭建起高效课堂的桥梁。问题教学法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且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有方向和动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如何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1.1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拓展
数学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强的特点,数学的学习思维不同于文科学习的思维。文科的学习主要通过记忆和理解来实现,而数学需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计算能力等才能学好,且需要慢慢地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越早形成数学思维越好,而数学思维的形成需要课堂上的问题来进行催化。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能够从多重视角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举一反三的解题思路等,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1.2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氛围
通过多次对观摩课的观察发现,很多教师在授课时布置的内容很多,讲的知识点也很多,一堂课45分钟被教师安排得满满的,很少有师生互动的机会。当学生被动地“沉浸”在数学课堂上时,往往教师所讲的知识学生能够真正吸收的却很少,这不但影响了教学效率,而且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压力,导致事倍功半、适得其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加入一些“调味剂”,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氛围的目的。
1.3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突破数学知识中重点和难点部分的重要助力。小学阶段随着年级的增高,数学知识的难度也会逐步提高,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落下,并逐渐掉到“后进生”的行列。随着数学知识难度的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增多,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如果学生思维稍微松懈,就会错过对重点问题的探索,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而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问题意识后,就会把在课堂上遇到的数学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探究,遇到问题“刨根问底”,即使在课堂上不能马上得到解决,也会在课后想办法解决。这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落实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愿问、想问、会问、善问,然后教师“投其所好”开展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了尝试:
2.1构建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愿问
和谐的课堂氛围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形成的一种平等民主、积极愉快地“教”与“学”的氛围。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关系融洽,教师制订的教学计划和开展的教学活动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并能给学生带来充足的自信。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时,要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摒弃传统的“一言堂”“灌输式”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质疑,对学生的求同存异给予鼓励和支持。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愿意接受教师传授的数学知识信息,才能愿意发问,并让问题意识的种子在学生内心生根发芽。比如,在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时,活动的种类以及方式等都可以让学生自主决定。学生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交流、讨论,为具体的活动细节制定出具体的方案,然后通过投票的方式来确定最终方案,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2.2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计划时,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多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需要问。
2.2.1让问题情境生活化,让学生自然而然想问
数学源于生活。虽然数学知识比较抽象,但是很多知识内容是可以在学生生活中找到缩影的。在学生亲身经历或者比较熟悉的生活背景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授《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知识时,教师根据学生对三角形的认知创设问题情境:今天早上有个粗心的“小马虎”(三角形,在多媒体课件中指出来)上学时不小心把一条边丢在了家里(用鼠标移走三角形的一条边),大家请看“这还是三角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是。”教师接着说“但它是我们今天所学的新朋友——角”,从而引出新知。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角”,可以创设生活情境:请找一找你身边的角;说一说在哪里见过角;指一指我们生活中的哪个部分才是角。在这一生活情境下,学生逐渐对角的认识建立了初步感知,烘托了学习氛围,当遇到问题时学生自然而然想问。
2.2.2让问题情境趣味化,让学生高高兴兴想问
由于小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重,在开展新课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年龄特点创设趣味化的问题情境,给问题带来悬念,诱发学生有足够的好奇心去发现问题。例如,在教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为了让教学更有趣,教师可以创设悬念:“无论你们说出什么样的数,我都能在不经过计算的情况下快速确定这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挑战性,一个接一个的数报了出来,教师回答后,学生开始计算验证,得出答案,每个学生都用惊奇的眼神看着教师。然后学生会共同发问:“能被3整除的这些数有什么规律吗?”这样,在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下,学生会主动参与探究,总结规律,学得新知。
2.3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让学生善问
教师的评价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数学中的很多问题是有固定答案的,但是解题方法却不是固定的,有的数学题存在很多种解题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评价时进行综合考虑,不仅要考虑到学生解决问题后给出的答案,而且要考虑到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较低,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疑问,这正是学生问题意识的根源。但是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怎样的,或荒唐,或幼稚,教师都要认真对待和评价,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们经过思考之后而产生的质疑。教师要对这些质疑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开展的教学评价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先肯定再鼓励的原则。当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发问时,教师要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表示肯定,如“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好”“你的想象力很丰富”等,然后再对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给予鼓励和赞扬,为后面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其次,先分析再鼓励的原则。对于一些影响学习质量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看是否有利于他们解决和探索新知识、是否和教师所讲的知识相契合,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因为没有跟上教学进度、有没有上课“走神”等。当教师做出综合判断之后再给予鼓励,引导学生向所学知识内容相关的方向去质疑,保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最后,先鼓励再分析的原则。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开拓性、创造性等特征时,教师在给予评价时要第一时间进行鼓励,并作为榜样在课堂上重点提及。然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知识延伸和分析,去紧密关联新知识,引导学生尽量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从而增强其问题意识。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突破数学知识重难点,还有助于打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并经过不断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经验,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下愿问、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下想问、在科学评价中善问。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抓住时机,善于观察,及时捕捉到课堂中迸发出来的敢于创新的火花,关注学生的质疑,并利用学生产生疑问的契机,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教学活动,从而给学生带来良好数学学习体验,感受数学魅力,体会探究乐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程璐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新課程教学(电子版),2021(13):104-105.
[2]刘安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提升研究[J].科幻画报, 2021(9):49-50.
[3]左诗涵.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与实践[J].河南科技学院,2020(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