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困境

2023-07-10 05:54彭玲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3年7期
关键词:贡献科学家中华民族

彭玲

当下,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着轻视教学的弊病,历史教学中没有很好地贯穿劳动教育,造成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针对历史教学中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本文试图把劳动教育和历史教学结合起来,分析现象,看清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历史教学中没有贯穿劳动教育,造成学生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

当下的历史教学没能引导学生找准自我定位。财富是依靠劳动创造出来的。但一些毕业生选择职业时“一切向钱看”,不想在事业上有所奉献、有所作为,而梦想“不出力、不流汗”地挣到钱。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为人类奉献的无数个发明创造,是像毕昇一样的“布衣”在劳动中创造的,绝不是科举制度选拔的,也不是“学而优则仕”的“状元”创造的。

今天的劳动教育应该是全新的劳动教育,受教育者应该有劳动创造一切的正确认识,获得劳动的基本技能。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对中华民族有特殊贡献的科學家都是劳动者,这个劳动不仅仅是脑力劳动,而且包括体力劳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八九十岁还在稻田里观察、选拔、记录,他对“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的卓越贡献靠的是“汗滴禾下土”的劳动得来的。

历史教材中缺乏劳动者的“传记”,造成学生对劳动的鄙弃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阶级都是“重农轻商”或“重农抑商”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工业大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手工业、轻工业,而写进《二十四史》的手工业、轻工业,大多一笔带过。连世界顶级科学家毕昇,《宋史》里也是只字未提,事迹仅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徐光启可以说是学贯东西的顶级科学家,但《明史》中仅仅有几百字的传记。

当然,这是封建时代撰写的历史,而今天的中学历史课本上对这样的科学家的记载又有多少呢?今天的初中历史教材中把“科技”归入“科技、文化”类,仅仅在政权的更替史后边附有一个小片段。例如,“秦汉时代的文化”“宋元时代的科技、文化”“明清时代的科技、文化”,在中考、高考中占比也是非常小的。

今天,一些学者对历史的挖掘很深入,让“厚黑学”“官场文化学”类图书成为畅销书,却很少有科学家的传记,很少详细介绍这些科学家的贡献。而历史教材对劳动教育的渗透更是太少,学生自然无法从历史教学中感受到对职业技术的热爱。职业技术学校生源匮乏,与此不无关系。

历史教学中的劳动教育缺乏宣传,不利于劳动教育的开展

近年来,宫廷历史剧如火如荼,“皇阿玛”“芈月”成了青少年的偶像,甚至成为茶余饭后的关注点。可是,影视文学很少有涉及科学家和劳动模范的作品,可想而知把这些人当作偶像的青少年又能有多少。倒是“皇阿玛”这样的“明星”,成了青少年追捧的对象,这无疑对教育是不利的。

另外,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涌现出了王进喜、时传祥、申纪兰、郝建秀等一大批劳动模范,而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把他们的贡献深入地向学生介绍。这些劳动模范做出的贡献和获得的荣誉绝不是金钱可以买来的。对于这些,影视文学作品不热捧,历史教学不热讲,他们也不是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这显然也不利于劳动教育的开展。

总之,历史教学中劳动教育所占比重较小,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各级教育工作者,包括历史教材的编写者、普通中小学历史教师,都应该认清这样的现状,同时加大历史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比重,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编 桑 涛)

猜你喜欢
贡献科学家中华民族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假如我是科学家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贡献榜
海洋贡献2500亿
与科学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