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朝辉 胡庆江
[摘 要]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讲授“国际经济学”,并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总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具体实践、教学效果及教学反思,以期为更好地开展“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提供借鉴。在总体设计上,将教学活动分为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在具体实践上,主要包括课程思政元素提炼、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及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三方面。实践表明,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育人先育己、正反结合并有组织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 国际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四个自信;四个意识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国际经济学”(42020057)
[作者简介] 牛朝辉(1988—),女,内蒙古赤峰人,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政策分析和廉政建设研究;胡庆江(1971—),男,江西吉安人,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国际经济学和项目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0-0026-04[收稿日期] 2022-11-10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在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研究国际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管理问题,涉及国际格局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决定因素及传递机制的学科[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2]。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学”课程蕴含天然的思政元素。因而,要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讲好中国故事,解决中国问题,助力中国建设。
本人所在的教学团队自2003年起开始讲授“国际经济学”课程,至今已开展20多轮教学活动。2020年,开始进行“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新模式下“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本文旨在总结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思政的总体设计及具体实践,分析课程思政效果并进行教学反思。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总体设计
与传统教学相比,混合式教学有诸多优点,如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能有效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以及实时反馈教学效果等,确保学生充分参与教学并积极互动。“国际经济学”教学活动分为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在线上教学环节,运用慕课(MOOC)、北航在线教学平台(SPOC)、问卷星开展教学活动。其中,MOOC平台用于课前视频学习,SPOC平台用于发布练习测试,问卷星用于调研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在线下教学环节,除了传统的课堂重点及难点讲授外,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等方法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其中,案例教学是由学生运用课程讲授理论深入分析现实案例,研讨式教学是就专业相关的前沿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辩论式教学是对专业相关的争议问题展开辩论。
课程团队将课程思政的目标定为提高学生“四个自信”和“四种意识”。“四个自信”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过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以及在疫情防控取得的成功等,提高学生对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自信,引导学生坚定道路自信;通过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对外开放的内容,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性、真理性的自信,引导学生坚定理论自信;通過对比国内外在金融危机、WTO改革、疫情防控等问题的应对,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自信,引导学生坚定制度自信;通过比较国内外领导人对于国际争论问题的表述,提高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3]。
“四种意识”是指爱国意识、合作意识、风险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通过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对祖国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树立爱国意识;通过小组案例报告、辩论等项目式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责任感和担当感,树立合作意识;通过讲解和分析国际形势等,教育学生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重视经济、科技、资源、产业等领域的风险和问题,树立风险意识;通过讲述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加强学生对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的理解,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具体实践
课程思政实践涵盖课程思政元素提炼、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及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三方面,具体如下。
(一)课程思政元素提炼
课程思政元素的提炼包括课程思政备课和课后交流与教学反思两个环节。
1.课程思政备课。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党支部活动、学术研讨会、学院教师沙龙等多种方式,设定课程思政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元素的来源包括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与政策、相关影视作品、学科发展史、知名学者成长故事、社会热点、教师个人经历,以及失败的教训、警示性事件或问题等。最终,课程团队拟定各章节的课程思政元素清单。
2.课后交流与教学反思。教学团队就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效果等进行定期讨论和反思,并在每学期期末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混合式教学课程思政的整体效果,以及是否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四个自信”和“四种意识”,及时完善建议,并据此改进下一轮教学。
(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
课程思政的教学融入主要通过翻转课堂实现,主要包括三类教学方法,即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与辩论式教学。
1.研讨式教学。课程团队选取章节相关时政问题进行课堂研讨,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工具分析现实生活[4]。如讲授《古典贸易理论》一章时,列举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挑起中美贸易争端时的言论,“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每年有5 000亿美元。美国与中国贸易吃了亏!”,引导学生运用古典贸易理论中“国家财富的定义”“国际贸易不是‘零和博弈,可以使参与贸易的各国均受益”等知识点驳斥西方对中国的不实指责。课程研讨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使学生更加关注时事政治,激发其爱国情怀。
2.案例教学。课程团队在每章讲授中加入案例展示环节,由学生结成小组选取真实案例,利用课程中的理論深入分析,并进行深化或拓展性思考[5]。教师课前就案例的选取、案例报告的结构、内容等给予指导,鼓励学生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以深化,将课程思政元素合理融入。同时,案例的选取应以中国故事为主,如“基于古典贸易理论分析‘中国-新西兰自贸区的签署”“基于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理论对比中日汽车产业发展”“基于新新贸易理论分析国产手机品牌发展”等,学生用鲜活的案例、翔实的数据、直观的图表,生动形象地讲述中国故事,加深对祖国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3.辩论式教学。课程团队安排了4课时的课程辩论,将讨论度高的且具有一定争议的时政热点问题作为辩题,让学生组队展开辩论。选取的辩题包括“国际贸易有利于/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全球化扩大/缩小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抵制商品进口利大于弊/弊大于利”“国际贸易中品牌比质量更重要/质量比品牌更重要”“知识产权国际化利大于弊/弊大于利对比”等[6]。课前,教师就论点的选取、资料的搜集、观点的支撑等提出建议,促使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辩论内容中;辩论后由其他学生进行评分并点评,确保所有学生参与和互动。
(三)课程思政资源开发
教学团队开发了丰富鲜活的课程思政资源,包括线上MOOC学习及课程思政相关短视频。
1.线上MOOC学习。教学团队于2020年制作了“国际经济学”MOOC,并在智慧树等多家平台上线。MOOC涵盖各章主要内容,蕴含大量中国元素、中国案例,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知识点中,并探讨西方国际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便于学生自由安排时间学习MOOC。
2.课程思政相关短视频。在移动互联网普遍使用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出现信息来源丰富化、知识获取碎片化等新特点。据此,课程团队在视频平台搜集了课程思政短视频,通过SPOC平台发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课程思政内容。
三、课程思政效果及教学反思
(一)课程思政效果
课程团队在学期末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反馈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92%的学生认为(非常同意或同意)课程学习增强了“四个自信”,94%的学生认为其爱国意识有所增强,96%的学生认为其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意识有所增强,92%的学生认为其风险意识有所增强,90%的学生认为其人类共同体意识有所增强。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显著提高了“四个自信”和“四种意识”,混合式教学下的课程思政使学生对我国的经济成就有更深刻的理解,增强了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学效果显著。
(二)教学反思
教学团队通过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课程思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以下三方面因素对思想政治育人效果影响较大。
第一,课程思政应做到育人先育己。开展课程思政时,教师应当首先思考自己讲授的课程、所在的学科专业对教师本人的“三观”塑造具有怎样的影响,再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使课程思政润物无声、情真意切、触动心灵。
第二,课程思政应正反结合。案例教学不能只讲正面案例,还要涉及反面真实案例。正面案例有助于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而反面案例则有助于学生明确“底线”和“红线”,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第三,课程思政要有组织地开展。课程团队应定期开展集体备课,交流课程心得及问题,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组织、设计、实施好对各种课程思政资源的“勘探”“采掘”“冶炼”“加工”“融入”工作。
参考文献
[1]杨青龙,宣烨.新时代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体系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19(1):61-68.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2-11-02].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3]鄢显俊.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实践误区及教育评估[J].思想教育研究,2020(2):88-92.
[4]胡庆江,李厚芝.研讨式教学法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教改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35):70-72+76.
[5]王兆华,赖勤,傅智园.国际贸易案例教学设计与应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152-154.
[6]胡庆江,姚夏茵.辩论式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11):223-224.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under “Blending Teaching” Mode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Module
NIU Zhao-hui, HU Qing-jiang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Adopting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ing teaching” mode to teach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organically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sign, practice, effect and reflection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reform. It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better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In terms of overall design, teaching activities are divided into online teaching and offline teaching. The practice includes three aspects: refining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eaching methods and resources.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remarkable. It mainly li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self first, combinati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ducation and good organization.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blending teach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our-Sphere Confidence; Four Consciousne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