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味”校园文化让美在身边绽放

2023-07-10 09:46于越卢光顺李岩
教育家 2023年22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办学师生

于越 卢光顺 李岩

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载体,以育人为主要目标,以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为主要内容,以精神文化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与学校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息息相关,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

从领域范围来说,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园建筑设计、设施设备、园林景观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历史、校风、学风、办学特色及师生的行为特征和方式等精神形态的内容;从育人载体来说,校园文化既包括外部环境和内在环境等育人环境载体,也包括校长、教师、学生、课程文化等育人文化载体。校园文化一旦获得学校师生的价值认同,就会表现出强烈的稳定性和向心力,既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师生成长的根本所在。

内核:校园文化的灵魂

校园文化内核源于学校办学要素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和源动力。青岛烹饪职业学校以烹饪专业特色立校。烹饪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中华传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结构,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生息的养生食治密码。“谨和五味,骨正筋柔”,“味”是饮食五味的泛称,“和”是饮食之美的最佳境界。学校赓续多年办学传统,挖掘中华民族“烹饪”背后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确立“和·味”为校园文化内核。

“和”有三层境界:甘酸苦辛咸五味调和才濡养五脏,实现机体平衡;自然之道贵在和而不同、兼容并蓄,遵其道方能万物生;师生一体,教学相长,和则成人达人,达则兼济天下。“味”有三层意蕴:识味,学而识,明而辨,勤学方能识味;入味,识而乐其中,乐而入其道,匠心方能入味;治味,治大国若烹小鲜,做入世之人须常怀修身、齐家、治国之心。“和”的三层境界与“味”的三层意蕴互为交融,每一层内涵互为对应,层层递进提升。“味”是初心和路径,“和”是使命和目标,二者密不可分。由此“和·味”衍生出三层教育意义:生命教育,识味求得五味调和;技能教育,入味求得匠心匠品;责任教育,治味求得使命担当。

路径:校园文化的融通管道

校园文化蕴含着历史传统、教风学风、育人环境等丰富内涵,既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也反映学校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学校围绕理念与品牌、课程与教学、制度与行为、建筑与景观、装饰与视觉等,遵从融合教育和整体设计理念,营造特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推动学校创新发展。

品牌文化,以人为本的师道哲学。校园文化品牌理念深植校园文化土壤中,在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与闪光点,并成为特别的学习资源,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与凝聚力。学校基于“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凝练出“德艺和,真品味”的文化品牌,“知禮、善行、笃学、致远”的学风,形成学校的价值观体系。

物质文化,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功能齐全、格调优雅的教学设施和环境,发挥着独特的熏陶感染力。一幅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图画、一句沁人心脾的警示语,比一万句空洞的说教更有教育力。

物质文化是其他文化形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受教育者产生无与伦比的感染力。学校以“和·味”文化内核为设计原点,充分利用校园中的非正式学习空间,如门厅、走廊、宿舍、草地等,筑造非正式学习空间路径。各种景观小品特色突出,有艺术感和文化气息,与环境相协调,与建筑共融共生,满足师生依据自我需求和学态,开展自主探索、沉浸式学习,形成成员开放、时间灵活、内容自主、方式自由、过程非结构化的文化氛围。

制度文化,有规矩,成方圆。作为一种规范和习惯文化,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持学校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系统。制度文化是学校准则性质的文化,起着规范、调控和导向作用。陶行知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功效定能事半功倍。”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使学校教育教学更有目的、更有计划、更有条不紊,能减少教育的盲目性,增强教育的组织性。

学校努力营造“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和谐制度文化。处处显露“和”秉性的同时,通过奖惩等手段对师生进行引导,由此形成良好的校风校纪,既起到教育感化作用,又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

行为文化,这里有你的工作,更有你的生活。教学科研活动、组织管理工作、课外实践活动等,是学校行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这种典型的动态文化,是师生价值观的外在反映。职业学校属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类型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见习活动能直接促成学生思想观念与价值观的形成。另外,其他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也会对学生职业生涯产生积极影响。

学校将各类实践活动进行整体设计,揉进特色文化中,实现以文化活动引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提升的目的。学校将青岛市中小学“十个一”项目与学校“三五工程”(“三”是晨读、午练、暮醒,“五”是读名著、诵名诗、赏名画、品名肴、观名剧)系列活动相结合,实施“四二四三”工程,即身心健康四个方面均衡发展、艺术教育两项达标、文学素养四项技能、社会实践与探究三项活动。以“让每颗星闪出独特的光”为宗旨,为学生量身打造17个社团组织,强化对学生生涯发展指导,营造特色鲜明的社团文化环境。

课程文化,浸润“和·味”书香。课程是育人的主要载体,学校需要坚持学生整体发展观,体现“三全育人”原则,建构有质量、有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文化建设,厘清“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逻辑。

学校坚持多元与综合、生成与开放的课程观,在知识技能课程之外,构建“活”的课程文化。以专题讲座、学科渗透、活动体验三位一体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设《传统文化诵读》《创新与创业》等校本课程。班班成立“图书角”,宿舍陈列开放式书架,开展班级图书漂流,让每个学生都能“好读书、读好书、书读好”。在教师、家长中成立读书会,推进“每月一本好书”活动和图书漂流活动。开办校园电视台和广播站,创立“天下事”“校园扫描”“历史上的今天”等栏目。沐景浴文,润物无声。这些“活”的课程润育着师生品格,催生着“书香化”的校园。通过对学生身心的润育和唤醒,帮助学生培养文化自信,在愉悦的状态中走向素养的最近发展区,并成为自由的有意识的人。

愿景:建设师生的精神家园

精神文化反映了一个学校的个性及精神面貌,体现学校独特的办学风格,是最深层次的文化。一所学校的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人文气象是最具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它深刻、稳定地体现师生群体的共同价值、信念和情操,也最能在学生一生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痕。校园文化的要义在于“以文化人”,通过文化来改变人的思维走向,进而改变师生的生命状态,提升幸福指数。

学校的“和·味”校园文化,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入手,形成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的精神文化,启迪师生有仁爱之心,做包容之人,修匠人之品,循自然之道,行治世之事。让每一个学生都树立稳定的职业思想,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纪律意识,综合素养得到提高;让每一位教师都有自信心和进取心,都有职业幸福感,都能得到成长和提升。这种笃行不怠的教育愿景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诸多启示。

【山东省青岛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双闭环控制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QDZ22026,主持人:于越)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办学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