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轻工,丰富轻工,跨越轻工

2023-07-10 05:59朱强
教育家 2023年22期
关键词:轻工学科发展

朱强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以及新一轮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对高校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清晰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脉络,精准对接服务产业需求、培养出国家和社会真正需要的优秀人才,是众多高校面临的关键课题。其中,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成为每一所高校人才培養蓝图中最为重要的核心要素。

长期以来,陕西科技大学立足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快速融入国家“十四五”新轻工产业和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学科兴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战略,持续深化“双一流”建设,推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建设高校,陕科大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方法?地方高校的未来应该如何保持良性发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陕西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志健。

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

“在过去,大家或许学习一两门专业知识,就能捧上‘铁饭碗,应付一辈子的工作,如今这样的情形已不复存在了。”李志健认为,当今的世界变化日新月异,一方面,全球社会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叠加融合的快速发展阶段,并以信息化发展为主要趋势和特征,这使得高等教育的时代化、国际化越发凸显。另一方面,自然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技术和知识创新呈现指数式增长,社会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再者,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一半的本科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研究生的比例持续增加,高校培养人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因此,开展专业和学科相融合的一体化建设,对于定位教学与科研并重的高水平大学既是必须,也是必然。

专业与学科一体化建设,关键要发挥学科的引领作用。陕科大扎实推进学科建设“高峰高原计划”,以A类学科为学校“高峰学科”总牵引,B类学科为“台塬支撑”,C类学科为“紧密卫星圈”,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导向、轻工行业的“新轻工”改革趋向,紧密结合陕西区域高质量发展航向,梯度化立体式推进学科“双一流”内涵建设,以顶天立地的总目标为要求,既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又把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

在学科建设方面,陕科大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理念,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体系。李志健认为,一个卓越的学科、一门优秀的专业首先要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职责,真正服务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同时,要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确保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不会与时代脱轨。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在毕业后能够找到经济收入合理和发展前景较为广阔的工作。

学科的核心在于人才。“十三五”以来,陕科大强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依据A类B类C类学科建设的人才需求,先后引进博士以上各类高水平人才700余名充实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得到极大的优化改善,师资队伍学科水平整体大幅提高,人才引进的步伐和质量走在陕西省省属高校前列。同时,通过实施“125开放促进计划”,分层次柔性聘任“政产学研用”各领域专家学者,构建学术到顶应用落地系统开放的学科生态体系。

在教师评价方面,陕科大注重“成果导向”“多元评价”,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从多个维度对教师进行评估。例如,在学校教师职称评审的文件中,设立“社会服务型”类型,让教师能够脚踏实地、没有后顾之忧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部分科研或社会服务成效不占优势,而授课水平较为扎实的教师,则根据其授课能力和教学成果进行绩效评价,以确保每一个教师都能拥有最大的上升空间和发展前景。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探索产教融合特色化道路

1958年,秉承为国家培养更多轻工业技术人才,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初心使命,陕科大的前身“北京轻工业学院”应运而生。65年过去了,从北京、咸阳、西安,历经“三次创业、两次搬迁、一次划转”,曲折奋斗的陕科大依旧充满着旺盛的活力,在产教融合的探索之路上一往无前。

“我认为轻化工程专业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秉承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产品的绿色化理念、产品领域跨界发展的泛轻工理念等核心素养的优秀人才。”李志健表示,“体现在具体的学科素养上,则应该具有扎实掌握化学基本原理、把握材料学结构功能认知规律、化工过程系统工程观念,并且在生物信息深度融合方面具有一定创新思维和能力。”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陕科大积极鼓励师生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团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提升创新素质能力。

“如今,我们在轻化工程类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有一个宏观性的指导思想,即‘立足轻工,丰富轻工,跨越轻工。”李志健介绍,“由于本校的轻工类专业居多,因此我们始终和轻工行业各重点企业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与合作,也推动学校成果转化走在了全国高校前列。可以说,产教融合一直是我们人才培养的强项和长处,也是我们的学科优势。”

首先是“立足轻工”。轻工是陕科大的立校之本。学校依托轻工技术与工程、设计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既有的优势特色学科,打造新的学科专业增长点,并对接现代智能信息与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努力加强新兴及交叉学科群的培育建设。

其次是“丰富轻工”。以轻工为主,但不能仅仅依赖轻工。李志健认为,对于学科的探索不应只注重其深度,还应关注其广度,并与产业发展紧密连接。陕科大通过积极对接陕西省重点产业链,组建了新型显示、乳制品、航空、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输变电装备、光子、钛及钛合金、数控机床等11支成果转化创新团队,主动谋划融入陕西省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秦创原”的建设,从多个方面横向探索轻工,推动专业转型发展,在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产品。

最后是“跨越轻工”。既要推动“老轻工”实现转型,又要丰富“新轻工”的建设内涵。“我们的目光不只局限于当下,还着眼于更长远的未来。”李志健介绍,“比如我们最新挂牌的柔性电子学院就致力于进行新兴电子技术的研究,如果将来能发展成熟,电子服装技术可以极大地造福社会。未来,在遥远且寒冷的北国边疆,服装上的微型电子器件可以散发出热量,边防战士们可以通过这种服装御寒保暖,这也是为国防事业做贡献。”2022年,陕科大和其他机构合作,共挂牌柔性电子学院、文物保护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与医药学院、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工程学院、丝路文化与传播学院等多个学院,持续深化轻工产教融合之路,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面向广阔未来前景,陕科大正奋楫扬帆起航程

陕科大西安校区矗立着中国第一座以轻工业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轻工业博物馆,记载了中国轻工业发展的百年历史,也回眸了陕西科技大学65年的漫漫发展历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产业变革和数字化浪潮带来的冲击,给很多地方高校的发展带来了困境。高校发展路向何方?陕科大站在潮头,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高校发展之路应该是多元化的。高校的发展前景,取决于是否顺应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高校也是如此。我们心怀服务国家产业发展的使命责任,深化产教融合,服务行业、服务陕西,更服务国家、服务社会,这正是我们陕西科大的精神和特色!”

近年来,陕科大坚持推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大力构建“四新”发展格局,建立基础学科新学院,拓展特色学科新方向,构建数字、信息、智能交叉学科新产业集群,打造服务国家新轻工行业产业、陕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根据地。着力扭转并推动学科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是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上下功夫,依托陕西省丰富的军工资源,深入挖掘培植涉军科研契合点,获批军工保密资质、军标质量体系认证等,军民融合科研项目体量快速增长,工程能力快步提升;二是在拓宽服务发展主渠道上下功夫,拓展行业性院校的服务面向,对标陕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和产业特色,打造“一院一市”“一院一区”校地服务格局,实现对接陕西10个地市主导产业全覆盖;三是在成果落地转化上下功夫,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陕西省23条重点产业链,建立11个成果转化创新团队。

正如陕科大校歌中唱的那样:“肩负民族振兴的希望,我们在科学海洋荡漾,回首往昔书写国计民生的篇章,面向未来锻铸中国轻工的辉煌,让我们扬起风帆满载人类幸福的梦想,远航远航……”

猜你喜欢
轻工学科发展
【学科新书导览】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轻工指数
轻工会议
轻工会议
轻工指数
“超学科”来啦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