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梅 王晓宇
当教育迈向以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为重点的新阶段,课程结构成为教学变革的关键一环。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绘就了我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蓝图。课程理念、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要求学校重塑原有的教学体系,优化学校课程内容结构,落实育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实现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基于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发展方向,学校应坚持整体思维,注重知识与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课程设计,丰富教学内容;坚持素养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强化课程育人价值;多路并进,为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推进提供硬软件支持。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数位校长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议题一:坚持整体思维,创新课程设置
张树成:课程是立德树人的载体,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一所学校的课程质量决定了學校育人的高度。为满足学生全面成长的需求,山东省滨州行知中学积极探索核心素养落地路径,大力践行大课程观,促进学生自主、全面、个性、长远发展,让每个孩子成长为最好的自己。学校坚定落实育人为本的理念,优化学校课程架构,坚持整体思维,面向每一个孩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经过多年探索,滨州行知中学建立起了国家课程实践、活动课程体验、主题课程拓展的三维课程体系。
创新实践国家课程,全面落地核心素养,牢固坚持立德树人。滨州行知中学立足于国家课程,创新课程实践落地方式,坚持课程以生活为中心、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实施的大单元整体学习体现整体设计、逆向设计,指向高阶思维,更加符合认知规律。通过整体感知、探究建构、迁移应用、重构拓展四个阶段的实施,实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连续性、系统性及有效性,有效克服了知识碎片化、学习时间碎片化、探究过程碎片化以及思维构建碎片化等问题,让学生从整体上认知学科知识与逻辑、结构与本质、应用与生成、价值与意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丰富完善活动课程,创新提升课程质量,持续满足个性成长。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学校以国家基础课程为根本,拓展教学的宽度与深度,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实验、帮厨、种植、劳动等能力。学校开设了人文类课程、科学类课程、国际类课程、生活类课程、艺术类课程等100余门特色课程,每周三半天集中实施,持续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开展读书节、艺术节、体育美食节、科技节四大节日课程,开设65千米远足拉练课程、毕业典礼课程、研学旅行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生涯规划课程、文明家庭建设课程等一系列活动课程,真正磨炼孩子的意志,强壮孩子的心灵,进而提升孩子的结构化思维能力和责任意识。
积极开发主题课程,设计搭建成长平台,深度赋能多元发展。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主题,学校开设了精彩的学科融合主题课程,以生活实践中的问题为基础,突出综合性、体验性、实践性、研究性的特点。主题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生活和实践中的问题为基础,为实现学科间有效融合设立的一个研究性学科课题。学校重点开设的主题课程为《食育》课程、《民族复兴,我的责任》课程、《一带一路》课程,课程材料可呈现、过程体验可描述、课程成果可展示。
“学生怀念、教师幸福、社会信任”是滨州行知中学的办学愿景,学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老师们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黄蓓:在西安市的东部,“长安八水”中浐河与灞河的交汇之处,坐落着一所年轻的学校——西安市浐灞第二小学。在“自然、多元、开放、可持续”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浐灞二小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水滴少年为德育目标,构建了“小水滴成长德育”课程体系,开展系列性、长期性、实效性的德育课程学习,形成了德育特色品牌。小水滴成长德育课程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学科沁德(国家德育课程)、活动润德(校本德育课程)、生活养德(实践德育课程)。
学科沁德课程包含思政学科和学科思政两个维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一方面发挥思政学科的显性功能,严格落实课程设置,保证课时和师资,认真研读课标,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另一方面发挥学科思政的隐性功能,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例如语文课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科学课促进学生树立勇于创新、求真的思想品质等。
活动润德板块从横向上可分为源心节日、源正典礼、源生班本、源彩社团四大类,纵向上包括班级、年级、校级三个级别,在四横三纵的课程体系中浸润德育培养,以鲜明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在源心节日板块中,我校不断探索将节日文化与各类学科活动、假日实践活动、每周无作业日巧妙融合,让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节日实践活动中快乐学习,幸福成长。
源正典礼系列课程包含“八礼”仪式教育活动,即每周一升旗礼、学期初开学典礼、学期末结业典礼、一年级开笔礼、入队礼、四年级成长礼、五年级结对礼、六年级毕业礼,引导学生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源生班本课程指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课程,例如德育微课、风华班级建设、班本特色课程研发等。德育微课是我校开展德育及培养道德习惯的亮点之一,每节课时间在10分钟左右,利用班队会时间进行,教师从班情、生情出发选择课题,从学生生活及学习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因势利导、以理服人,最终达到触动学生思想、激发学生积极性的育人目标。
源彩社团课程,即我校的三级三类社团,学校现有年级社团、校级社团、特色社团共100多个,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兴趣爱好培养、学习、展示的平台。
生活养德课程包括源微体验和源学旅行系列活动。在源微体验系列活动中,创新开展“我是校园小主人”特色主题活动,践行人人有岗位、岗岗有主人的理念;通过假日实践小队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职业类型;充分利用实践基地、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等。近年来,我校多次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自然,掌握知识,放眼看世界。
赵玉梅: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学校教育中最主要、最直接、最深远的要素。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科学、合理、完善的课程文化环境,南通高新区小学提出了“教育即播种”的教育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们从大自然孵化生命的自然规律中获得启示,创建了我校“金种子课程”体系。
“金种子课程”的基本结构。在大自然中,种子的萌发和生长需要土壤作为根基,需要水的润哺,需要自由呼吸空气,需要适宜的温度,需要阳光的引照,需要自由生长的空间舒展枝叶,需要破土而出的历练和风吹雨打的磨砺……在生命哲学的启迪下,“金种子”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如同土壤一样让“种子”生根发芽的根基课程(国家基础课程);如同阳光般指引“种子”健康生长的阳光引领课程;如同水和空气一般可以让“种子”畅快汲取的自由汲取课程;如同空间般可供每一颗“种子”自由舒展的创意展示课程;如同风雨般使“小苗”茁壮和坚毅的生命历练课程。
“金种子课程”的内涵建设。国家课程是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课程,我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各项课程按要求实施到位。校本化的系列课程是国家基础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阳光引领课程——指明方向,健康成长。该课程是指包含德育课程在内,一切指引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修身养性、健康成长的课程总称。该课程从观念引领、习惯养成、陶冶情操三个方面对我校现有的相关教育活动进行整合、二次开发和补充开发。比如,利用专题讲座、专题体验活动等形式,引领学生了解生命过程,理解遭受各种各样的挫折对生命成长的意义,从而引领学生在风雨中向往阳光,在挫折中茁壮与强大,理解生命的自信在于自我的超越。
二是自由汲取课程——博学广才,智慧生长。此课程是指由学校提供资源或指引,由学生根据自己成长需求汲取个人成长所需要的文化养分的系列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主要区别在于“自由选择”。该课程从学科拓展、选修社团、自由赏析三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引导学生合理选择,学有专长。例如,在数学学科,我们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开发了智慧金字塔、六形六色板、五连方块、汉诺塔、魔方等一系列的数学游戏,丰富课堂内容。
三是创意展示课程——搭建平台,提升素养。该课程旨在引领学生综合运用各科所学,进行大胆的创作、创造或创意设计,并积极展示自我,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和敢于表达的胆识和自信。在我校每年一次的“数学节”上,会对数学游戏、数学绘本创作进行集中的比赛和展示,学校的数学绘本画廊展出了近一年来由学生自主创作的优秀数学图画书。
四是生命历练课程——磨砺意志,促进成长。该课程从生活技能、模拟体验、磨砺训练的角度,开设了丰富的课程,如家务自理课程,通过家校联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家庭社会责任意识。
张朝煌:龙江中学以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与研制,在系统性理解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地域特色与学校实际,整合学校资源,探索出以普通文化类高考为主体、以小语种特色和体艺类作为“两翼”的多维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校从“龙文化”主题中汲取精髓,凝练多维课程构建的灵魂,提炼课程变革的价值追求,形成“多元选择,多元成才”的教育哲学与“塑龙马精神,育龙的传人”的办学理念。结合地域特色与学校特点,以“龙文化”为主题进行校园建设,并将其渗透、融入多维课程建设的全方面,形成“和谐、进取、开放、创新”的多维课程理念,构建起以“FCFE·5344模式”为框架的多维课程模式。
第一个“F”是指基础课程(Fundamental Course),“5”则是指“五学课堂教学模式”,以“五学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打造知识教学的基础课程。“五学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启学”“探学”“赏学”“评学”“拓学”五大环节。“启学”是第一环节,明确提出学习目标,进行启发、引导,导入情境,以导促学。“探学”是第二环节,以任务驱动促进课堂学生研讨,解决课程问题。“赏学”则是在小组合作环节后,学生把学习的成果,如解法、思路、创新或者问题等,向组内或全班同学展示。“评学”则是师生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重点突出评思路、评方法、评规律,讲线索、讲联系、讲系统。“拓学”环节则是通过课堂任务的形式进行拓展延伸与巩固迁移,达到学以致用。
“C”是巩固课程(Consolidate Course),“3”是指“三清三练”的演练检测,以“三清三练”为核心打造巩固课程。“三清”即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三练”即早练、晚练、周练。学校通过统筹课程建设,立体化贯通每天、每周与每月课程设计,以任務驱动、课堂检测的方式适时温故知新,巩固基础知识,提升学科素养与能力。
第二个“F”是指特色课程(Feature courses),第一个“4”是指“4语4艺”。我校围绕“多元选择,多元成才”的教育哲学,建设“立体、全面、丰富”的课程群,开设日语、俄语、西语、英语四大语种,同时打造音乐、体育、美术、书法四大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特长与成长规划等选择成长平台,帮助学生多元发展、多元成才。
“E”是指拓展课程(Extended Course),第二个“4”是指“4展8拓”。通过创设竞赛课程、社团活动、龙文化节、学业与考证并重的拓展课程,搭建配音大赛、日语社团、俄语风情展、参加语言等级考试,为学生打造第二课堂,促进学科融合,为学生提供展示与提升自我的平台。
未来龙江中学将进一步提升多维课程的质量,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通过多维的课程建设,实现多元选择、多元发展、多元成才。
议题二:聚焦核心素养,丰富学习形式
肖俊江:在“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校深感“聚焦学科基本素养,创设多元学习形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我们结合新课标理念和新课程实施,认真学习并研讨了“学科基本素养”这一抽象理论,并在实践中创新学习形式,初步构建了多元学习方式模型。
深入研讨学科基本素质理论内涵。学科基本素养是学生或学者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这些素质是通过长时间的专业洗礼所形成的专业思维,通过这种思维可以促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基本专业技能,形成专业基本经验,从而达到某一门具体学科所需前提的基本目标。基本目标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品质、基本态度等方面。
全面打造绿色课堂主阵地。学校从整体上注重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情感化,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符号性、基本技能的过程性、学科基本经验的直接性、学科基本品质的倾向性、生活基本态度的乐观性。
一是壮“底气”。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底气是基本的力量。要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精心规划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教育的工作重点和方法措施。
二是守“正气”。只有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培养什么样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就要求始终坚持思政课为人民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三是富“生气”。课堂教学只有跟上时代“节奏”,回应时代关切,才能真正为学生和时代所认可与需要。
四是接“地气”。贴近学生的个性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握学生的实际需要。课堂内容研究不仅要“钻坚研微”,也要“深入人心”。只有走近学生、贴近学生、融入学生,才能不断推进课堂内容“更新配方”“改良工艺”,才能够更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和内化。
五是聚“人气”。要让课堂具有较强的亲和力、针对性和时代感,变“填鸭式”为“启发式”,改“说教式”为“对话式”,转“接收式”为“探索式”。
着力推进多元学习课外实践活动。一是聚焦学科基本素养,以思政大课堂为龙头。持续推进《宁河区思想政治实践课程创新实施方案》;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开展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如平津战役纪念馆、梁启超纪念馆、于方舟纪念馆等,传承革命精神,厚植爱国情怀;不断强化思政教育并完善其常态机制,丰富实践活动育人。
二是聚焦学科基本素养,以社会实践大课堂为依托。拓宽学生实践平台,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家乡变化、乡村振兴。学校与天津城建大学、劳动基地、社会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合作,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热爱劳动等精神。
刘文滨:ChatGPT风靡一时,两个月坐拥一亿用户,这是人工智能产品发展到新一阶段的标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也可能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仅可以解放我们的体力劳动,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彻底地解放我們的脑力劳动。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可以主动创新创造,速度远超于人类。人类进步的过程是依照“1+1=2”的模式前进,但人工智能将以幂次增长的速度向前发展。面对这样的形势,人类不能逆潮流而行,停止对人工智能的研发,而是要内求,改变自身,走在人工智能的前面。要保持领先就得从教育入手,而教育的根本是核心素养和课程体系。从这两方面着手,改变人的培养模式,以应对人工智能对当下社会提出的挑战。
关于核心素养的界定众说纷纭,有人将其概括为情商和智商,有人将其称之为个人的性格与能力。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奠定基础,在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的人才需求尚未有定论,因此我们需思考:培养具备什么素养的学生才能应对未来?
我认为人的核心竞争力不外乎以下三点:一是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这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二是人格和人品,培养良好的人格和人品是立德,也是关键。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去落实,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每一个内涵植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去,形成正确的三观。此外我觉得还要做一项工作,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将儒释道的精神融合到现代人的思想当中。几千年的文化,能流传下来的都是精华,我们不能对其抱有偏见,而是要用它去塑造学生的品格。我校是由王阳明于明朝正德年间创办的,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做一个有良知情怀、知行合一的人。随着办学理念深入人心,师生的面貌逐渐改变,教风、学风、校风得到明显提升。三是学习能力,包括学习习惯和阅读能力。很多学校都会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但阅读能力才是学习能力的关键,而阅读能力的关键又在于阅读专注力和逻辑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娱乐时代,碎片化阅读及视频化倾向削弱了人们的专注力以及深度思维能力。但真正的科学研究常常需要面对着严谨的文字,这就需要高度的专注力。因此,专注力的培养需要得到关注及重视。
综上所述,在培养学生时,学校可以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研发特色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让学生能从容面对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