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思 刘艺
【摘 要】在师范类音乐人才培养中落实“立德树人”是推动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提高基础音乐教育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和必然要求。本文将基于 “立德树人”思想,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为例,渗透新课标育人导向,以教学实践策略探究为主要内容,力求为新时代师范类音乐人才向湖南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发展培养提供“音乐课堂德育”策略借鉴。
【关键词】音乐师范生;小学音乐教学;课堂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7—183—03
一、“立德树人”思想下湖南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人才课堂实践策略探究
(一)设立德育目标
课堂教学活动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每堂课不同教学内容应设置不同德育目标。通过分析内容提出可实施的课堂德育目标,明确课堂“学什么”、要达到怎样的德育效果,再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
在三维目标中,常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德育目标,可以使用填空法具体化目标内容,如“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的……态度”;还可以用替代法,具象目标替代笼统性目标,如对学生提出具体可测的“学会保护乐器,尊重音乐,培养对传统音乐的敬畏与兴趣”,替换掉空洞的“尊重艺术”。以湘教版三年级上册《银色的桦树林》一课为例,其德育目标可以撰写为:“体验、学唱歌曲《银色的桦树林》,感受(歌曲中刻画的美丽桦树林)的意境,体验(歌曲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对自然环境的向往与保护)之情。”
(二)创设德育活动
创设德育活动是指在小学音乐课堂过程中实施德育的具体措施,是在做好充分课前德育准备后,从课堂的每个步骤落实目标。
1.导入环节
在导入环节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常见的音乐课导入设计方法有四种,分别是“概念阐述”“情境创设”“音乐体验”“元素切入”。好的课前导入同样可以融入德育内容:
概念阐述——由教师言语阐释歌曲相关概念引入,包括歌曲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歌词内涵等方面,通过教师言语魅力传递德育内容;情景体验——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体现歌曲内容或风格的故事或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与歌曲风格初步把握,为德育体验营造氛围、铺垫情感;音乐体验——让学生在唱之前先整体感受歌曲的整体风格、韵律与特征,听、看、动联觉参与,初步形成对歌曲性质或背后内涵的主观感受;元素切入——选择歌曲中某个片段、节奏或其他有特点的元素单独聆听、律动或游戏,学生充分参与课堂,重点体验特殊元素,感受音乐之美、合作之乐、课堂之趣,在“玩”中获得启迪。
2.发声练习
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课的一切声音应该有美的要求,发声练习作为小学音乐课堂伊始环节,不仅能为课堂演唱开嗓,培养学生正确歌唱习惯,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集体观念与课堂态度。
常见的发声练习有两类,第一类就是常见的音阶模唱、视唱练耳练习,旨在锻炼学生音乐素养,培养正确演唱方法与掌握基本演唱能力;还有一类就是以课堂内容中的难点部分展开预备练习,提前解决难点。例如湘教版四年级上册《太阳出来啦》一课为二声部歌曲,歌曲中有“嘀嗒嗒嘀嗒嘀嗒”模拟水滴的拟声词,老师便可以此比喻“屋檐落下的雨滴”与“小草滴下水滴”进行音程训练,再逐步进行二声部模唱发声。通过创编模仿生活声音进行发声练习,能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在自主表达、主动参与中在不断感受音量与音色的统一,体现音乐课堂发声练习的“立德——立艺”二者交融。
3.歌唱教学
歌唱教学作为音乐学科课程内容中的“表现”类实践,不仅是教学生唱会一首歌,还在于教学生掌握基础的乐理知识,认识音乐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内化音乐形象并最后用演唱的方式完成音乐作品二度创作,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
在充分进行发声练习后,教师根据课堂内容设计具体学唱流程,主要以“听—念—唱”为基本逻辑展开。学生演唱歌曲之前往往会进行大量聆听,使学生有基础情感体验,初步把握歌曲风格与内容。而第二个步骤——“念”,主要是指歌词朗读。实际上,歌唱状态就如同说话,都是為了追求自然的声音。大量聆听后学生对歌曲已有自己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然的声音来朗读歌词,口腔自然打开、声音往前送出,咬字尽量圆润清晰。通过朗读感受口腔与咽喉的松弛状态,为之后带上气息演唱做好铺垫。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卢沟谣》一课为例,学生领略第一段歌词中卢沟桥的安宁美景、第二段歌词中的悲痛与愤懑,通过读词使学生能更快理解两种情绪对比,更自然地表达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这时教师要把握学生状态,在其兴致最高潮时给学生演唱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演唱表达内心情绪,唱出卢沟桥曾经的和谐美好、唱出七七事变后的悲愤不平、唱出对战事惨状的悲痛无助、唱出中国人骨子里的不屈与顽强。表现力较强的学生可能自然而然的加入一些自己的处理,例如咬牙切齿的咬字、表达反抗的肢体动作,老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创编来辅助演唱情绪,通过唱、奏、动来增加情绪表达的厚度与课堂的丰富程度,进而达到将德育渗透音乐教学的目的。
4.课程思政
音乐课堂落实课程思政,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步,更要关注课堂结束语的思政落脚点。一堂课的结束语除了总结课堂内容,更是建立课堂与课后的语言纽带,通过思政结语将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有意识回应实际问题,真正触及学生默会知识的深处,即他们认知和实践的隐性根源,进而产生积极影响。仍以《卢沟谣》为例,该课结束语可以为:“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歌曲叫《卢沟谣》,是一首站在卢沟桥头唱中国历史,歌颂民族精神的歌曲。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们更加要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结束语既总结了歌曲内容与深刻含义,更联系当下时代对学生做出思想引领,落实音乐课堂与思政教育的交融。
5.课外活动
在课堂教学之外适当开展音乐课外活动, 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目前小学最常见的手段便是成立学校合唱团,学生在合唱团训练学习中感受音乐的音响美、感受集体艺术的魅力,在歌曲学习和比赛过程中提升勇气和自信心,养成坚持不懈的可贵品质。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音乐舞蹈与视频结合的方式记录生活中音乐带来的欢乐。例如国庆节学生可以拍摄演唱爱国歌曲来表白祖国,而这个演唱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接受德育的过程,通过演唱的方式深刻理解作品情感,形成强烈的爱国意识。
(三)教师言行引领
“身正为范”四字充分体现了规范的教师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深远影响,这就要求师范生要培养语言、行为魅力,力求通过外显言行在实践中为学生树立品德榜样。
1.融“德”于“言”
语言是构建课堂的重要媒介。师范生在实践中可以利用生动语言创设有趣的课堂氛围,进而充分调动学习兴趣,达到融“德”于“言”、以身为范的效果。例如,在学习《银色的桦树林》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桦树林的美景,营造身临其境之感,加上生动的言语描述“银色的桦树林晶莹剔透、湖水清澈见底、驯鹿自由的在树林漫步”等,激发学生对银色桦树林的想象与向往,歌唱兴趣也大大提升。
2.融“德”于“行”
小学阶段的学生极其擅长模仿学习,也就对目前的师范生提出了更为直观的行为要求。教师要时刻约束自身行为,力求为学生树立行为道德榜样,小到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正确的演唱演奏姿势、对书籍的爱护,大到为人处世的礼仪、对音乐文化的尊敬等。
除了要培养师范类人才在行为举止向成熟教师靠近,还要关注师范的社会影响,时刻注意穿着打扮,避免衣着过于夸张;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课堂行为要有美的要求,不论是律动、舞蹈还是辅助性肢体动作,都要有目的、有作用、有美感。这些不仅是对小学音乐教师的要求,也都是目前师范类音乐人才培养的内容方向,力求在音乐课堂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美”的体验与“德”的凸显。
二、基于“立德树人”思想提出的湖南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人才发展要求
(一)发展育人能力
“立德树人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落实”关键在于教师,重点在于課堂。要想真正探索立德树人视域下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把握教材德育资源,在专业上具备丰厚知识积淀,还要对思想理论具有科学的认知与游刃有余的运用能力。因此在培养湖南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人才的过程中,要时刻重视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之中、融入到时时刻刻的行为之中,才能做到“以生活为大课堂、以课堂为小生活”。
(二)提高学科素养
湖南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成为具有优秀学科素养的小学音乐教师”,通过策略探究与教学实践也不难发现,要在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歌唱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教育,联系课堂内容进行思政,就要求教师必须有广泛的学科知识面与高尚学科素养,要会无形中在课堂言行与内容拓展中为学生树立榜样,用自身魅力影响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喜爱。
(三)发掘音乐环境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广泛而有针对性地利用地方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有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乡士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戏剧 (含戏曲)资源,历史、政治、经济、民俗等领域的事件,文化景观、文化遗产和遗迹、各类传统艺术等,发掘其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农村小学有着不同于城市小学的特色环境,因此农村小学音乐人才要用心挖掘特有艺术资源,包括自然环境、人文地理、民族传统等,把课内音乐教学与课外音乐实践结合起来,把音乐教学与学生农村生活紧密结合,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
(四)重视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既是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更是时代对每个师范生的鞭策。在教育教学理念空前发达的今天,湖南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人才要把握学习资源,时刻保持学习态度,既可以通过订阅教育期刊、关注教育咨询获取最新观念,也可以多多参与学校课程研讨、青年教师学习项目、赛课、网络学习等多种手段掌握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师范院校要根据时代要求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未来人才,必须明晰所缺人才,时刻把握动向,理论、实践学习紧跟时代脚步。
因此,湖南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人才要想成长成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尽早认清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自觉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教育需要和新课改的要求。
小学音乐教学是终身音乐素养发展的基础奠定。湖南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人才要向小学音乐教师发展还需不断提升自我,作者为师范生在日后教学实践中的德育落实提供策略借鉴。值得注意的是,小学音乐教育在地区、制度、内容等方面呈现不平等、不均衡的差异化情况,因此完全借鉴现有成功案例是不可取的,湖南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人才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加强实践探索,结合当地小学音乐教学德育落实现状,积极找寻合适的融合手段,因地制宜开展课程思政,大胆创新内容与形式,用实践推动素质教育在小学音乐课堂的良好融合,努力向学习型、研究型、学者型的合格教师转变。
参考文献:
[1]张振华,李琪.农村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及评价改革路径分析[J].基础教育论坛,2022(25).
[2]周丹,刘君.湖南省农村音乐教师培养改革研究[J].戏剧之家,2019(12).
[3]周晋. 美育改革发展背景下湖南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调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4]廖小芒.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六年一贯制”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为例[J].人民音乐,2013(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基地重大资助专项: 新时代背景下湖南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培养体系和实践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JK20ZDJD06),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作者简介:杨思思(1985—),女,湖南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声乐教育;刘艺(2002—),女,湖南人,员级,研究方向为小学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