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婷 张卿 王杏菊
【摘 要】1979年河北农业大学承担了“河北太行山区开发研究”项目,发挥作为农林院校的农业科技优势,探索出了一条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太行山道路”,在开创和拓展“太行山道路”的实践中诞生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去诠释太行山道路和太行山精神,从实践的角度理解其产生的现实基础,探寻其所蕴含的哲学思维和价值意蕴,有利于我们在新时代更传承好太行山道路弘扬好太行山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唯物史观;太行山精神;太行山道路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7—192—03
自20世纪70年代,河北农业大学以承担“河北太行山区开发研究”项目为契机,组织和带领广大师生探索了一条以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为核心的“太行山道路”,并在实践中诞生了以“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探寻太行上道路与太行山精神蕴含的哲学意蕴意义重大。
一、太行山道路和太行山精神产生的哲学意蕴
(一)实践是太行山道路和太行山精神产生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太行山道路从实践中走来,太行山精神在实践中孕育。巍巍八百里太行山作为革命老区,新中国成立30年后还依然贫穷。1978年,河北农业大学运用自身科技优势开启全面开发太行山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将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太行山道路成长至今的纽带便是“实践”。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例如项目之初,河北农大对开发太行山区做了大量调查研究,提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山区开发的总体思路:“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首先解决太行山区人民的贫困问题。”制定了“治山先治穷,治穷先治愚,治愚先治人,育人先育带头人”的方针。其次,實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现实的需要不断推动着河北农大人扎根太行山,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品种,研发新技术,加快成果转化,造福地方百姓。再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太行山区乃至河北省经济发展中开出的累累硕果是对河北农大人的科研人心血的最大肯定。最后,实现乡村振兴是当前太行山道路的奋斗目标。
(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四十多年来,“太行山道路”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其基础上诞生了以“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为核心的太行山精神,太行山道路孕育了太行山精神。到今天太行山精神已经俨然成为河北农大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首先,为太行山道路的开拓传承提供思想保证,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太行山道路和太行山精神,体验开创者的艰辛,引导学生传承前辈精神,将太行山道路越走越走越宽。其次,为践行太行山道路提供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扶助“三农”,太行山道路走到今天绝非一帆坦途,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依然挺过来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为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为克服困难提供了强调的精神支撑。最后为持续践行太行山道路凝聚精神力量。在扎根太行山科技兴农的过程中,当地农村科技之落后,农民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渴望,深深震撼了农大师生。唤起了学生为“三农”服务的巨大热情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决心。
(三)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20世纪70年代末,太行山山区的贫困问题尤为突出,开发太行山山区,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河北农大选择保定市为试点,大力推广实用技术,想尽办法提升农民素质,很快使农民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摆脱了贫困。学校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与唐山、保定、石家庄、邢台等多地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每年签订横向科技合作项目100余项,打造了富岗苹果、绿岭核桃、邢台前南峪、平山葫芦峪、坝上错季蔬菜、国欣种业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通过转化专利技术、研发新品种、新产品和新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中,仅李保国教授本人就实现技术推广面积1826万亩,培育了16个山区开发治理先进典型,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太行山道路将教学科研主动与社会生产需求紧密结合,截止到目前,学校在太行山到河北省全省建立了从村、合作社拓展到企业等六大生态类型区三结合基地300多个。进入新时代,河北农大在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中,不断提升社会服务的转化度,不断寻求搭建创新平台,助力科教兴农,推动乡村振兴。在河北保定率先试点,市校携手培树“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战略品牌,按照“465”总体架构签订“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着力建设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创新示范样板基地。驿站紧密结合当地产业现状,因地制宜制定产业规划,引进优质品种,大力提供技术支持,大大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用科技之手把太行山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再打造成“金山银山”。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人是实践的主体,是全部社会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曾说过这样的话,“把我变成了农民,把农民变成了‘我”。通过教育和培训,把知识和技术渗透到广大农民群众身上,不断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第一,培养现代高素质农业人才,高度重视农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不断加强农民的实用技能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农业人才队伍。近两年,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线上辅导等多元化的手段,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累计培训农民近万人次,培养了一大批技术能手,农民自己的科技队伍正在逐步建立。太行山区的农民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太行山的传奇。
二、太行山道路与太行山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助力全国农林院校教育改革道路
经过多年发展,太行山道路和太行山精神已经成为学校兴校育人的宝贵财富,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全面发展。太行山道路硕果累累,围绕太行山区经济开发中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在学科专业调整,修订教学大纲,调整课程设置时,把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充实到课堂和教材中,构建出了新的课程体系,即教学服务于生产,生产充实教学。即培养了合格人才,又为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实践证明:“太行山道路”是一条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改革之路。
(二)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面向三农、服务三农是农林高校的使命担当,随着太行山道路的不断成熟、内涵外延不断延伸,教育、科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科教兴农之路,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改革之路,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人才成长之路,是“太行山道路”的基本内涵。三结合将全面对接乡村建设的五大振兴,把知识创造、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三)助力培养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河北农大在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的过程中培养出了一批既富有创新精神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农林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太行山精神和太行山道路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过硬的思想品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培育创新型人才敢为人先、甘于奉献、艰苦奋斗的所必备的品质。此外,太行山道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使得学生的成长学习不仅在课堂上,在实验室里,更是在田间地头、在各类产业生产的第一线上,为其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唯物史观视域下培育太行山道路与弘扬太行山精神的思路探索
(一)强化培育太行山道路和弘扬太行山精神的实践基础
太行山道路和太行山精神从实践中走来,也必将在实践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三五期间,太行山道路为河北省的脱贫攻坚任务做出了巨大贡献,当前应当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教优势,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主动承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使命。一是,构筑服务平台。依托农业创新驿站、三结合基地,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引导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服务功能,构筑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平台。二是,培育示范样板,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因地制宜在省内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区引进先进技术,推进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并引导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可推广的示范村。三是,创新服务模式,总结现有校地合作农业创新驿站、科技扶贫等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型乡村振兴服务模式。
(二)发挥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的主体作用
在新时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教优势、信息优势和人才优势,广泛开展与地方部门、企业的密切合作,有针对性的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农村高素质基层带头人和现代新型职业农民。太行山精神的内涵就是“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在新时代要将其内涵融入到振兴太行山山区的实践中去,扎实办好太行山地区的民生实事,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增强太行山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推进创新文化传承
我们党和国家充分肯定了太行山道路和太行山精神的价值,学校要把这种长期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传递下去,一是加强校园文化体系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学习太行山道路发展史。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和总结太行山道路和太行山精神的形成发展历程,将太行山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体系建设之中。二要将太行山道路和太行山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在“太行山道路”展览馆、文化园、碑廊的基础上,通过各类教育活动,做好培训工作,面向全体师生传递太行山精神的使命担当意识。另一方面,加强舆论宣传,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好新媒体传播平台,在校园广播、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平台展开广泛宣传,提高其传播和影响力度。三是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好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开展文化实践,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在感受校园文化魅力的同时,将传承和弘扬太行山精神与打造乡风文明结合在一起。
四、结语
太行山道路和太行山精神其生成、发展都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唯物史观视角对其进行解读能够进一步使大家认知、认同、践行太行山道路,传承和弘扬太行山精神。它是河北农大人在太行山区深耕细作、落地生根的结晶,传承过去的历史,也立足于当下,更将在未来蓬勃向上。我们要把太行山道路和太行山精神真正运用到实践中,为实现乡村振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杨阳.坚持太行山道路 持续推动科技扶贫[J].中国农村科技,2017(9).
[2]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简介[EB/OL].[2021—04—09].https:// kjxn.hebau.edu.cn/info/1023/1068.htm.
[3]夏志学,张淑云.关于“太行山道路”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8(2).
[4]申书兴.农林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维度及思考——以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道路”深化拓展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8(4).
[5]申书兴,张建政,樊云飞,等.深化拓展“太行山道路”着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J].中国农业教育,2018(2).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项目(人文社科类)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太行山道路与太行山精神研究(项目编号:KY2021071)。
作者简介:张婷婷(1990—),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河北农业大学基础课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张卿(1984—),女,河北滄州人,硕士研究生,河北农业大学基础课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王杏菊(1983—),女,河北保定人,硕士研究生,河北农业大学基础课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