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彦 朱丽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人力资本①产业已成为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人力资源不同,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本是体力、智力、经验、知识、生产技能等的载体,是引领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的第一生产要素。当前,加快培育发展现代人力资本产业,构建有活力的人力资本交易市场 ②,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创新引领作用,将为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一、建设人力资本交易市场的必要性
我国正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创新本质上由人才驱动,人力资本产业将成为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高端产业领域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成果转换难与人力资本产业发展滞后密切相关。依托产权交易市场,培育发展现代人力资本产业,加快建设人力资本交易市场,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创新引领作用,对于提高人力资本及各类创新要素配置水平,推动人才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业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助力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一)盘活高端人才存量的实践方式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亟需在人力资本市场开辟新赛道。传统的劳动合同和劳务关系撮合服务解决了人才的供需问题,但未从根本上发挥人才在科技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人才创新力未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产业实力。一方面,人力资本交易可以突破阻碍人才流动的体制限制,在不改变劳动关系所属用人单位的情况下,突破国别、地域限制,使人才所具有的人力资本要素流动起来,将其匹配、应用到有需求的科技创新项目上,为科技创新作出贡献,实现对人才的正向回报。另一方面,人力资本交易还可以成为盘活高端人才存量的有效实践方式,通过人力资本交易能够为高校、科研事业单位中大量沉淀的高端人才的知识、技能寻求到更多有价值的应用项目,更好地盘活这些存量人才。此外,人力资本交易平台通过公开的信息发布,也能帮助撮合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与人力资本供给,帮助科研人才实现更多的科技成果转换,更好助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二)构建要素资源统一大市场的实践路径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第一次明确提出“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环节是打造统一的要素资源大市场,涉及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各要素领域。目前土地、资本、技术交易发展已相对成熟,数据作为新型要素也已被纳入交易所并逐步发展起来。劳动力要素市场经过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建设已经形成了劳务派遣、线上招聘平台、高端人才猎头的市场化格局,并形成了人才引进、人才评价、人才流动等一系列的人才机制。然而,与科技和创新两大因素相结合的人力资本,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尚未被定义为要素交易标的。因此,加强对人力资本的重视度,深入研究和发展人力资本,最大化集聚人才并发挥人才资本的综合价值,将人的资本属性和附加价值作为交易标的,促进创新、科技与人才的紧密结合,将是建立健全劳动力要素市场的重要抓手。通过创新性组建人力资本交易市场,着眼于服务高端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将包括公开挂牌、市场定价等市场化机制探索性地引入到人力资本交易中,既是对现有劳动力市场的有力补充,也是推动我国人力要素资源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有效路径。
二、國内主要省市人力资本市场的实践探索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时,重点提出“要坚持重点布局、梯次推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要坚持高标准,努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示范区”。近年来,为加速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布局,全国各地在人力资本交易市场领域开展了广泛且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国内主要省市在人力资本交易市场领域探索,逐步形成三类改革模式:一是以深圳为代表的市场化独立运作模式。深圳市成立市场化运作的深圳人才集团,形成“以高端猎头业务为引领、以人力资源外包为主体、以公共服务业务为基础”的发展格局,以“人才资本”和“数字科技”为两翼的转型方向。自1984年设立以来,已为深圳引进和服务人才超过5000万人次。同时依托国内智库和大学科研力量,探索构建创新人才价值评估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动态化反映创新人才量、质情况,为向人力资本交易升级提供智力支持。二是以山东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合作模式。省级层面通过打通山东人才集团与教育、社保等部门,实现了全省范围内的人力资源数据“一网统览”和“一网统管”,实现了后台数据库的实时更新。市级层面,由济南市政府主导,委托济南人力资本产业研究院构建“全国人力资本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定位于以人才评估定价为核心、以金融创新模式为重点的人力资本产业服务赋能交易平台,但目前受交易牌照限制,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未开展实际交易业务。三是以四川为代表的市场化合作运营模式。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发起设立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西部)人力资源服务交易中心,以o2o(online to offline)人力资源服务为主营业务。但是,由于市场化和创新力度不够,西南联合产权交易所已经退出该平台的运营,目前主要委托市场化机构开展人力招聘等传统业务。(见表1)
通过各省市改革模式、改革方式以及改革效果分析可知,可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一是重视战略引领。以当地和片区产业发展为基础,紧密结合属地人才发展特点。如深圳人才集团结合大湾区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人才发展实际,实施“4+4+4”战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创新园”“三个一百+名校校长论坛”“大数据+档案城”“人才自由港”四大平台,拓展深圳、大湾区、全国、全球,实现“百亿集团”“全国一线猎头品牌”“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千亿级产业联盟”四个目标,形成城市人力资源服务生态圈。二是强调创新力度。一方面,通过引入市场化手段促进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另一方面,不断推动构建符合市场惯例、契合公司战略发展、激励约束并重、多元复合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三是强化数据集成。取得政府支持,汇聚社会资源,建立一套全周期的以“人”为核心的动态数据库,及时掌握在校生、毕业生、在职人员等信息变化情况,搜集补充海内外人才的相关信息,为企业挖掘相关人才、打造更加高效的人力资源撮合平台发挥了关键作用。
三、新型与传统人力要素市场的差异分析
全国各地在人力要素市场的探索尚集中于传统模式下的局部创新,即:企事业单位进行招工、招聘,劳动者进行求职、投递填写简历的人力资源服务市场,该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不同机构提供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范围雷同度高,市场占有率取决于满足劳务供需双方需求的线上撮合能力。
各类招聘平台通过开放职岗生态系统实现线上撮合业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招工难”“用工荒”的问题。但是,在国际形势日益变化的今天,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普适性的招聘平台并不能发挥人力资本的价值,离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存在较大差距。要实现人才强国从量变到质变,迫切需要从人力资源服务转变为人力资本服务,将交易重点和交易标的从劳动合同、劳务合同本身,转移到高端人才的资本价值上来。大力发展和建设新型人力资本交易市场,优化人力资本资源配置,实现人力资本价值,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通常是高科技、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实现更高的回报和激励,调动人才积极性、创造力,创造更高的社会经济价值,切实推动人才强国战略落地。(见表2)
推动人力资本交易市场建设,其本质是建立新型人才市场。新型人力资本服務较之传统人力资源服务,其亮点在于将“人才”“创新”和“科技”三者充分结合,在定位、服务、技术等方面均紧密围绕这三大要素。人力资本交易市场交易的标的不是人本身,而是人才资本。人才资本是与继工业经济之后出现的知识经济相对应的新的资本形态,是通过有意识、长时间、高成本的投资而形成的,凝结于人才体系之中并能够带来创造性成果和巨大贡献的以体力、智力、经验、知识、生产技能等因素所体现的市场价值。
四、推动人力资本交易市场建设的路径思考
(一)完善交易制度服务体系
人力资本服务业的关键是通过构建各种交易机制和服务体系推动人力资本价值的流动。人才资本价值的兑现需要形成贯穿人力资本价值培育、评估、创新、提升、交易、兑付等于一体的全周期人力资本产业生态链,而这一完整生态链闭环的实现就是以人力资本交易市场的制度建立和完善为前提的。作为我国资本要素和资源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产权交易市场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在产权界定、产权配置、产权交易和产权保护等四个支柱性制度建设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实践,并已形成了统一的信息发布规则和交易规则,以及涵盖产权界定、价值评估、流转交易、法律咨询、投行等综合服务体系,为各类要素和资源交易提供了坚实保障。要素和资源市场的类型虽然多样,但规范发展所需制度规则的基本原则具有普遍性,产权交易市场现有的制度规则和服务体系能够为人力资本要素交易制度和服务体系的建立完善提供成熟的经验和基础。
以产权交易市场为依托,建立人力资本全周期市场化运营体系,将进一步提高人力资本交易平台的市场化运营能力。例如,可以知识产权运营为切入点,围绕知识产权产业化实施、知识产权贸易化流通、知识产权数字化应用等,持续跟进知识产权交易背后人才的重要价值,并从知识产权申请和交易领域延伸到全周期的运用、运营和再创新领域。建立强大的数据库系统,通过征信平台数据信息,建立集合科技、创新、征信为一体的人才库,建立健全人才资本的评估体系,加强与人才的对接,全方位服务人才的融资需求、创新需求、产业需求等,打造全周期市场化的运营服务体系。
(二)构建海量的数据资源基础
人力资本市场的建设发展需要持续提供优质服务形成高水平的人力资本积累。从各地的实践来看,深圳人才集团前身为深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西南联交所依托成都金控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的资源优势探索发展人力资本市场;济南人力资本产业研究院作为全国人力资本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运作方,通过接入济南政务云38个数据接入端口,1800个数据集,与百行征信、百融、浪潮等的对接,实现了海量人力资源数据的汇集。在传统人力资源行业的实践和积累对于人力资本市场建设固然有益,但并非完全必要条件。例如,上海产权交易市场各交易平台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规模的企业客户和人才资源,同时随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长三角征信平台等的发展,在与公共部门的数据对接,公共数据社会化开发利用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后续进一步打通人力资源数据奠定了基础。
产权交易市场可以探索与公共部门、传统人力资源市场、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与资源共享,打通跨部门、跨市场人力资源数据对接,整合现有人才、科技成果、项目、需求单位数据库,推动人力资本交易市场构建完善的供求双方数据库系统、科技创新人才数据库和专精特新企业数据库。充分发挥产权交易专业化投行服务优势,致力于探索并发现人力资本交易难点的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创新力度大、标的评估难、市场供需散等问题,着力强化人力资本领域前沿研究,深化以人为核心的全方位服务延伸体系,打造数据信息全面、专业功能完善、供需双方良性互动的人力资本交易服务平台。
(三)提升人力资本交易的要素价值属性
相较于传统人力资源市场以就业为导向,现代人力资本市场则是以创新为引领,更加注重强化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和创新人才市场间的联动。人力资本市场除了人才外,更重要的是要联结起科技和创新要素,通过将人力资源资本化,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等与人力资本的有机融合、协同发展,进而释放出各类要素的最大效用。以产权交易市场为例,如果能够打通知识产权交易与人力资本市场的链接,一方面能够更好地集聚人才、团队、技术、项目和企业资源,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实现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人才、科技、创新的相互赋能,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人力资本市场应积极探索促进高科技成果转换人才激励的创新机制。加强跨界融合,尤其加强与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等的业务合作。探索与产权交易市场深度协同,打造以人才银行、人才基金、人才数据等为核心的金融创新产品。开发人力资本交易市场投融资业务,加强与银行、券商、证券交易所等机构的合作,利用资本市场助力人力资本金融属性的转化运用。加速国际人才流动,建立以人才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为基础的国际人力资本交易市场,探索开发境内境外市场上国际化人力资本交易产品。
(四)推动数字化技术与人力资本服务深度融合
新型人力资本配置是一种即需即用、动态调整、关系多元的动态配置方式,需要数字化技术的支撑才能实现。借助数字化技术,企业可以从传统的基于工作岗位和劳动合同期限的人力资源配置迈向基于工作任务+个人能力+工作任务时间的人力资本配置模式。此外,人力资本除包含能够带来实际经济利益与经济效益的个人能力与技能外,也是与人相关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因而对人力资本价值的评估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基于过去、现在、未来对人才的“综合身价”评估,根据岗位性质进行的“岗位价值”评估,以及根据银行需求估算授信额度的“金融价值”评估等都离不开技术平台和系统的支撑。
当前,产权交易市场的运营主体正在拓展到产业互联网交易平台、行业互联网交易平台、企业自助互联网交易平台和各类增值服务共享平台。产权交易市场数字化转型为打通各要素交易平台资源融合,推进人力资本交易市场数字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嫁接数字化人才价值评估体系,能够将人才、信用结合起来,更好地解决人才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架起人才与资本的桥梁。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与人力资源服务深度融合,智能人才搜索技术、人岗匹配技术、敬业度测量技术等普遍应用,人力资本交易平台可以打造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围绕识才、聚才、用才、育才、留才,形成完备的人力资本服务产业链。要着眼于需求侧服务,智能化配置、网络化培训、数据化管理、平台化服务来构建现代人力资本产业体系,通过大数据、生态平台、服务集成、知识与最佳实践“四维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实现人力资本的高效化配置,重视人才的能力与价值创造,提升创新人才的整体竞争力。
(第一作者为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第二作者为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研究院高级经理)
注释:
①人力资本具有“人力”和“资本”的双重属性,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是可以投入经济活动并带来价值增值的资本性人力资源。
②人力资本交易市场是人力资本的交易场所,在平等、自愿、互利、等价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对人力资本进行配置,激励人力资本供给,提高人力资本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