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江川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时代课题。近年来,北京市门头沟区积极推动讲好百姓身边的红色故事、非遗故事和现实题材的故事,并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来弘扬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激励文化创新,不断提升“以文化人”的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讲好革命故事 弘扬红色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
门头沟区位于京城西南部,总面积1447.85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98.5%,是北京地区红色资源丰富的革命老區。从1920年党的早期组织到门头沟京西矿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火种开始至今,已超过百年历史。这里有京西山区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曾是共产党领导的平西抗日根据地,是中共宛平县委和县政府所在地,是冀热察区党委、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和八路军邓华支队司令部所在地。在抗日战争期间为延安军民运送的枪支弹药和生活物资中,有许多是来自平西革命根据地。目前,全区共有红色资源125处,涉及117个村,在138个村中占比近85%,全区的红色资源点共计1328项,遍布蕴含着丰富革命精神和厚重历史文化内涵的革命旧址、遗物和历史场景。
门头沟区运用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以讲好红色故事为着力点,积极传播红色文化。为发挥红色资源在当代的教育价值,近年先后创作了话剧《跟党走》、曲剧《京西火种》、话剧《小村号声》等一批革命题材的戏剧作品,编写了《在党50年,永远跟党走——百名老党员访谈录》,举办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宛平县》专题展览等,逐步将红色基因创新活化为可看、可听、可参与的活态“精神食粮”。
大型舞台剧河北梆子《平西情报站》,就是以历史上平西情报交通联络站的红色故事为素材策划制作的。该剧以站长梁波同志在转送重要情报工作中不幸被捕、牺牲在敌人刺刀下的真实故事为主线,通过戏剧艺术作品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讴歌了活跃在隐蔽战线上的英雄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讴歌了门头沟百姓们为民族独立祖国解放作出的杰出贡献,由国家一级演员担纲主演,使得红色故事更加鲜活感人,推动了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为进一步将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有机融合,区文旅局还策划推出多条红色之旅精品线路,以年轻人喜欢的艺术形式,打造出丰富的文化艺术产品,服务游客深度体验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讲好非遗故事 激活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门头沟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母亲河永定河千百年来的哺育下,形成了以古村古道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红色历史文化、生态山水文化为代表的多种文化,谱写出感人的历史篇章。截至2021年底,全区登记在册不可移动文物共计556项,占北京市14.5%,数量位列全市第一。全区非遗资源丰富、底蕴深厚、古今绵延,如“京西太平鼓”“妙峰山庙会”“琉璃烧制技艺”“千军台庄户幡会”“潭柘紫石砚雕刻技艺”都已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柏峪燕歌戏”等10个项目已入选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为积极从中国文化传统中汲取养分,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门头沟区依托柏峪燕歌戏、西斋堂山梆子戏、淤白村蹦蹦戏、苇子水秧歌戏等山乡戏曲非遗资源,支持新建了十个戏楼和传承基地。为创新文化内容传播,采用多种艺术形式和数字化手段,先后创作舞剧《太平鼓声声》、话剧《乡愁如霞》《永定人家》等艺术作品,拍摄《京西斋堂话》《京西拾遗》纪录片,出版《京西拾遗》大型画册,录制《潭柘寺传说》音频,制作《灵水八德》《门头沟的“北京之最”》微视频,大力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
坐落在长城脚下斋堂镇西北部最偏远的柏峪村,自古就是古道边关,发源于这里的柏峪燕歌戏始于宋元、兴于明清,被称为戏曲的“活化石”,曾濒临失传。近些年,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社员剧团的演员已发展到42人,可上演《小锦缎》《罗衫记》《牧羊圈》等15个完整的传统剧目。为了扩大影响力,门头沟区支持镇里连续几年举办“柏峪燕歌戏文化艺术节”。艺术节以戏曲演出为核心,推出“古戏装游行”“京西古代戏曲文化论坛”“南兵北戍”射箭体验等系列活动,为游客提供多侧面、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这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化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更有益于京西文脉上的燕歌戏得到活态传承发展。
2022年11月,柏峪燕歌戏“社员剧团”应邀第一次走出深山,带着传统剧目《小锦缎》参加北京“第九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村民们凭借一个轻松诙谐的古老爱情故事和一场戏曲行当齐全的原生态演出,荣获艺术节“优秀剧目”奖。
讲好现实故事 激励文化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门头沟区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一是组织专业文艺团体到基层。深入社区乡镇特别是偏远乡村进行巡演,为群众送去优秀的文艺节目,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二是让民间表演队伍活跃起来,经常在街道社区、乡镇村里演出,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占领群众文化演出的阵地。
全区常年开展的文化艺术节、夏日文化广场、社区文化展演季、戏曲演出周等节庆活动以及镇街组织开展的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有千余场。近些年来,打造了春节公园花会盛装巡游、正月十五大台幡会、重阳文化节、国际山地徒步大会和自行车赛等文化活动和重要赛事。在2021年“庆丰收、感党恩”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32届北京农民艺术节的展演活动中,引导各街镇在“乡村大舞台”展演《清水人民心向党》《永定河畔门头沟》《红色妙峰山》《燕歌戏鼓》等独具地域特色的文艺节目。2022年,推出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暨首届京西山水嘉年华等系列活动,以及畅游山水、品味文化、红色旅游体验项目,致力于培育具有地域标志的原创精品项目,打造京西特色文化品牌。2022年11月,门头沟区创编推送的原创音乐短剧作品《炸酱面》,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文联指导,市文化馆及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喜庆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戏聚北京群众戏剧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老北京炸酱面是京城饮食文化的代表,戏剧作品《炸酱面》就地取材于西山永定河畔“永定面馆”发生的现实题材故事,展示了父女两代人在传统技艺的传承过程中发生的观念碰撞,展现出年轻一代发扬传统和积极创新的精神状态。剧情还结合门头沟区琉璃烧造、京绣技艺、风车制作等特色非遗,提出非遗文化如何守正创新的时代话题。剧目以时尚新颖的表现形式,演绎百姓身边的亲情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艺术感染力强,在比赛中赢得观众和评委的一致好评。
充分利用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以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弘扬时代精神,已成为门头沟区提升“以文化人”感染力的重要抓手,形成推动区域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模式。
[作者系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旅游局副局长(挂职)、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 颜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