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炳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同志的经典名言。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各级领导干部实施领导的根本方法,是决策的前提和依据,“调查”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有调查就都有了发言权吗?不一定。调查之后是否具备发言权,那就看调查者的态度、作风和调查方式了。
然而,现实中一些“调查”变了味、坏了质。且看这样幾种:一是“走马观花”式。就是“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一天跑好几个乡镇,沿途经厂也到车间看看,遇村也到田头站站,随意问问,随便谈谈,讲几句不咸不淡、不疼不痒的话,装模作样,给电视台的记者留下几个镜头,然后就打道回府。二是“蜻蜓点水”式。到县下乡,不进村入户、与民“三同”,既不身入更不心入,只住在宾馆、坐在接待室,听听汇报、看看材料。“主流是好的,缺点要克服”,讲几句正确的废话,然后进餐厅吃喝,到娱乐城尽兴。三是“遥控指挥”式。采取“坐在家里定盘子,关起门来想点子,电话电脑找例子,再叫秘书写稿子”,坐在办公室搞“电话调查”“手机调查”“微信调查”“报表调查”“想象调查”,有人戏称为“指上谈兵”,统计加估计、排列加组合,有调查之名、无调查之实。四是“季节突击”式。每逢农村土特产品上市季节,便应时下乡、尝个新鲜,回府时,车“屁股”里装满了新上市的土特产品,难怪每逢茶季茶乡的农民说:“俺这里‘调茶组来的多了。”有道是“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这样的调查还能了解到真实情况吗?五是“秘书代劳”式。有的领导干部自己怕吃苦受累,就叫办公室秘书下乡代其调查,秘书回来写篇调查报告,署上领导的名字。六是“公款旅游”式。调查本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在有些人那里却变成了旅游休闲,他们借外出考察、调研之名,沿途绕道风景名胜之地,饱览湖光山色,不远千里取“经”,归来思路依旧。如果听这几种人“调查”过后的发言,能有多少可信度,能实施正确的决策吗?
有些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习惯先发通知或打招呼,要下面做好准备,包括调查的时间、路线、对象及食宿安排等。有的未曾调查先定调,示意下面“按图索骥”,寻找相对的依据为佐证。有了上面的“通知”“招呼”,下面心里就有了“底”,准备好材料、安排好路线,布置好“盆景”,找好群众“演员”。新闻媒体不是披露过,有的地方为应付上级领导调查,路旁的“行道树”,不就是绿色塑料制品吗?远山上的“羊群”不就是人工伪装的吗?新农村的墙壁不就是现刷白的吗?毛泽东同志早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一文中,对没有深入调查却好发议论的人提出过尖锐批评,“因为这种议论或批评,没有经过周密调查,不过是无知妄说”“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
“调查”之后有没有发言权,关键在于调查的作风和结果的真实度,是否践行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各级领导干部在调研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不能搞作秀式、盆景式、蜻蜓点水式调研”。习近平同志当年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扛着自行车一次一次蹚过滹沱河,走遍了全县200多个村子,深入调查农村的生产和农民的生活,真正摸清实际情况,才抓住了正定改革发展的“牛鼻子”,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使正定这个冀中平原上落后的农业县赶上时代大潮、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力。而那种没有脚踏实地到第一线的调查、那种经过“打招呼”的调查,甚至和调查对象演“双簧”的假调查,这种调查之后的发言只能给决策造成失误,贻害党和人民的事业。
责任编辑 颜学静 何雨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