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斌 王瑞 吴永星
摘 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了一系列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这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与哲学原理在中国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共同富裕观充分彰显党的全面领导和人民主体力量有机统一的独特优势,蕴涵着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旨趣,要求统筹好普遍性与特殊性、阶段性与连续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独立性与开放性等多种辩证关系。习近平共同富裕观所体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积极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创新性启示。
关键词:共同富裕;哲理特质;辩证方法;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23)03-0074-12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为人们认识社会、把握规律和改造社会提供科学指引。恩格斯在1895年致桑巴特的信中言明:“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664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强调,只有做好“两个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要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更好指导中国实践[2]17-18。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以其理性反思功能融合于革命能动的社会实践之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围绕“新时代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迈向共同富裕的根本遵循,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精彩华章。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国内学界高度关注和聚焦研究共同富裕课题,相关学术成果呈井喷态势,主要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党史党建等学科领域,多从生发逻辑、基本内容、理论创新、政策举措等方面解读共同富裕,深化了对其内涵、外延和理论层次的认识。但从方法论角度阐析共同富裕的力度尚显不足。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将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2]22-24;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也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载入其中,这要求我们更加全面深刻把握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哲理蕴涵、主体向度和实践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哲学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对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和重大关系进行战略审视与系统谋划的思维方式。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蕴涵的哲学方法论,不仅对人们从深层次上坚信共同富裕目标必定能够实现大有裨益,而且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实践、促使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和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内蕴着深刻的哲理意涵
习近平总书记论述新时代共同富裕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生动实践。要深度理解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进行探索与领悟,由此可以认识到:“意涵要求”是阐释共同富裕的逻辑基点,“实践主体”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力量,“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三者共同构建了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马克思主义哲理叙事方式。
(一)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全面考察,宣告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此迅速”[3],且“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4]。即社会主义既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使社会财富更快增长达到“富裕”,也可以避免出现资本主义两极分化恶果,实现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共同享有。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基于唯物史观和对中国现实的科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进而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5]142,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消除贫困,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共同”与“富裕”二者的有机结合,要正确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体现价值追求和制度设计的辩证统一性,规避与弥合“贫富鸿沟”,在经济社会动态发展中稳步实现。
首先,推动科技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共产党宣言》指明无产阶级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敏锐地发现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并指出人们对现实财富的创造取决于科学与生产的结合程度。恩格斯也认为,在未来社会主义制度中,“通过有计划地经营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6]。列宁坚信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必将高度发达,可以“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7]。一言蔽之,要实现“共同富裕”,首先必须促进科技发展与应用,大力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共同富裕“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全体人民过上富足美好生活的发展过程”[8]。盡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与根本目的的实践要旨。
其次,防止两极分化、维护社会公正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露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是产生贫富两极分化的经济根源,宣布“废除私有制是自己的主要要求”[9]。《资本论》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资本积累”“贫困积累”和“社会不公正”现象,指出由此引发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社会矛盾和阶级尖锐对立,势必加速资本主义衰落直至灭亡,同时社会主义必定走向胜利。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两极分化状况印证了马克思当初的预见,而且富国和穷国之间国际差距也呈现两极分化的走势,这必然会给国家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将人民带入无限深渊。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正确把握,结合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明确指出:“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这是全民富裕而非少数人的富裕,应“坚决防止两极分化”[2]22,决不允许贫富差距愈来愈大,决不能出现不可逾越的“贫富鸿沟”;“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2]46-47,要加快改革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高质量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再次,反对平均主义、不搞整齐划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产生于小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平均主义主张“均贫富”,体现着历史唯心主义的平等观念。中国传统社会素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观念,历代王朝的统治者和政治思想家大多崇尚把平均主义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天补均平”“均田免粮”也往往成为农民战争的标语。而十六世纪之后的空想社会主义不顾现实,提倡用“经济拉平”方式来消灭一切差别,幻想全体公民都过上“共有共享”的“富足”生活,当然也具有明显的平均主义色彩。马克思曾批判这种平均主义,指出其实质上是削弱阶级斗争与调和阶级矛盾的“粗陋的共产主义”,驳斥其“用普遍的私有财产来反对私有财产”[10]。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平均主义与按劳分配根本对立,其否认客观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差别和个人收入差别,结果必然使劳动者陷入“共同贫穷”之境。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明,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走出传统平均主义的思想窼臼,按照经济发展规律践行新时代发展理念与现代化治理方式。
(二)共同富裕的主体特性
人类社会探求共同富裕的前进道路是由“现实的人”通过实践活动开拓而来的,人民群众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力量。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既是人民群众队伍的不断壮大过程,也是“行动着的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勠力奋斗过程。共同富裕的主体特性体现为“领导主体”与“实践主体”相统一,其中“领导主体”是作为“两个先锋队”和永葆先进性的中国共产党,“实践主体”是变革社会和创造各种财富的人民群众,实现“两个主体”的有机结合是扎实有效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因素。
《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为少数人谋利益,而无产阶级政党没有任何私心私利,其领导的运动旨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促进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减租减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1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12],进入新时代更是追求“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3]。由此可见,尽管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题和话语表达彼此不同,但一直坚守“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4]30。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的“十个坚持”历史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五个必由之路”,都把“坚持党的领导”置于首位。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做到“两个维护”是确保党总揽治国理政全局并如期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定性举措。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是人民群众的活动,“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15],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邓小平同志曾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16]习近平总书记同样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17]17。中国共产党探索共同富裕走的是“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之路。在逻辑层面上,“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是:“共商”是前提条件,强调集思广益,在统筹兼顾中确定推进共同富裕的最优方案;“共建”是实施方式,要充分激发人民大众的主体力量;“共治”是中心环节,推进共同富裕需要民主的传承与保障;“共享”是宗旨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与价值体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既密切关联,又各自相对独立,四者统一于“共”,其主体都是全体人民,核心原则是共同参与,组织保障是党的领导。总之,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引领与实践进程中,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主体”和人民“实践主体”有机统一的独特优势。
(三)共同富裕的价值指向
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共同富裕的实践特性呈现其与人的发展的密切相关性。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进行了辩证认识,并指出在人的基本生存即物质生活需要问题得以解决后,当人类以其本身能力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时,人类才从“必然王国”跨越到“自由王国”,即才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他们设想代替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未来社会,将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8]422,并在《资本论》中进而指出,人们向往的新社会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9]。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劳动生产能力、社会交往关系和个性发展程度,具体而言,其包含三个维度:一是广泛性,即人的需要、各种能力和社会交往关系的全面发展;二是自主性,即人的个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自由发展;三是自在性,即人的信仰、品格和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确认了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根本地位,是对人的发展的一种最高关怀,是人类社会推进共同富裕的理想价值旨趣。
共同富裕的实践过程在不断提升人的劳动能力的同时,也创造出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既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及同别人的普遍異化,“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20]。这种能力和关系使人“可以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18]165,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劳动和生活。但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具有生产分工权、财富分配权,工人群体则处于被沉重奴役与压榨的悲惨境地,工人的能力发展和社会交往总是受到强烈约束与限制,人的个性与创造性不能全面自由发展,个人能力及人际关系不断趋于异化和片面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只有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工人阶级才能彻底摆脱资本家的压迫与控制,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得到巨大提升,社会财富快速增加;同时,社会劳动成果才能在社会成员之间“公平共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密切融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得以实现。人们在这种“宽裕、自觉、和谐”的社会中获得全面自由发展,整个社会成为个性与能力充分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与人的发展学说为我们党探索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路奠定了理论基石。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全心全力为人民自由解放和过上幸福生活而砥砺奋斗。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根本的政治前提与制度保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束缚,我们党正确选择“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且由于人们之间能力存在差别,这种共同富裕必然是“有多有少、有先有后”的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限制。步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日趋丰富,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新特征,不仅对物质与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自由、公平正义、安全法治、生态环境等各种需求也迅速增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5]146,要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充分、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让每个人都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享梦想成真的机会,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二、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饱涵着辩证的实践方法论
方法论是指导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原则、方法和手段的总和。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最新发展成果,不仅具有深厚哲学意蕴的理论特质,而且饱涵着重要的实践方法论思维,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与政治智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
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事物矛盾的精髓和表现形式,普遍性为特殊性提供价值导向和目标指引,而特殊性为普遍性提供客观基础和可行路径。实现二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是形成科学认识和正确实践必须遵循的根本方法。矛盾的普遍性,要求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解析问题,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兼顾、系统安排。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恢宏的视野科学审视国内外发展态势,强调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运用“普遍性”原理着力推进共同富裕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这是认清形势、谋划工作、解决问题和促进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新发展理念是按照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对发展理念的全面创新,集中体现了党对经济社会运行尤其是共同富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14]221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具体问题应进行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同的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对具体国情的正确认识与把握,坚持把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任务,把摆脱贫困与改善民生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反映了党运用“特殊性”原理推进共同富裕的方法论自觉。首先,着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当前我国城乡居民贫富差距仍然存在,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最主要的任务在农村。共富不共富,关键看农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21]。要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重视农民工务工技能培训、加大对农业项目支持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化农业、拓宽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提高农民进入市场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其次,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区域。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这突出要求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与平衡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不尽相同,不能简单对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作同一要求,而是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自身发展途径,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和一些重要城市群要依据各自特点,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成为引领和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最后,切实维护社会困难群体的生活与发展权益。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满怀真情地说“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并要求全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22]189。“格外”就是普遍中的特殊,一般中的重点,“三个格外”彰显了人民领袖的爱民情怀,体现了党的宗旨和性质。要针对不同困难群体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施策,精准发力,不断提升其生活水平与发展能力,确保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二)坚持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
事物运动的阶段性,要求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个具有阶段性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着迈向共同富裕前后相继的阶段性目标。习近平總书记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立足国情,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5]142。据此,党中央确定的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是: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2050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再到未来“全面实现共同富裕”。达成阶段性目标要做到立足现实、统筹考虑、稳步实施,坚持勤奋务实创新致富,为人民营造更好的致富环境。同时也需清醒认识到:在时间上,共同富裕并非全体人民都同时富裕,而是先富群体带动后富群体;在空间上,共同富裕并非各个地区都同步达到同一的富裕标准,而是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在程度上,共同富裕并非全体人民都无差别的同等富裕,而是不同的人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因此,共同富裕不可能齐头并进、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分阶段稳步推进。
事物运动的连续性,要求把推进共同富裕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强化顶层设计,做好长远规划。对于推进共同富裕的连续性,要有充分认识。一方面,从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来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发展过程。我们党确定的各个阶段的共同富裕目标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的交替循环、持续发展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急不得,也等不得,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的进行努力”。[23]急不得,就要实事求是,不能“冒进”;等不得,就要有所作为,不能“躺平”,“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14]215。另一方面,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举措来看,新征程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也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共享程度”不仅受到各种生产要素数量和质量的影响,更受到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机制的影响。要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不断健全制度框架,在分配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多方面不断推进深化改革,改革“停摆”则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和共享程度降低。务必继续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向着既定的目标砥砺前行,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不竭动力。
(三)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任何事物发展的方向与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前进过程,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要求秉持事物发展的总趋勢是上升的观点,憧憬美好未来,坚信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在循序渐进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正如恩格斯所言:“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250,各个事物似乎是稳定的,但实际上都一直处于不断生成与消亡的演变中,其间“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24]。共同富裕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因而必定会在社会发展征程中不断走向前进。同时,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凝心聚力,笃行不怠,及时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前进道路上,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以创新为根本动力催生新发展格局,坚持“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并举,力求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治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在社会不断进步中实现共同富裕。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要求做好充足准备,勇毅迎接挑战,敢于克服在共同富裕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和困难。一是从经济发展来看,在国内,当前经济运行总体态势保持在合理区间,但过去所积累与遗留下来的多方面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如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平衡、发展模式仍较粗放、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市场和资源环境仍需优化等;在国际上,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趋势加剧,这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中国共产党提出到本世纪中叶要基本实现共同富裕,未来30年在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做大蛋糕”任务艰巨。二是从收入分配来看,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中还存在一些权力资本化的行为,如寻租行为、腐败问题等,这些因素对推进共同富裕构成巨大挑战。“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都需要付出长期和艰苦的努力,从根本上反映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曲折性。
(四)坚持独立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取决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独立性与开放性之间的关系正是事物发展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具体体现。坚持独立性,要求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毫不动摇地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强不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回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从现实国情出发,依靠全党和全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成就中得出的必然结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22]29,中国要发展,终究靠自己。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要把党和国家事业全面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置于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团结协作,奋发图强,坚决“走好自己的路”。当前,我国已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阶段,要统筹把握好“两个大局”,科学判断我国发展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始终独立自主地走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把推进共同富裕熔铸在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奋斗征程之中。
坚持开放性,要求在坚守独立自主原则的同时,也要坚定不移促进对外开放,应秉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积极态度,学习和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助力实现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目标。在新发展阶段,中国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凝聚共识,加强合作,奋力谱写中国和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篇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强大动力。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既可以发展自己、造福人民,也利于世界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和鲜明标识,“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决心不会变,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决心不会变”[5]237。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稳步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在新的战略阶段,要更好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强化对外开放平台功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南南合作”新平台,深化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完善开放安全保障体系,打造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新优势。长江、黄河不会倒流,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为基本遵循,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开展“更全方位、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紧密合作,与世界各国一道共享发展新机遇,拓宽发展新空间,优化发展新方案,以实现更大互利共赢和共同富裕愿景。
三、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具有时代意义的创新性启示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领导全国人民朝着美好生活目标奋进的初心使命和胸怀天下的大格局大智慧,对于新时代增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能力、开拓人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向、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实践必须着力增强中国共产党人“七大思维能力”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功能和实践价值,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述了包括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法治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在内的“七大思维能力”[2]21,其本质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在中国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科学思维方式。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内在包含着“七大思维能力”,其中战略思维能力是对事关共同富裕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进行谋划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视域来认清现实和预见未来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是在矛盾对立统一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能力;系统思维能力是对事物互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要素和功能进行系统认识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善于因时因地制宜、迎难而上、推陈出新的能力;法治思维能力是科学运用法治方式推进共同富裕的能力;底线思维能力是凡事从坏处准备、多想“万一”,做到未雨绸缪、遇事不慌,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的能力。这“七大思维能力”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又内涵各异、各有侧重,分别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看待和破解共同富裕问题的高度、广度、深度、关联度、创新度、文明度,涵盖了增强思维能力的总目标、必修课和新要求,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思维能力体系,是推进共同富裕的科学思想方法。
思想理论的发展源自不断创新的实践,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解读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更要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发展马克思主义[17]76。“七大思维能力”是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其排序也生动反映了运用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实践逻辑,即首先要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坚持统揽全局,“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在此基础上,要增强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坚持以史为鉴,立足现实,聚焦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统筹协调,开拓创新;同时,还要增强法治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坚持居安思危,促进“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衔接”,切实提高决策水平,防范化解风险,着力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做到“方向不变、道路不偏、力度不减”,朝着伟大梦想奋勇前进。总之,“七大思维能力”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活学活用。新阶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人的“七大思维能力”,以确保如期顺利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开拓人的现代化发展新路向
中国式现代化以唯物史观“生产决定论”“人民主体论”和“历史合力论”为理论基石,是“党政主导力量、人民主体力量和社会实践自觉”的有机结合,体现着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历史性、开放性、时代性的鲜明特征,呈现“四个现代化”(初阶1.0版)→“小康式现代化”(中阶2.0版)→“全面现代化”(高阶3.0版)的演进路线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深刻诠释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个方面[2]22-23,其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人类自由解放”为最高旨归。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奋斗历程中,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究其根本在于,能够有效体现人民意志、充分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努力促进共同富裕和人的现代化。
在现实性上,人的现代化是关于人的自身发展多个方面的总称,它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精神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数字素养和社会生活素养大幅提高。当前,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可以重点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加快建设“三大强国”。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健全和完善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建成“教育强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科技工作体制,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成“科技强国”。坚持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積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成“体育强国”。其二,树立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过程中,充分利用一切主客观积极要素,改进传统的社会生活模式,注重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自主创造性,促进人的观念、行为和素质的现代化转型,在全社会建立起“科学、文明、健康”的新生活方式,培养出一代代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同时,绘就社会全面进步的中国式现代化蓝图。
(三)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人类文明是历史演进的客观现象,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规律,是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辩证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文明为本源、以人类解放为旨归”的辩证统一体,其必然在社会财富分配、推进共同富裕方面超越以往的一切人类文明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23-24。这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展开的一场历史自觉的创造性活动,也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壮举。实现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景与价值追求,中国正积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汲取中华文明崇尚“和衷共济”“和为贵”等理念基础上的“和平与发展”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首要目标,亦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在吸收中华文明“义重于利”“义利相兼”思想基础上的“公平与正义”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理想目标,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在吸取中华文明所认同的“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等观念基石上的“民主与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既能激活中华文明,也是对中华文明的拓展与升华,将深刻影响和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中华文明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思想根基,要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大力传承与弘扬中华文明,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第一,注重中华文化“两创”“三化”。坚持守正创新,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理研究工作,真正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同新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相结合,加快促进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秉持内容为王,以坚定文化自信为主题,注重“两创”作品的生活化、大众化和现代化,激发人民内心的文化认同,取其传统精华,利于展现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第二,促进中华文明“走出去”“走进去”。现阶段重中之重是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等重要主张。基本方法是讲好中国故事,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贴近国外受众文化习俗,引发情感共鸣,既能让中华文明“走出去”,更能“走进去”,走进受众的内心深处。第三,推动中华文化产品“送出去”“售出去”。当下,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产品中,“送出去”(政府间交流)的多,而“售出去”(市场运行)的少。这不仅要提高“送文化”的品质,更要改进“售出去”之道,以受众需求为中心,运用市场化手段,把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成果“售出去”,把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传播出去,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统而言之,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了时代脉搏和社会发展规律,其饱含的哲学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及哲学原理方法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在推进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征程中,应充分发挥党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立足“全局矛盾”视域,坚持前瞻思考、总体谋划、稳步推进,运用辩证思维,协调多元关系,让人民在共建中共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有效回应人民对共同富裕与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为持续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更优条件和更强动能。潮流浩荡,笃行不怠,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需继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奋力走好共同富裕之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响亮宣告“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0.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0.
[7]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46.
[8]王永昌.科学认识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及其重大意义[N].光明日报,2022-05-09(15).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18.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838.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014.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
[1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72.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7.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9.
[21]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262.
[2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23]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503.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8.
The 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 and Creative Inspiration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Common Prosperity
WANG XianbinWANG Rui WU Yongxing
(1. Zhejiang Provincial Research Center of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n Ningbo University,Ningbo 315211,China;
2. Faculty of Marxism Studies,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fundamental value orientation of Marxism, the original aspiration and the miss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due meaning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Entering the new er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people, and made a series of important statements and strategic plans committed to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which is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common prosperity thought and philosophy principles in China.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common prosperity fully demonstrates the unique advantages of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and the people's main force, contain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for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and promoting the all-round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people, and focuses on grasp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onness and individuality, continuity and stage,progress and twists,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The world view and methodology embodied in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common prosperity have important innovative implications for writing a new chapter of Marxism's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solidly advanc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actively building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Key words: common prosperity; philosophical trait; dialectical method; practice innovation
[责任编辑:王方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