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登瑶
摘 要: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青年择业更是关系到民生福祉,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虽然当前青年的职业选择变得更加多样,但是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新时代青年在择业时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需要加强对青年择业观的教育引导。习近平关于青年择业重要论述是以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为基石,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的丰富与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融合,将青年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新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767(2023)03-0086-08
2022年5月10日,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1]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为了让青年更好地融入社会,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就需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采取有效措施缓解青年就业压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2]47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择业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对新时代青年择业起到了指导作用,是青年成长成才的行动指南,有利于青年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作为中国共产党青年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时代意蕴。
一、习近平关于青年择业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青年应该如何选择职业的论述,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对青年职业的教诲,都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择业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一)首要权衡:选择职业要正确评估自身的能力情况
马克思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主要内容围绕为什么选择职业、应该怎样选择职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进行论述,表明了自己的远大志向与追求,是马克思青年择业观的集中体现。马克思认为,人较动物更具有主体能动性,青年对职业的认真考虑选择,是其开始走上生活道路的首要任务。在这篇中学毕业论文中,马克思先阐述了选择职业的原因是否是出于热情、虚荣心、对职业幻想的驱使。他谈到,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原因或者是受内在因素的影响,我们可能会错误估计了自己的能力,或者受自身体质因素制约。因此,我们要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如果我们选择了自己能力不胜任的职业,即使不受外界的指责,我们仍会感到自卑和痛苦。马克思写道,“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而是“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并且“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3]4-6。这表明,青年在选择职业时不仅要具有崇高理想情怀,同时也要关注具体现实和自身情况。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青年择业时对于职业的判断,要考虑自己是否有足以胜任的本领。
(二)客观现实:要考虑外界因素影响与社会关系制约
马克思认为,青年选择职业受到主观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除了我们自身的原因以外,还可能受到外界的影响例如父母。马克思指出:“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3]5人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生活在社会关系之中,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青年择业的思想、行为以及实践活动自然就会受到社会发展、外部环境、教育情况、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从社会历史发展来看,生产力发展状况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生产力发展状况会影响到劳动分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产阶级进行批判,提到“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4]403资产阶级社会制约了人的发展,在劳动实践中,从事各个职业的个人状况一定程度反映了所处社会的情况。“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4]419-420由此可见,青年在选择职业时,不可忽视客观现实,不能仅仅只考虑自己的喜好。正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不谋而合。
(三)主要指针:应该遵循追求人类的幸福和自身完美
马克思青年择业观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时代有着紧密关联。十九世纪,随着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由于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的矛盾中进行的。”[5]机器化大生产,带来了新的压迫,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激化,日益强大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认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与此相反,“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3]7。戴维·麦克莱伦对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给出了高度评价,称赞“这篇文章以充满激情的、对生命价值的信仰宣言结束,而这种价值,就是为人类利益而牺牲生命。”[6]显然,马克思、恩格斯用一生的實际行动,证明了他们的价值遵循。恩格斯提出:“如果一个人只同自己打交道,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满足,而且决不会对己对人都有利。”[7]在我国,自古就传颂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语录》)的远大志向。并且一直将崇德修身放在首位,“欲成大事者,必先修其身”,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人终身发展的前提基础。可见,“士有百行,以德为先”,“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
(四)最终目标:摆脱异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了国民经济学的根本矛盾,提出关于异化劳动学说,认为异化是对人的本质的否定。“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4]53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进行批判,希望通过共产主义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扬弃一切异化形式。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8]人的本质应该是积极的、肯定的形式,是自由自觉的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的描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4]165在《共產党宣言》中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422正是这些关乎未来的设想,无疑为青年选择职业提供了美好的愿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家的“小国寡民”思想、儒家的“大同”理想,无不蕴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但是,凡事求之有道,不能过于功利,只追求利益。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认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中国共产党历来都非常重视青年工作,引导青年择业。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使人民安居乐业,更好促进经济发展,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9]。在《论十大关系》指出,“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10]。1951年,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规定,“高等学校毕业生之工作由政府分配”。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改变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分配的做法。1979年,邓小平在《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中强调:“要广开门路,多想办法,千方百计,解决问题。”[11]19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到2000年左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由学校和有关部门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在国家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12]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13]胡锦涛同志还号召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基层。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我国具体实践过程中,产生并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择业观,并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二、习近平关于青年择业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择业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内涵。
(一)担当时代责任,把小我融入祖国人民大我之中
习近平总书记为青年指明方向:“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14]第一,青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将个人、集体、国家利益相结合,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未来和民族事业中去。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引导青年爱党报国、敬业奉献、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坚守理想信念,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第二,青年要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在各自的岗位上留下报国为民的奋斗足迹。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青年作为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在择业时要以实际行动担当起时代重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为中国梦的实现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顽强奋斗。第三,在择业时青年要把握好科技创新与稳定就业之间的平衡点。当前,在新发展阶段,要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只有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积极投身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继承与发扬老一辈的优秀品质,亲自见证和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历史征程,从中提升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才能不负祖国和人民。
(二)自主创新创业,促进多渠道就业拓展就业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健康向上的民族,就应该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15]首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要鼓励青年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成为敢闯敢干的“先行者”。要引导毕业生主动适应新就业形态、新用工方式,拓宽就业渠道。进入青年阶段,个人对于自我的认知也不断提升,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在现实与理想二者之间,青年能够根据自身条件、现实状况进行深入思考、做出选择。其次,青年时期是培养能力至关重要的时期,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要想更好地适应就业新形势,青年就需要提升创新创造能力,练就过硬的个人本领,这样才能在就业空间中开拓进取,发挥更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16]最后,青年要在实践中检验自身,增强对理想职业与现实岗位的把握,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要扎实打牢理论基础、掌握技能,又要做到学以致用,不断在社会的大熔炉中提升素质与能力,练就真才实学,在立足本职工作岗位的前提下,不断累积经验、努力创新创造。
(三)要立志做大事,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17]。一方面,青年需要锤炼意志品质,找准目标定位,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江山代有才人出”,青年接续着老一辈,继续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新时代要谋划好人生职业规划、创造时代荣光。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千千万万青年将全程参与,是标志时代的“晴雨表”。对于青年而言,更应该加强修养,提升职业道德,始终保持良好品质,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切实改进作风,用自己的实际工作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另一方面,青年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积累人生经验、丰富社会阅历。《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拓宽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渠道”。当代青年应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深入基层、服务基层,一步一步走稳走实,善于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到艰苦地方去,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找准人生志向,在祖国大好河山、广阔舞台下奉献青春。在择业时,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始终与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踏踏实实做人做事,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不怕困难、攻坚克难,敢闯敢干、经受锻炼,不断发展新事业、开辟新天地。
(四)转变就业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永葆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广大劳动群众要立足本职岗位诚实劳动。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18]第一,青年要形成劳动光荣、崇尚技能的价值观念,美好生活需要靠劳动创造。诚然,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人生在勤,勤则不匮”。青年需要靠辛勤劳动、努力奋斗,才能开创美好生活,要坚决反对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第二,青年在择业时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是对青年的殷切期望。青年更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实践中严于律己、自律自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变为日常的行为准则。通过解决实际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来提升自己的职业获得感、成就感,从而不断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第三,要引导青年以劳动模范为榜样,树立积极向上的择业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毕业生要转变择业就业观念,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希望大家找准定位,踏踏实实实现人生理想。”[19]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要通过塑造更多充满正能量的榜样,来带动更多优秀青年发扬奋斗精神,做到爱岗敬业、勤奋工作,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筑梦者,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之歌,造就闪光人生。
三、习近平关于青年择业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择业重要论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对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充分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理论支撑:解决新时代青年择业思想困惑
为了解决青年择业应然要求和实然状况的矛盾,树立正确择业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青年择业容易受到媒介文化的影响。当前,网络的发展使得媒体传播信息速度不断加快,即使足不出户,也能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了解到當前就业、择业的情况,这无疑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但在为青年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内容,青年人更易采用不加审视、不加思考的“拿来主义”,失去独立抉择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变得“人云亦云”。特别是在当前消费主义滋生、蔓延的情况下,加剧了人的异化、物化,当媒介与资本利益相结合时,容易影响青年的价值判断,改变青年的消费习惯,导致青年群体中出现了娱乐至上、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的现象。可见,对现代语境中符号消费的批评,进一步来说就是对资本的批评,是需要正确价值观作为“思想武器”。另外,在青年群体中大学生占比较多,高校需要加强择业观教育,做到立德树人,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0]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因此,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班主任等应该对此更加关注并形成“合力”,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择业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导,帮助青年调整好心态,解决实际择业中的各种问题。
(二)精神纽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青年的价值追求至关重要,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择业具有重要影响。在考量职业选择时,价值观是“总钥匙”,掌握了这把“总钥匙”,自然就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洞悉是非正误,了解真假善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择业重要论述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样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不断培养高洁的操行和纯朴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21]因此,无论是未就业还是已就业的青年,都需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职业道德、追求高尚品格,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对于未就业的青年,如果从学生时代就没有树立起正确的观念,那么日后容易产生一系列问题。面对当前仍存在的“官僚主义”“贪污腐败”“形式主义”“慢就业”等现象广大青年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与态度,高校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择业动机。另外,还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及社会调查等方式方法,帮助部分青年转变以往只青睐于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思想,拓宽青年职业选择道路与方向。对于已就业的青年,如果一开始的“初心”都有问题,那么必然不可能有正确的担当。相对而言,青年的社会阅历尚不足,只有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使命初心,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拥护者和传播者,才能不被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所诱惑,不至于迷失自我。
(三)重要保障:促进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青年的职业选择日益市场化、多元化、自主化,特别是近些年随着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兴起,催生了大量新职业,如网络主播、电竞选手等,也出现了大量灵活就业者如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新业态、新产业赋予了青年更多选择、创造了更多机遇,但也存在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的可能。例如,在智媒体平台上,出现一些“网红”通过哗众取宠来博人眼球,为了赚取流量而恶意传播错误择业观的推文;在一些影视剧中也存在过度美化或丑化职业形象的作品。这都容易让青年对职业产生“虚幻化”的印象,造成无法真正认清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反而被物质、金钱、欲望所驱使,去追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或是不思进取、只想“躺平”。为了更好地应对新时代就业形势,需要正确择业观的引导作为保障,才能促进青年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2022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202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7.8%、在学总规模达4 430万人,居世界第一。”显然,越来越多青年在享有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青年群体的职业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追求和实现。但是,在当前的环境下,青年择业时难免会遇到矛盾与问题,容易受到自身、朋友、同学、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此时,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择业重要论述为指导,遵循青年成长成才规律,切实解决当前青年在择业时面临的问题与困惑。
(四)坚实基础: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筑中国梦
目前,就业形势发展变化较快,当代青年要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人才支持,青年可谓生逢盛世,更是肩负重任。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转型变化以及互联网广泛运用,就业渠道日益多元化,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的同时,青年就业形势遇到一些新挑战。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建设。我国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当前更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满足青年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与追求。因此,要结合新时代青年显现出的群体行为特点、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做出分析、加以引导,为青年提供正确的路径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2]71概而言之,青年不应该在物欲下迷失自己,要摆脱异化状态,认清自身择业与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间的辩证关系,树立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做好人生的职业选择与规划,积极投身祖国建设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力量,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5-11(02).
[2] 習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4.
[6] 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10.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2.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0.
[9]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N].人民日报,1957-06-19(03).
[10]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N].人民日报,1976-12-26(02).
[1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6.
[12]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1-18(03).
[13] 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05-01-19(01).
[14]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2).
[15] 习近平.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09-01(02).
[16]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2).
[17] 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J].求是,2021(24):4-15.
[18] 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02).
[19] 习近平在吉林考察时强调 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 加快推动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N].人民日报,2020-07-25(01).
[20]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1] 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 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N].人民日报,2017-05-04(01).
The Theoretical Origin,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Value Implication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Youth Career Choice
DENG Dengyao
(School of Marxism,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Abstract: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shoulder the hop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 The career choice of youth is related to people's livelihood and well-being,and i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ese economy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en continuously upgraded and optimized. Although the career choices of current youth have become more diverse,they are also faced with more and more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employment pressure.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are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when choosing a career. In order to achieve more adequate and higher quality employmen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and guidance of youth career choice concept.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youth career choice is based on the Marxist view of youth career choice, which is the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Marxist outlook on youth career choice, highly integrated w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 closely links the personal dream of young people with the Chinese dream, which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 Marxism;youth career choice;value of the new era
[責任编辑:王方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