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莹
【关键词】跨学科;古诗学习;策略
古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2011年版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古诗词的数量,凸显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于正处在塑“三观”时期的小学生来说,古诗词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好选择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在小学阶段,学生因缺乏生活经验往往不易理解古诗的独特韵味。教师可以将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元素融入小学古诗的学习中,以多元化手段向学生展示古诗所蕴含的意境,引领学生体悟古诗的意境美,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其学习古诗的热情。
一、古诗与音乐交融,创设诗乐合一的情境,提升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按照“解诗题—知作者—析字词—译全诗—体诗情”的流程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毛诗序》道出了诗与音乐的关联,其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早在先秦时期,诗、歌、乐、舞便是合为一体的。其对当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而言,有如下启示:
1.和诗以歌,感受语言与音乐交融的韵律之美
在吟唱中,古诗所描摹的景象、营造的意境、传达的情感等,通过音乐可以得到凸显。古诗新唱这一形式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吟唱采用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歌唱古诗,展开联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脑海中呈现出来。例如,教学《绝句》,可以歌曲为背景音乐,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边画边唱边记忆和理解古诗。根据古诗所营造的意境设计出旋律线,再将古诗融入高低起伏的旋律中,不仅能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古诗,还有利于其直观地理解诗句的含义。古诗与歌唱的有效结合,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加强了其对古诗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从而发现古诗的魅力。
2.和诗以乐,体验平仄与音乐节奏交汇之美
诗词讲究韵律,节奏鲜明。影响古诗音乐美的因素主要两个:一是节奏,二是押韵。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听是其感受的主要途径。根据古诗的内容,配上相关的音乐,以营造与诗词意境相协调的氛围,在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古诗学习中,“配乐诵读”“配乐吟诵”等形式可以启发学生在吟诵中理解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在多角度、多侧面的古诗学习的过程中,全方位地感受、熟记美的诗文,提高美的谈吐。例如,《江南》一诗描绘了鱼在荷叶间嬉戏的景象以及人们愉悦的心情,其欢快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加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以乐入情是我国古诗词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音乐进行配乐诵读。
3.诗画入境,和诗以画,感悟诗画意境之妙
古诗作品大多有景、有境、有情,那么学生如何才能进入古诗营造的意境中呢?这就需要借助情境来辅助教学,可以将富有美感的音乐、图画等艺术手段与诵读结合起来,再现古诗的情境。古诗教学侧重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想象力的培养。实践表明,置身于情境中,学生学习古诗会更有兴趣,更能入心。例如,《枫桥夜泊》中诗人张继将寒山寺与夜晚的月光相融合,静谧的秋夜与耳畔传来的清脆钟声静动相宜,增强了全诗的美感。还可将音乐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身在其中,从而发现古诗的美,增强对语言文字的体悟,享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在感受古诗带来的美感的基础上,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二、古诗与戏剧交融,置身直观的戏剧情境,强化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古诗意蕴丰富而言简意赅,教师可以在古诗教学中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戏剧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古诗画面,创编人物对话,参与角色扮演。这样学生不仅容易理解古诗所描绘的情境,而且可以“以境生情”,体会诗歌呈现的鲜明生动的形象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等。
1.以境激趣,合作共演,呈现多元的古诗课堂
于漪老师说:“在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首先需要掌握导入课文的环节,并在课程开始后要牢牢吸引他们。”如教学《示儿》时,学生通过查阅、搜集与陆游相关的资料,知道了陆游毕生从事抗金事业,他虽然屡遭排挤,但爱国热情始终如一。诗人至死都不忘收复失地、统一祖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陆游临终前会对家人说些什么,他的儿子听了父亲的嘱托会有什么想法等问题。学生通过分组、分工合作,编写台词,设计表情动作等进行表演,对诗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对人物情感和主题的把握会更准确、更深刻。
陆游(表情痛苦,有气无力):儿啊,对于一个快死的人来说,我没有什么可以牵挂的了。可是我们的祖国迟迟得不到统一,我死不瞑目啊!
儿子(拉着父亲的手,泪流满面):父亲大人,您别难过,虽然您无法再驰骋沙场,但您以笔为刀,以诗为剑,激励着将士们奋勇杀敌,我一定会继承您的事业的。
陆游(忧愤、哀伤地):我是空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我心痛啊!我无法安心闭上眼!儿啊,你现在正是身强体壮的好年华,一定要为国家的统一而努力拼搏啊!唉,可惜我看不到了!
儿子(低沉缓慢地):有您这样的父亲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我们从小受您的教育,爱国的种子早已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们会像您一样投身到抗金队伍中去的,为收复失地、国家统一贡献自己的一切。
陆游(眼含热泪):儿啊,等我们的军队收复了失地,不要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们九泉之下的父亲啊!(勉强撑起身子,拿起笔,握笔沉吟片刻,手颤抖着,缓缓地边写边吟)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放下笔,长叹一口气)儿啊,父亲没有什么财产留给你,只有把这首含着我血泪的诗送给你。
学生通过想象把原本只有四句的短诗,改编成了临终叮嘱、写诗赠诗的戏剧,人物性格鲜明,情感饱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表演过程中,参演者激动,观看者也深受感动,从而达到了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目的。
2.以境設戏,具身体验,营造灵动的古诗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景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很多人在小的时候都有“过家家”的体验,或多或少曾和同伴甚至自己想象、自编自演过各种小故事,扮演想象中的人物,或与自己扮演的不同角色进行对话。戏剧是贴近儿童认知世界的手段之一。例如,学习《小儿垂钓》,可通过分角色扮演诗中的小孩和路人,想象路人的话语及小孩听到问路时摆手的样子,理解诗句“路人借问遥招手”。通过戏剧化的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感受到垂钓小儿在钓鱼时屏住呼吸,害怕吵到小鱼的紧张心情,领悟诗人从动作和心理两个方面来刻画小孩的机警、聪明。
教学古诗时,可以分组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如声音优美、喜欢表演的学生可以扮演诗中的人物,吟诵古诗;对音乐感知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为表演添加音乐元素;写作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创编剧本;擅长跳舞的学生可以为古诗表演伴演等。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多聆听、明诗意、诵诗文、悟诗情,体会诗歌的节奏和表达的情感,想象送别时的画面;再通过分组合作等形式进行戏剧表演,创编台词,用自己的方式唱一唱,选乐器伴奏,学生伴舞呈现诗中的送别场景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深入古诗内核,感悟语言表达的内容,形成有温度、有生成的、灵动的课堂。
三、古诗与舞蹈交融,展现古诗与舞蹈的动态美
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抽象的诗词与具体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通过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化难为易,从兴趣爱好入手,提高学生学习古诗和探究古诗的兴趣。例如,可根据古诗的节奏,编排舞蹈,引导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唱诗,这样既可以提升他们的注意力,又可以借助通俗易懂的动作来帮助其理解诗词。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古诗“动”了起来,随着旋律和舞姿流淌进孩子们的心中。
1.趣味活泼的律动可以带动学生的情绪
教学古诗可以采用情境引入、律动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律动的环境下理解古诗,在表演活动中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有趣且高效的律动也可以用在教学过程中,再现古诗中的场景,使学生置身于古诗所营造的氛围中。
根据古诗所表现的情绪的起伏做韵律动作,让身体各部分来感受古诗、表现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提升其音乐素养。例如,《咏鹅》一诗的词美、情美、意境美,作者将对鹅的喜爱之情融于18个字中,给人以强烈、鲜明的听觉和视觉冲击力;再加上身体的律动,如戏水的动作(伸伸脖子、理理羽毛、划划水等),伸出手臂“变成”鹅脖子,五指捏拢“变成”鹅头,然后弯曲手臂,手指斜指向上方张合表示歌唱,学生就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感受“曲项向天歌”的含义;对于“浮”“拨”等词,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创编律动动作,在头脑中再现鹅的形象,从而对鹅产生喜爱之情,感受和领悟诗的意蕴。
2.动感的手势舞可以强化学生对古诗的感知
手势舞是近年来颇受少年儿童喜欢的一种舞蹈,这种舞蹈用手来表示节奏,节奏感强烈。古诗富有韵律节奏,在乎仄变化中产生音律节奏。在手势舞中插入中国传统舞蹈中的提腕、压腕等手部动作,能让学生在节奏的强弱、旋律的起伏中感受古诗词的美妙。以多感官联动的手势舞为介质的古诗学习,能让学生得到独特的审美体验。如教学《咏鹅》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设计手势舞动作,在活泼、轻松的表演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深化对诗句的理解。
3.优美的古典舞可以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再创造
中国古典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其动态美与古诗的意境相融合。因此,在古诗学习过程中,古典舞优美的肢体动作和表演者的表情,将诗的内涵和古人的神韵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可按照声韵节律设计古典舞中的一系列动作,在音乐和吟诵中表现诗情画意,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瑰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叶嘉莹先生曾指出,“古诗蕴含着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跨学科的学习有助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在小学阶段,以音乐、戏剧、舞蹈等形式进行古诗学习,能让儿童更好地感受、体悟古诗的内涵,从而涵养其高雅情趣,提升其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点亮文化自信的航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