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思维的高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023-07-06 08:56许泽浩刁衍斌
高教探索 2023年1期
关键词:系统思维劳动教育人才培养

许泽浩 刁衍斌

摘 要: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高质量劳动人才要求的提高,许多高校着力培养劳动教育人才,然而高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仍存在较多问题。劳动教育人才具有与传统实践型人才不同的特质,他們是具有系统思维、独立自主、实践创新、灵活多变的个体。立足系统思维,深入研究劳动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而发现环境、理念、理论、师资、课程等问题,从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教育理论、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总结经验,提出高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要全方位地从系统性、整体性、多样性、动态性和层次性思考,探索高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系统思维;劳动教育;人才培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定下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作为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全心全意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代大学生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应具备积极的劳动观念与扎实的劳动本领。加强劳动教育是落实新时代劳动育人目标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是创新的时代,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断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高质量人才,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近年来,高校对青年学生群体开展劳动教育越发重视,推进劳动教育时,更加注重内容、方式、资源等方面的优化和提升。但就现实情况来看,高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仍存在较多问题,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立足于整体看问题,总结新时代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并对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深化对高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探索高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的系统内涵

人才培养是一项涉及社会、政府、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等诸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教育本身的内涵来看,教育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包含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在内的“三位一体”的协调的系统。劳动教育是“劳动”与“教育”的辩证统一,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其他方面的教育的有效补充。劳动教育人才立足于劳动教育理论,获益于劳动教学,强调劳动实践,四者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人才是指在劳动学习与实践中,学习者通过系统性学习与全局性思考来提升综合素质并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注重个人经验的总结与反思,能认清劳动的本质,并且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全面型人才。系统思维作为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把认知对象作为系统,重视全局思考,同时注重在系统的前提下研究解决局部问题,从系统的概念系统性、整体性、多样性、动态性、层次性出发,通过与不同方面的思维交流,吸取最有价值的思维成果,灵活地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避免进入理解的误区,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方法。系统思维与劳动教育人才的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劳动教育人才的培养是渗透到各传统学科、多领域的复杂问题,同时劳动实践平台建设需要考虑政府、学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与系统思维的系统性、整体性、多样性、动态性和层次性存在必然的耦合。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必须立足整体,着眼全局,要把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问题,关注其中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也需要构建多维度的劳动实践平台,实现“知行合一”,弥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断裂,通过动态的师资安排和具有层次性、体现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提供专业化的校内劳动教育服务和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因此,坚持系统思维的构建原则和统筹策略为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着力构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为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实践经验,丰富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的系统模式。

二、关于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的反思

1.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环境营造的问题

新时代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向具有系统思维、独立自主、实践创新、灵活多变的个体,需要的是一个系统的教学环境。这样的人才培养,需要劳动教学理念、方法、过程联合发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各教育阵地形成合力,并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影响边界,从而优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环境,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然而,从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来看,多数高校在劳动教育人才培养上强调“功利性”,过于注重实践成果的产出,忽略了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过程、方法以及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各劳动教育阵地联系不够,缺乏有效沟通,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沟通不畅、合作不强,难以凝聚教育合力,无法拓展教育阵地新边界,加上各阵地间的劳动教育内容体系衔接不够,劳动教育体系不够完善、缺乏持续性,如此便造成了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低效。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强调“顶层设计”与“底层实践探索”相融合。从系统结构来看,当前,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理论顶层设计较为缺失,大部分高校对劳动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没能从根本上形成正确认识,并与社会发展进行系统融合。高校对劳动教育价值理解片面化,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和理解不足,导致大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的规划缺乏劳动教育的安排和培养的目标,在人才培养体系上大多数强调德智体美“四位一体”的体系结构,缺乏劳动教育的内容,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落后,与社会发展现状和学生实际生活脱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训实践中,也未能有针对性地对劳动内涵与理念进行理解与实践,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的设计方案内容呈现出“零散化”“碎片化”的趋势,缺乏系统运用环境。由于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教学环境缺乏系统的资源整合,造成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理论顶层设计发生转变时无法指导底层系统作出相应变化,使得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缺乏与真实社会环境系统的融合,难以形成规范的劳动价值观,进而演变出“知行不一”的现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只有在系统环境的理论指导下,才能推动劳动教育环境的优化实践。

2.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理论教学缺关联

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形成系统化的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理论,劳动教育教学内容仍处于欠缺和分散状态,未构建起针对大学生劳动现状的劳动教育体系,内容之间缺少关联。主要表现在劳动教育理论教学缺少一个基于政策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优势特色而设计的整体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导致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课程规范缺失,课程内容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明确要求,需要在高校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劳动教育课时占一定比例。但大部分高校对于劳动教育实施并未制定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劳动教育课程依然停留在选修课阶段,并未计入必修课学分,这就导致了学校不能对全体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实践的管理和督促。此外,部分高校对于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理论内容的认知仍停留在相对简单的政策执行层面,或者出现劳动教育理论“边界模糊”的问题现象,比如将一般综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等同起来,造成劳动教育的阵地范围不够明确,劳动理论知识教育、水平较低的劳动技能教育以及碎片化的劳动体验占比很大,由此导致劳动教育未能与其他四个领域(德、智、体、美)的教育相结合,也未能与其他传统学科进行互动,实现有机组合,提高劳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保证劳动教育理论教学结构的规范合理。高校的劳动教育停留在部分教学内容独立化阶段,缺少整体性思维,使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受到制约,劳动教育理论教学无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的教育价值与意义,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劳动实践和联系社会现实需要的能力。

3.劳动教育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缺创新

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劳动素质与能力的强调和重视高于以往任何阶段,高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高校长期固守的体制机制内容中对这一方面内容的强调很少,亟待在这方面有所革新和突破。就高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来看,高校教育教学内容中专门涉及劳动教育的内容很少,在课程设置中,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专业课还是公共课,很少有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即使有也是一知半解,仍存在着片面性、功利性,缺乏创新,不够系统和全面,导致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空间受到限制。当前大部分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过于注重形式,授课方式单一。从课程内容来看,现阶段大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以理论知识为主,受专业课程特点、教学设施条件、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制约,课堂教学多流于形式,缺乏对学生劳动意识、价值观念等的培养,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同时,劳动教育课程并未完全列入综合实践课之中,而劳动教育特别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大部分高校教师主要以劳动理论课方式进行授课,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这就使得劳动教育在课堂实践这一环节上有所欠缺,未能有效推动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导致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未能让课堂“活”起来,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三、探索劳动教育人才培养路径

1.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环境系统性建设

由于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教学环境缺乏系统的资源整合,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在教学理念、方法、过程上是系统化、长期化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优化劳动教育教学环境对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有直接有效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劳动教育人才培养上需要明确整体目标并加强整体谋划,加强各要素的系统性研究。在系统思维的指导下,劳动教育人才培养需要系统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有效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与劳动教育实践特性的结合,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最优化,既要满足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的要求,又要符合个人层面的发展要求。首先,需要系统的教学理念,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具备创新创造性和强实践互动性的教学理念。师资的安排需要专兼职教师和高校行政人员的全员参与,根据自然班实际情况进行教师的动态教学安排,课程设置要从体力劳动向智力劳动进行优化,增设创新创业劳动实践课程的系统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且考虑学生层次和学生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充分运用系统思维模式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以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其次,需要系统的教学方法,面对新时代的发展需求重构劳动教学内容体系,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各环节、各要素融入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人文经济和人工智能、社会实践和科研创新、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进行统筹规划,形成一套具有实效性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理论,实现以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目标。再次,需要系统的教学过程,劳动教育基础概念、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须通过练习、实践获得,教学过程应该注重探究实践和创新创造,通过实践体验、反思后再实践,不断总结提升,获得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以此建立“认知——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教学模式。总之,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环境的建设与优化过程要注重系统性,紧密结合“创新型经济、数字化发展、知识结构优化”等时代特色,与社会形成紧密联系,实现教学理念从“零散”向“系统”的转变,教师资源配置从“静止”向“动态”的转变,教学方法从“单一”向“多样”的转变,联动劳动教育的实践空间,积极探究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形式,与时俱进,以弥补教学过程中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断裂,推动劳动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新时代的劳动人才。

2.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理论整体性思维

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的关键任务是加强理论的“顶层设计”,其理论设计要从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着眼,使劳動实践理论从教学过程的部分着手,在实践过程中经过多方协调优化,总结提炼出指导实践的整体性理论体系。首先,要树立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整体性的价值观,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高低作为衡量教育工作是否实施到位的根本标准。高校要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深刻把握“知”与“行”、“学”与“做”的辩证理论关系,实践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不能把劳动教育简单理解为劳动实践或劳动体验,还要从“知”的理论出发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坚持以知促行,通过劳动理论教育深化学生对劳动实践内涵的认识与理解。其次,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高校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阵地,理应在劳动教育课程理论体系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教育,在劳动教育的不同阶段,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不同知识技能,针对各学习阶段制定系统化课程体系,安排专业化教师指导,并根据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学习进度,开展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构建全方位的学习网络。再次,高校要着力构建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的多维实践平台,提升大学生正确劳动观培育和践行的效果。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专业实训基地等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也是完善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的反馈平台。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训基地是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工厂、企业的重要平台,通过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在学习理论与开展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感知自己的不足,强化自身实践技能,培养真才实学。因此,构建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理论体系要精准掌握大学生劳动观教育,把握劳动育人导向,遵循劳动观教育规律,增强劳动观教育的实效性,加强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理论的整体性设计,巩固劳动理论教学,构建劳动实践平台,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其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知行合一。

3.劳动教育人才培养课程多样性设置

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因而在课程设置上要强调系统多样性,实现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所需求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相对应。从纵横方向进行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分析,纵向强调课程内容层次递进,横向讲究课程内容丰富多样。高校劳动教育一方面要加强纵向衔接,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注意不同阶段学生劳动教育的渐进性,对大学各学段进行贯通设计,体现出系统性的特点,指明学习方向。另一方面要促进横向贯通,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独立化与各学科渗透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形态,充分实现课程育人的功能,指明学习内容,填补学习漏洞。首先,专业引领实践,这一阶段以劳动实践专业性、趣味性为指导思想,开设劳动专题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劳动内涵知识、劳动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丰富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内涵,包括学校党史学习、主题团日、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劳动理论与实践内容,丰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以形成多渠道、多路徑、多形式的劳动实践课程。其次,专业指导实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从实际出发,反思目前社会的劳动需求,在具备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知识运用能够解决相关社会实践问题的新方法,培养并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低年级设置与生活相关的劳动实践课程,如设置校园清洁、社区劳动、志愿服务、食堂劳动等课程,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意识,高年级设置创新创业实践相关的劳动课程,如设置科研实验、创新实践、创业实践等课程,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劳动创新创业创造的能力。再次,专业融合实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使大学生在投身实践、亲身体会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加劳动技能。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将所学的劳动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劳动实践成果,感受劳动价值,合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以创造社会价值。

4.劳动教育人才培养动态性教学模式

高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性的发展过程,其目标是多层次、多方面且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因此,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理应符合劳动人才成长的动态性过程。首先,以劳动课程设置为试点,打造层次分明的教学体系。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需求,针对学生素养和技能特点,在内容上融入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和法律知识,在专业课教育中融入专业课涉及的劳动理论和知识,在劳动专题教育中进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开展渐进式课堂教学与实践指导,随时做好课程设置以劳动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动态调整。其次,以劳动课堂为平台,建设动态性的教学模式,紧跟学生成长的步伐。大一学生注重劳动思维启蒙、理论知识和技能学习,在这个阶段主要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大二学生应强调实践,让想法转变为可视化物质,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技术突破,丰富劳动教育话语形式,让传统课堂教学转变为个性化实践指导;大三大四学生需要了解社会动态、市场导向、科技发明前沿、创新创业发展分析等,运用创新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提出新思路,可以依托熟悉社会劳动市场动态变化的资深校友、客座导师等资源,使劳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转化和动态性发展焕发出劳动教学模式的新活力。再次,以劳动实践平台为载体,完善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理论,改革创新教学实践模式。高校应在加快劳动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顺势而为,积极探索与创新劳动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紧密结合生产、岗位的关系,改变从理论到理论、技能到技能教育的局面,进一步强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基于劳动实践平台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通过“产教融合”深挖专业理论教育与实习实训过程去完善,同时根据产业需求及时调整劳动人才培养模式,做到课程内容与实践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对接,保证劳动人才培养、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契合。劳动实践要不断创造生产劳动的机会,创新动态性、层次性的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关键性的劳动技能,使劳动教育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四、小结

本文着眼于高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的系统路径的探索,发现系统思维对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的环境、理论、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人才培养环境、理论、教学、课程等方面结合系统思维进行探索,并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助力高校劳动教育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王英,韩庆祥.习近平系统思维的生成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21(12):15-20.

[2]赵章彬,王力红.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1):77-83.

[3]卢晓中.基于系统思维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与教育评价改革:兼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思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7):9-16.

[4]张海生.高校劳动教育的意涵、价值与实践:一种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21(1):53-59.

[5]吴九君.系统思维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的实践反思与优化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144-149.

[6]董伟武,龚春宇.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4):26-28.

[7]彭泽平,邹南芳.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逻辑机理与实践方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2):1-5.

[8]刘向兵,赵明霏.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知识整体理论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0(8):62-66.

[9]郑治伟,许艳丽,张雨澄.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强化劳动教育的目标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5):108-112.

[10]王汉江,姜伯成.新时期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3):26-32.

[11]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17-21.

(责任编辑 黄铭钊)

收稿日期:2022-03-29

作者简介:许泽浩,广东工业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副研究员;刁衍斌,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广州/510006)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德育专项)研究项目“基于SNM的理工科高校劳动教育路径研究”(2020JKDY024)、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数字化视角的大学生劳动教育质量评价研究”(2022GZGJ134)以及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党建研究专项)“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创新模式研究——基于学生社区社工服务站的构建与实践”(2022JKDJ021)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系统思维劳动教育人才培养
系统思维视角下的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研究
商科学生系统思维能力提升对策探索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基于系统思维与方法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