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莹 闫涛
摘 要:我国高校双创协同体系经过多年来持续性发展已初见成效,但就整个体系而言,其面对的问题仍旧复杂且严峻,高校学生的需求依然有着较大的缺口,“四元协同”各主体的协同积极性也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鉴于我国高校双创协同体系的开放性、非平衡状态以及涨落现象等特性与协同学理论契合度较高,本文对我国多年来持续推动的多元协同模式进行总结,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时代导致的外部环境变化,在协同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四元协同”体系的框架与要素。最终阐述了高校双创教育“四元协同”机制以及各主体的发展方向,及其对疫情时代过去以后的双创教育恢复工作的意义。
关键词:疫情;“四元协同”;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学理论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较大困境,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否能够得到缓解,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和调研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1]这也说明了我国高校的双创教育,需要走出一条符合我国新时期,且具有中国特色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路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高校开启了产学研协同教育机制。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人民日报》撰写了题为《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一文,认为加快高校双创教育建设和发展,需要强化引导高校与科技前沿、关键领域协同发展,以高起点布局来推动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机制的建设。在我国,高校与企业、政府、科研机构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已经成为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将高校、企业、政府、科研基地作为合作的主体协同发展,对实现产业创新、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十分必要。[2]在我国,双创教育在2002年正式启动,在一系列政策和文件出台后,我国对高校人才的培养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从协同发展的视角看,双创教育不仅是各大高校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发展的开端,也是创新培养科技型人才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坚定高校学生社会主义信念,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协同机制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发展现状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我国经济结构和市场主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传统企业发展的基础上,新兴行业领域为各大高校人才的培养带来新的挑战。面对错综复杂的就业形势,高校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建立了多向合作关系[3],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共同目标。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改革成为必经之路。从我国现有的高校创业教育“四元协同”模式来看,可以从整体上分为三大类,即科研类协同模式、合作类协同模式以及链条式协同模式。
1.科研类协同模式
科研类协同模式以科学研究项目为主,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科研项目,由科研教师带头,学生参与,相关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以及企业提供相应的支持。该模式下的科研项目,通常是以课堂、竞赛、实验等多种形式呈现[4],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其构建的科研类协同模式除了包含既有的校级及以上的精品课程、项目研究、实习实训等内容,还将政府、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纳入协同教育体系中。科研类协同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专业性较强,尤其在金融领域,该协同模式下的教育形式,能将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积极融入教育中,与高校的理论研究共同形成了创新型教学体系,这种方式对提高“四元协同”双创教育教学的质量有一定促进意义,更能帮助高校学生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2.合作类协同模式
合作类协同模式最大的特点体现在高校、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在合作中分工十分明确,通常情况下,合作协同的项目跟随金融市场的发展走向来制定,旨在实现合作方的合作目标,获得各方追逐的利益和价值。[5]合作类协同模式的项目一般来源于企业或政府,其合作的模式为企业或政府以项目的方式将需要的技术委托给高校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发。这种合作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或政府的要求,又能弥补高校在技术上的欠缺,实现与科研机构的资源共享和互补。在合作的时间上,合作类协同模式往往以长期合作为主,用更多成功的科研成果帮助企业快速形成规模经济,在金融市场中通过低投入实现高回报。
3.链条式协同模式
链条式协同模式与前两种协同模式相比起来,较为复杂。链条式协同模式中建立了多个子系统[6],在一个共同利益之下,维护每个子系统各自的利益,在协同链条中,每个子系统发挥其不同的作用。其中,高校作为子系统之一,在链条中起到人才培养、人才输出等作用,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受教育机会和就业创业机会。政府则在子系统中起到组织架构的作用,结合项目的需求和特色,来选择合适的高校、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共同完成。在这个链条中,企业可以为项目的合作提供项目资金等物质保障,科研机构则重在提供技术支持。在整个链条式协同模式教育协同机制中,每个子系统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四元协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创业难等问题。为了帮助高校学生突破这样的窘境,在教育教学上要有一定的转变,即可以将“四元协同”双创教育教学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而帮助其实现自我提升。但目前的高校双创协同教育机制存在一定的问题,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1.协同机制不够完善
从协同学理论角度看,高校双创教育协同机制仍然不够完善。从创新创业平台角度看,高校双创教育平台的搭建不够健全[7],其中理论体系建立较为完整,但缺乏实践教学项目的搭建,学生无法通过创新创业平台获取相应的项目实践机会。从“四元协同”角度看,高校、政府、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在合作层面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尤其在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参与企业普遍为中小型企业,在科研经费等方面很难提供稳定的保障,且存在一定的風险,进而阻碍“四元协同”双创教育教学发展的进程。
2.协同资源分配不均
目前,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协同资源存在分配不均的问题。[8]众所周知,我国不同地区经济、教育发展水平不同。就师资而言,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双师型”教师资源较为充沛,而教育欠发达地区,能够从事产学研融合教学的“双师型”教师资源则严重缺乏。因而,在教育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很难实现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并且,还存在协同项目资源同样匮乏的问题。尤其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的重组和改革,降低了高校、政府、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进程,使得很多項目已无法开展。
3.协同主体合作契合点较低
高校协同机制中,协同主体合作契合点较低。“四元协同”项目成功开展,主要在于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共性目标。高校、企业、政府以及科研机构属于不同性质的主体[9],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高级综合性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企业致力于更多的经济利益,政府寄希望于科研成果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作用,科研机构则追求科研项目的成功率和经验等。从这一点上看,每个主体都有不同的目的,契合点难以找到,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双创教育协同机制的完善和应用。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疫情之下的“四元协同”逻辑理论分析
(一)双创协同的理论来源
1.支配和序参量
作为协同学理论的概念,支配原理能够构建序参量的模型,而系统的宏观结构则是对序参量模型进行求解决定的。控制参量被改变并达到临界值时,则会导致系统在调整状态时失去稳定性,然后系统在这种失去稳定的状态中继续变化,但在向新的稳定状态变化的过程中,以及稳定之后,是否存在宏观结构都是未知的。在运用支配原理解序参量方程的过程中,能够得到位于支配位置的变量与模式,而这些能够决定宏观结构的变量与模式就是序参量。它可以对各子系统的合作效应展开衡量,同时亦可对系统的整体状态展开衡量。[10]子系统与序参量的关系详见图1。此外,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中,系统状态受到子系统的状态变量影响是存在差异的。根据变量在临界点附近时阻力的大小,可以将这种变量细分为快变量与慢变量。其中,快变量是很不稳定的,与之相比慢变量则在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中始终存在。宏观变量偏离平均值的现象一般被叫作涨落现象。系统的有序结构,则是由系统中的序参量所把控的。
2.协同效应
在社会等诸多系统内,都广泛存在着协同效应,并且子系统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协同效应的影响。当系统为复杂且开放的时候,其内部的子系统就会受到协同效应的影响,当受到外力作用和聚集态为临界值的时候,这些子系统就会相互影响,当整体性行为出现便意味着该系统完成了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
3.自组织理论
关于自组织原理的意义可以从动词与名词的角度去展开阐释,通过名词角度阐释时,对比他组织,自组织可以解释为在没有外力参与的情况下,组织会基于一些规则自主产生,且这些组织产生后的结构是有序的,其主要特征是内在与自主。[11]与自组织相对的他组织的主要特征则是被动与外力参与。从动词角度阐释,当系统为复杂开放时,各子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里,各子系统是相互影响的,透过这个过程可以展现出自组织的原理。
(二)双创协同的序参量分析
高校的双创体系是一个拥有多个子系统的复杂且开放的系统,基于协同学的角度,高校双创机制可以看作是协同主体间凭借自身特有的特性与优势,系统在协同作用下促进各要素由无序向有序变化,进而使得高校双创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序参量作为核心的机制发挥了主要作用。因为宏观结构受到序参量的影响,且其左右着系统状态是否稳定。决定序参量的原则有如下三点:首先,作为宏观参量的序参量并非与系统中子系统孤立,其行为均为宏观视角下的整体行为,是相互影响的[12];其次,决定序参量并非外部力量参与到系统内的结果,恰恰相反,它是子系统相互影响产生的,可以衡量合作效应与运行状态;最后,系统行为是受到序参量支配的,多种因素都会对双创协同机制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我国高校的双创教育“四元协同”应由以下四点入手。第一,有共同的愿景。基于协同学视角,诸子系统相互影响是系统整体驱动力的来源。四元主体中,高校提供了双创的场所,政府在系统内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企业可以对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创业园则提供了服务平台。在协同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各主体基于自身利益与价值,有必要拥有一个相同的目标。[13]第二,各主体在系统内都有着自身的特征与优势,其社会功能所产生的作用均无法替代,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创业园所建立的高校创业服务体系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技术、服务和平台进行对接,建立更加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第三,制度方面的完善。充分发挥政府自身优势,在法规、政策等方面进行协同,对企业决策展开有效的引导。从纵向角度来看,是政府在层级和空间方面的协同。从横向角度来看,是各主体设计之间的协同。第四,疫情背景下,协同主体之间的发展与平衡;社会环境受到疫情的影响导致节奏错乱,各自利益的兼顾与价值认知的统一,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双创协同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理论模型与内容分析
表1列举了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双创教育“四元协同”的关键要素。通过该表所报告的结果可以确定,高校作为系统中的建设与实施主体,其参量条目数量为第一,且企业慢驰豫参量条目相对较少,也提示我们应对其在系统中的位置给予更多的关注。基于此,在协同角度下,高校双创协同机制的理论模型详见图2。
在图2的结构中,高校作为系统的中心,协同主体包括政府、企业以及创业园。在这个系统中,高等院校(U)作为双创教育的主体,为学生提供了双创的场域;创业公司(E)拥有资源优势,能够为学生提供资源方面的支撑;政府部门(G)作为引导者,对高等院校和创业公司有着监管职责;创业服务中心(P)提供服务与创新创业的平台,重在对双创成果的转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很多快驰豫参量,且慢驰豫参量对其产生了影响,系统的涨落就会由这种影响而决定。在这个过程中,系统会从旧结构的无序生成有序状态,进一步演化出一个新的有序状态,即“四元协同”系统。
当前,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在平衡状态与非平衡状态之间摇摆。在此基础上,双创教育系统的各子系统中,作为系统中心的高校和其他子系统相互作用,对双创教育的实施和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高等院校、政府部门、创业公司以及创业服务中心子系统中的序参量详见表1,它们的序参量相互影响。其关系既协同又竞争,生成系统中的序参量,这在疫情背景下,对协同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高校子系统可以视作“四元协同”下的双创教育系统的序参量,其他子系统中同样也存在着各自的序参量。在这种结构下,整个系统正处于由无序变化为有序的过程之中。
在整个系统中,子系统的自组织演化可以看作是在各类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各子系统存在着掌控因环境变化而带来的机遇的能力。在疫情背景之下,环境因素变得复杂而巨大,自组织演化则是子系统随这种变化而进行的自我调整和升级。在整个系统中的诸多子系统中,作为双创教育实施主体的高校尽管与其他主体展开了协同合作,但受到疫情的不利影响,其调整与升级也随之受到了更为消极的影响。政府主体作为引导者则在这种情况下发挥了更为积极的影响作用,通过更多更合适的扶持政策,积极刺激和促进其他主体进行合作,能够更加有效地应对疫情的挑战,极大地强化高校双创的质量与效率。
在“四元协同”过程中,一般整个系统的慢驰豫参量或子系统的慢驰豫参量会导致系统或子系统的涨落。一些慢驰豫参量如(US2)提供范围更全面的网络课程、(GS1)提出双创协同机制的相关口号、(GS2)加大技术经费等支撑力度,通常都有着较为完整的筹划和实施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着较大的优势,其导致的涨落也一般为良性。不过,系统的涨落除了良性以外,有时也会存在着恶性的涨落。如疫情带来的涨落,其性质便属于恶性。而在疫情大背景下,政府主体同样发挥了引导者的优势,在政府与高校协同过程中制定和实施了有针对性的双创扶持政策,使得涨势持续时间更长,幅度更大。而企业主体,则由于疫情的因素受到严重的消极影响,高校双创也因为政府主体精力不足而陷入资源支撑不足的境地,其涨落情况也随之变得更为复杂。
三、高校创业教育在疫情之下的“四元协同”机制的探索与发展
(一)共同愿景下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基于利益与价值观念统一,协同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就是各主体的共同愿景。换言之,利益与价值观念决定了高校双创的内在动力。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影响双创协同体系,进而影响到主体的决策和执行;其二,对主体的执行路径有着较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对系统中各主体进行科学化的定位,让每个主体的角色都能够发挥其最大优势。政府主体着重于多方位的引导,为双创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此外,高校主体基于政府提供的可持续发展支撑,也有必要将双创列为重点发展内容之一。
与此同时,在各主体利益诉求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为了保障自身利益,决策就会出现利益分化。如企业会追求高效的成本收益比,高校则要兼顾自身利益与学生双创带来的利益。所以,构建利益的激励机制并加以完善就是重中之重。在疫情背景之下,政府与高校的协同则显得尤为突出。政府主体通过推动融合平台的构建为高校创造更有利于资源交流的环境,让高校双创所得成果进入市场,对企业主体也有着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此外,企业要将转化所得成果进行充分应用,作用于经济建设,改善地区生活水准。换言之,高校不但需要政策的扶持还要迎合市场的需求,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实现校企一体化,同时为企业注入更多的创新活力,促进企业强化自身利润的同时对社会进行反哺。
(二)主体资源的优化与共建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之下,作为“四元协同”高校双创系统的序参量,其子系统对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水平的发展应给予重点关注,所以双创网络课程是其序参量核心。鉴于当前网络课程存在不够全面、不夠权威、实行程度稍显不足等客观因素,且疫情导致环境更加复杂化,若要对高校学生的各类需求予以充分满足,则有必要对高校和企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构建综合性的网络平台用以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鉴于此,在课程方面有必要对高校的课程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吸纳有双创授课经验的教师,对双创授课模式加以探索改善,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同时应结合当下时事以及高校的需求与企业主体展开合作,如以疫情以及后疫情时代为切入点,针对双创风口开办讲座,结合新媒体构建一个与新兴技术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用来满足各种复杂的需求。在平台方面,重视实践,将课程设置与企业生产相结合,高校与企业全面融合的创新创业平台对高校学生的双创需求展开有针对性的服务。此外,在重视实践的同时,对理论的关注也同等重要,应做到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三)协同主体的制度安排
为了应对疫情大背景之下的复杂环境,有必要进行制度上的双创,以利益和价值认知为基础,对新制度进行全新的构建,并以此为规则向组织与个人进行推广。这个概念的提出是针对于疫情所影响的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同时也是创新创业必不可少的保障。对双创教育系统中的核心主体——高校而言,在制度双创过程中有其自身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社会地位角度来看,高校本身拥有通过制度双创获取各类资源能力的优势,在政府主体支持的情况下,借助高校主体与企业主体高度协同的便利条件,依托创业园超强的综合信息与资源融合服务,帮助高校学生更好地进行创新创业。其二,从场域角度来看,在疫情背景之下,政府主体政策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定和实施,创业园主体所融合的信息与资源,企业主体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发展与改进,都为高校主体组织及个人的制度双创夯实了基础。且在疫情导致环境越发复杂多变的背景之下,市场的风口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此产生的新行业有着更多的需求,市场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此类情况的影响。通过这种具备内部优势的全新体系影响,高校学生将会拥有更前沿的双创理念与更强大的驱动力。
(四)协同主体间的发展平衡
在疫情持续影响的情况下,我国社会节奏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高校环境随之受到了波及,学生的双创面临的问题也更多、更复杂。“四元协同”体系中的各主体也因此对双创动机的理解予以强化,厘清各主体间利益、价值的重合之处,进而能够在解决困难问题的时候获得更多帮助。而厘清各主体利益平衡之处的关键就在于协同。在新冠肺炎疫情过去以后,双创教育将面临恢复与发展的双重困难,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其中,高校主体执行实践路径,政府主体制定和实施政策对社会进行引导,企业主体应对由双创带来的社会需求,创业园最终将各主体的行为转化为成果。“四元协同”的各主体在各个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差异,他们所一一对应的整个系统内的子系统根据各自具备的特性与便利点,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就是“四元协同”主体所有的行为与成果的基础,各主体利益获取的大小,则受到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影响。所以,双创教育若要得到最終好的结果,对“四元协同”各主体而言,有必要在理念方面进行明确,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上进行筹划与实践。
四、研究结论和展望
我国双创协同体系经过持续性的发展已经初见效果,不过就整个体系而言,其面对的问题依旧复杂且严峻,高校学生的需求仍旧有着较大的缺口,“四元协同”各主体的协同积极性还存在着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国高校双创协同体系有着开放性、非平衡状态以及涨落现象等特性,与协同学理论契合度较高。基于此,本文对我国多年来持续推动的多元协同模式进行了总结,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时代导致的外部环境变化,在协同学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校双创教育“四元协同”体系的框架与要素,最终阐述了高校双创教育“四元协同”机制以及各主体的发展方向,以及其对疫情时代过去以后的双创教育恢复工作的重大意义。
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的大背景下,市场外部环境出现了全新且复杂的问题和机遇。为了应对疫情时代过去以后全面恢复的双创教育工作,“四元协同”各主体协同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引入协同学理论的基础上,高校双创协同利用序参量、协同效应、自组织原理以及涨落现象等,推动并完善多主体的协同合作。随着疫情控制的逐渐好转,以及防疫工作的不断完善,高校双创教育“四元协同”机制也有必要与之同步改进,对各要素加以细化,使该机制的指导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参考文献:
[1]向敏,许钊钿,谢琅,等.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模型建构:基于全国596所高校双创教师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0(8):55-62.
[2]徐新洲.产教融合驱动行业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内涵、机理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9):63-67.
[3]刘源,赵庆年.产学研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美国实时功能成像科技中心的案例剖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5):159-164.
[4]王磊.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高校双创教育改革发展[J].教育与职业,2021(9):57-62.
[5]薛荣荣.“互联网+”视域下农业类高校双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评《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蔬菜,2020(5):121.
[6]孙志佳.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探索:评《基于大数据的高校教育管理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2(3):99.
[7]赵澜波,赵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机制与体制研究:基于美国、日本、新加坡协同教育组织的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21,48(12):20-38.
[8]曹顺,丁志卫.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教育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0(5):108-111.
[9]王文晶,程淑佳.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要求的变化反思东北院校双创教育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7):33-38.
[10]马成东,刘鑫军.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微观协同范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36):61-66.
[11]沈红霞.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机制的研究:评《学校与社会》[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33):2.
[12]池春阳.经济联动发展视角下的高职教育协同创新路径研究:以温州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12):17-19.
[13]韦幼玲.基于创业教育的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6):62-64.
(责任编辑 刘第红)
收稿日期:2022-07-21
作者简介:严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闫涛,天津工业大学战略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南京/210000)